索引号: 002489698/2019-24034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农提〔2019〕8号 公开日期: 2019-05-17
发布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330号提案的复函
时间:2019-05-17 11:11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王胜鹏委员:

您在市十一届政协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打造杭州美丽乡村升级版,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复函如下:

2003年以来,杭州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通知》(浙委办〔2003〕26号)要求,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重点整治村、中心村、精品村、历史文化村落、风情小镇、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以及“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为载体,扎实推进市级“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提供了更多乡村元素,为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三美杭州”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本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历程

杭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源之于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示范引领阶段(2003-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百千”工程,以整治村和小康示范村为载体,重点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整治村以“脏、乱、差、散”为重点,示范村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为目标。第二阶段为普遍推进阶段(2008-2010年):在巩固提升第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对省待整治村实施“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建设,全市基本实现行政村“一村五项目”全覆盖。第三阶段为重点深化阶段(2011-2015年):在完成“百千”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根据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以“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五美”为建设标准,重点突出“五位一体”建设。第四阶段为巩固提高阶段(2016年至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杭州要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样本”的指示要求,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重点打造“名县、名镇、名村、名胜和精品示范线”(四名一线)工程。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规范化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规划则是发展的蓝图和建设的指南。在市级层面,我市规划主管部门强化乡村规划,建立多规合一、统筹城乡、覆盖全域、分类分重点的乡村规划设计体系,坚持做接地气的乡村规划,村民读得懂、用得好的规划,保障高质量编制村庄规划设计,高水平乡村规划管理。并加强对全市村庄规划设计的业务指导,积极开展优秀村庄规划设计评选推介工作,从而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县级层面,各地坚持对村庄建设、产业布局、景观改造、环境整治进行系统规划,邀请专家团队高质量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努力实现村庄景观设计、建筑风格与地域特征、村庄肌理、历史文脉等协调统一,体现村庄独特韵味。如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创”,打造精品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建设的精品亮点;围绕“精品精致”目标及3A级景区建设标准,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有文化内涵、有旅游品位、有乡土风味、有地域特色的风情小镇。

(二)注重分类化建设。根据“百千工程”至“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性任务和建设标准,逐步推进项目建设。第一类是274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3994个重点整治村,重点是改善村容村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第二类是193个中心村,重点是形成中心村集聚辐射功能。第三类是397个精品村,重点是开展“五美”建设。第四类是43个市级风情小镇,重点按照“四宜”标准进行景区化打造。第五类是142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是保护古建筑、传承古文化、美化古村落,培育古村游。第六类是“三江两岸”沿线145个村庄,串点连线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第七类是其余一般行政村,主要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整治等8项基础整治。第八类是创建省级示范乡镇34个,特色精品村86个、垃圾分类示范村20个,通过示范引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三)坚持景区化发展。按照“全域景区化”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点、线、面”全方位推进。一是注重连线连片打造。注重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把美丽乡村、农业园区、旅游景区、产业平台等有效串联起来,成为自驾游和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目前,已累计建成了7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和14个精品区块。二是注重景观通建设。通过开展“一绕六线”高速综合整治,全面消除了高速沿线两侧500米以内的视觉污染。通过“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真正将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打造为水道生态大走廊,两岸已建成绿道120余公里。三是注重村落景区开发。全市坚持以景区的标准规划美丽乡村、以景区的要求建设美丽乡村、以景区的红利惠及美丽乡村。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开展景区创建。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3A级村落景区106个。

(四)注重生态化治理。围绕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污水、垃圾和公厕三大重点与难点,开展“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着力做好基础环境治理。一是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2年至今,全市完成1772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60万余户、建设终端8914个、投入资金49亿元;二是全面推进整乡镇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完成了127个整乡镇(街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建设站点474个、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09亿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47.1%、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8.6%、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7%以上。三是全面实施农村公厕综合整治,2018年完成农村公厕改造4566座,累计投入3.98亿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五)注重一体化建管。美丽乡村三分建七分管,因此长效运维管护谁来管、怎么管尤为重要。在市级层面,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长效运维管理已移交市城乡建委,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公厕长效运维已由市城管局统一管理,实行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运行管理模式,提升了长效管护水平。如从农村基层管理执法和垃圾分类业务指导角度,城市管理部门在乡镇(街道)一般都设有执法中队且日常具体负责垃圾分类技术工作,因而由城管局承担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提高了垃圾分类对口指导和及时管控力度;在县级层面,坚持属地管理,各地均落实长效运维资金,安排了60—80元/人*年的长效运维管护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桐庐县在原有每村补助20万元左右用于卫生保洁、文化礼堂运行管理等专项服务类事项支出的基础上,每年再新增20万元对村基础公共设施管护等公共服务类事项予以奖补。同时各地积极探索社会融资、社会化运作,如富阳区在财政预算安排资金23.2亿元的基础上,自筹3.1亿元、社会融资3.6亿元。临安区有31个村试行物业化经营模式,筹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偿服务的物业费达81.34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创新,需要支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因此,巩固成果、提升发展、创新引领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您的建议很中肯、很有针对性,我们正在为之而努力,并一直在路上。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级相关部门按照省市相关政策要求,以区县市为责任主任、乡镇为实施主体,进一步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明确行业规范,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工作效率,力求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蜘蛛网等现象,再为杭州的美丽乡村锦上添花。

衷心感谢您对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