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524/2019-23679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9-05-17
发布单位: 市民政局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减灾
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 做实做细儿童关爱保障服务
时间: 2019- 05- 17  17: 14       来源: 杭州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2015年以来,杭州市加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按照全面保障、适应发展的思路,实施重点面向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护苗服务”提升计划,以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互联网+助幼”服务、儿童福利督导员队伍建设为抓手,靶向儿童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分区域、分标准提供助困、助养、助学、助医、助康、助置等“六助”服务,助力儿童成长。截至4月底,全市纳入儿童福利保障范围的困境儿童8770人,共摸排出农村留守儿童6510人。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全市累计发放孤儿生活费和困境儿童生活补贴1.24亿余元。

一、分层次分类别,夯实兜底保障服务。

(一)抓好政策创制,加强生活兜底。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对儿童福利工作的顶层设计,2015年底出台《关于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意见》(杭政办函〔2015〕174号),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困境儿童,贫困家庭重残、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低保家庭儿童,困难家庭儿童等5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覆盖面更广,受益儿童更多,是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孤儿生活费和困境儿童生活补贴自然增长机制,逐年提升标准,从2018年7月起,城区机构孤儿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2545元;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困境儿童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1782元;贫困家庭重残、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低保家庭儿童,困难家庭儿童生活补贴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827元、413.5元和248.1元。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也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困境儿童生活补贴标准。

(二)建立监护干预机制,加强监护兜底。聚焦儿童被遗弃、监护不到位或缺失的困境,探索困境儿童监护兜底路径,由民政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实现从单一的基本生活保障向法治化权益保障拓展。2017年以来,萧山区、下城区共3名困境儿童通过法院宣判监护权转移至民政部门,由萧山区社会福利中心、市儿童福利院负责养育,开创了借助司法手段强制剥夺监护人资格的工作实践先河。

(三)完善临时救助机制,加强养育兜底。坚持普惠和特惠相结合,统筹兼顾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协同,按照“公安负责临时监护、民政负责养育安置”的思路,采用“公安寄养”的方式,将无人监护的社会散居孤儿、服刑人员(包括强制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以及照料缺失的被私自收养儿童作为重点救助对象,临时寄养到儿童福利机构,延伸做实儿童福利机构的兜底平台。近5年,我市8家儿童福利机构临时安置“公安寄养”儿童40余名,为其提供养育、康复、医疗、特殊教育、心理疏导、看望亲属、回归家庭等帮扶服务,做实做精“拂晓计划”困境儿童救助保护服务品牌。

二、健全福利服务体系,提升助童服务能力

(一)抓转型,强责任,把指导中心功能发挥好。2016年1月,成立由民政局等12个单位为成员的杭州市儿童福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儿童福利体系建设日常工作。4月,依托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由市编委办下文成立杭州市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负责指导全市儿童福利工作。各区、县(市)民政局均成立了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其中,西湖区、萧山区、余杭区等十个地区因地制宜依托各类载体由编办发文成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整合全市儿童福利机构资源,发挥市儿童福利院专业机构优势,率先开展“机构代养”业务,将淳安、建德、桐庐等机构养育的孤残儿童纳入市儿福院统一供养,解决县(市)机构规模小、人数少、功能缺等难题,促进孤残儿童养、康、教、治服务均衡化。转变区、县(市)福利机构定位,依托机构成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服务对象由机构孤残儿童转变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从单纯的养育型向多功能服务型发展,发挥机构对社区和家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

(二)抓覆盖,强能力,把儿福督导员作用发挥好。全市每个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配备1-2名儿童福利督导员,建立自上而下、“生根”社区、“融入”家庭的三级儿童福利服务体系,负责儿童福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递送,填补基层服务空白,形成纵向到底、信息共享的服务格局。目前,全市共有儿童福利督导员3591名,实现区域全覆盖。通过举办儿童福利督导员培训班、开展最美儿童福利督导员评选、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探索建立儿童福利督导员激励考核机制。

(三)抓创新,强服务,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展好。强化“互联网+助幼”服务,通过“三步走、三创新”,打造一童一员一纽带的全过程“陪伴式”服务模式,实现困境儿童认定及生活补贴给付事项“极简办”、“贴心办”、“联动办”。一是创新工作机制,由定点定模式办理向就近极简化办理转变。着眼“一窗通办”,推行困境儿童业务区、街道、社区三级“一窗通办”。改变民政单兵作战局面,逐步推进婚姻、死亡、犯罪、社会救助等方面信息共享、数据交流,由原先11项申请材料精简到仅凭身份办理。二是创新服务方式,由线下单一阶段式服务向线上线下全过程智慧服务转变。2018年9月起,困境儿童家庭只需凭儿童本人身份证到现场自助端、大厅端申请或在PC端浙江政务网上申请,便有儿童福利督导员上门开展入户评估,并代为提交街道(乡镇)受理。区民政局作出审批结果后,由儿童福利督导员告知结果。困境儿童申请生活补贴从“家务事”变为“政府事”,全过程“贴心办”,从原先的“跑四次”提速为“零次跑”,办理时长平均缩短50%以上。三是创新办理模式,由儿童帮扶业务各自为阵向业务办理互融互联转变。加强民政业务的深度融合,建立社会救助帮扶与困境儿童救助保障的联动机制,加强“智能联办”,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内部流转,从“依申请受理”优化为“主动认定”,即家庭认定为低保或低边户,其未成年子女自动认定为困境儿童,纳入儿童福利保障范围。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通过“联动办”,累计主动认定困境儿童11万余人次,困境儿童人均提前1个月享受到相应标准的生活补贴,提高了儿童享受福利保障的及时性。

三、优化福利服务载体,拓宽惠童服务领域。

(一)搭建平台,推进医疗康复特惠型救助。面向儿童福利机构实施“蓝天计划”项目,完善机构设施设备,依托儿童福利机构康复专业人才和设施设备优势,对0-6周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项目,累计为150名困境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机构养育孤残儿童实施“明天计划”项目,累计救治153名机构孤残儿童;对17-18周岁贫困家庭重病和残疾儿童实施“添翼计划”项目,累计为180名困境儿童集中康复,有效缓解困境儿童家庭面临的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

(二)慈善融入,推进嵌入式生活化关爱服务。加强与社会关爱力量互动,获得社会慈善力量的支持、信任与合作,从大处着眼、小处切入,做好关爱服务“微创新”。市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联合市慈善总会设立“杭州市关爱困境儿童基金”项目,筹集慈善资金40余万,用于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托养照料、康复训练、家庭寄养、委托代养、爱心助养、物质帮扶、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权益维护等服务。市儿童福利院引进社会慈善资源,创新成立“添翼助力公益联盟”,设立“关爱困境儿童融合教育基地”和“心芽儿梦工厂服务项目”,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夏令营活动和技能培训。富阳区、建德市、桐庐县引进省妇儿基金会开展的“焕新乐园”项目,为部分低保家庭儿童改善居住环境。主城区联合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为9名散居孤儿提供慈善助学帮扶。淳安县争取“童守计划·浙江省留守儿童大病保险”试点,免费为全县2016年摸排出的3862名留守儿童免费投保一份价值200元的大病医疗保险。

(三)政社联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逐步推广运用。余杭区、临安区、市儿童福利指导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对困境儿童养育情况进行入户调查评估,详细掌握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落实效果。富阳区引进富阳广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合作打造民生品牌--“富春江畔,爱心伴行”项目,由12户爱心家庭、志愿者及爱心人士与30个贫困家庭孩子结对,组织困境儿童参加系列读书会、露营等活动。临安区通过公益创投邀请第三方社会组织“临安民馨公益服务中心”对50名被收养儿童的养育状况开展评估。萧山区引进心连心公益服务组织,在多个镇(街道)建立起服务站(点),面向困境儿童提供多项学习实践服务。

(四)深入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2016年,杭州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动态管理机制,每季度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一人一档,重点落实家庭监护、强制报告、临时监护、辍控保学、户口登记等责任,依法打击遗弃行为。通过专项行动,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减少2000余名,让842名无人监护及父或母无监护能力的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有效监护和妥善照料,让46名无户籍儿童留守儿童顺利登记户口,对建德市1起外出打工未落实委托监护人的失职父母进行批评教育,着重对已落实委托监护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因精神、智力残疾导致无法随班就读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监测,确保农村留守儿童获得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2018年,我市抓典型、促引领,组织建德等地积极申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示范创建活动,支持淳安等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联合妇联试点开展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就近打造综合关爱服务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