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
时间: 2019- 10- 25 16: 21 来源: 浏览次数:


杭政办函〔2010212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0- 201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七月八日

 

杭州市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为推动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特色块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之成为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竞争力强、品牌效应明显、创新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根据《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县联动壮大郊区经济加快五县(市)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20101号)和《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若干意见》(市委〔200732号)精神,按照《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市委办发〔2009193号)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基础和现状

经过近三十来年的艰苦创业,我市块状经济以工业功能区和经济开发区为载体迅猛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总量大、特色浓、开放度高的特色块状经济。萧山的化纤纺织和汽配、余杭的家纺、富阳的造纸、建德的精细化工、桐庐的发电设备和制笔、临安的电线电缆和绿色照明、淳安的食品饮料等块状经济已具有较大规模,城区的物流、楼宇经济、汽车销售等现代服务业也加速发展。全市5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和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301亿元,在全省13650亿元以上的块状产业中,我市占有17个,杭州装备制造、萧山化纤纺织、余杭家纺等被列入全省21个转型升级重点产业。这些块状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的重要特色和优势产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市块状经济大都集中在传统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进入壁垒较低、劳动力成本低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素质性和结构性问题,尤其是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领域狭窄、质量水平较低、标准品牌意识不浓、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凸显。我市传统块状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农业等新的区域块状经济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质量提升是推动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实行政府引导、部门推动、企业参与相结合,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以项目带动为主要载体,真抓实干,复合推进,促进特色块状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

二、指导思想和行动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实施“六大战略”和建设“3+1”现代产业体系,以“一化七经济”、“低碳经济”和“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重点,以质量提升为载体,以标准提升、品牌创建、能源计量、质量关注、平台建设为切入点,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创新创优、克难攻坚,努力推进大质量、大监管、大平台建设,切实提升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加快特色块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二)行动原则。

——坚持标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鼓励进行标准研制、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专利标准化建设,实现技术、标准与产业同步发展。

——坚持质量提升与产业提升相结合。以产业提升为目标,整合标准、计量、质量、品牌等质监职能要素,融合科技、产业等政策资源,形成合力,以质量提升促进产业提升。

——坚持区域监管与产业集聚相结合。围绕产业集聚区域,充分发挥地方能动性,前移关口,下移重心,加强基层质监站所建设,探索建立科学的监管机制,使外部监管与内生性提升相结合,内外融合,相互促进。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以落实企业产品质量第一责任和发挥企业能动性为主体,加强政府统一领导和部门推动,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发挥政策和项目的引领作用,合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三、行动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一)行动目标。

1.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质量监管,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建档率达到100%,服装类产品合格率不低于85%,其余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0%以上,区域产业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有效规范,不出现区域性质量问题。

2.加快集群发展。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壮大产业集群,推动特色块状经济总量扩张、效益提升。

3.提升标准层次。实施联盟标准,推动集群采标,建设公共检测平台,促进转型升级,使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外先进水平。组织制订15个以上联盟标准,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制(修)订40项以上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4.创建区域名牌。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全省范围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实现区域名牌零的突破。3年内增加各级名牌25个以上,力争将“余杭径山茶”、“萧山萝卜干”、“临安山核桃”、“桐庐圆珠笔”等区域性产品培育成区域名牌产品。

5.实现节能降耗。造纸、建材冶金等行业通过开展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单位能耗明显下降,能耗水平在全省同类产品中居于前列,初步形成能源计量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模式。

(二)主要任务。

1.以标准提升为抓手,推动转型升级。

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块状经济龙头企业、服务连锁企业密切跟踪国内外前沿技术,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管理攻关和标准研制,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进行推广实施,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等手段,不断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产业的发展。解决无标生产、标准不适应、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升产品、服务的档次和质量。

2.以品牌创建为抓手,提升市场竞争力。

强化企业自主品牌意识,鼓励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通过具有高科技含量及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来提高企业和特色块状经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按照“有准入标准、有管理机构、有提升政策、有保护机制”的要求,加快区域名牌创建工作,积极注册区域集体商标,实施区域联盟标准,不断提高特色块状经济的质量水平,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以能源计量为抓手,促进集约发展。

在重点耗能产业中,制订实施能源计量联盟标准,开展计量器具配备管理、能源计量数据分析应用、节能改造、能耗比对、能耗平衡测试等工作,加强服务,强化监督,促进企业能源消耗法制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在骨干企业中开展能源计量信息系统开发运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通过综合运用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信息化节能等手段,实现节能降耗增效和减排减碳目标。

4.以质量监管为抓手,夯实质量基础。

掌握特色块状经济和企业的基本情况,对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产业和行业,建立企业生产档案,完善和落实企业信息动态管理、风险信息收集分析等机制,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督和稽查,通过检查、处罚、教育、帮扶、整改、跟踪,形成倒逼机制,督促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计量体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在重点产业集聚区,通过基层质监站所建设,建立基层质监工作平台,健全基层工作网络,实施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落实监管责任,强化质量服务,实现对区域产品的长效监管。

5.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技术支撑。

把握公共服务平台和社会资源整合的新要求,依托产业发展,合力共建集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标准研究、信息服务为一体,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产品检测试验、分析评价、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标准咨询、WTO/TBT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信息等服务的特色块状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质量服务体系,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在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提供综合技术服务。

(三)重点项目。

根据经济质量提升目标,按照标准提升、品牌创建、能源计量、质量关注、平台建设等类别,设立一批重点项目,与杭州市及各区、县(市)产业发展导向进行对接,推动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行动要求

(一)加强政府引导。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引导、政策制订、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各区、县(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将质量提升项目的具体目标和对策措施融入当地政府制订的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各区、县()质监局(分局)要主动将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工作与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中心工作相对接,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推动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计划和措施。

(二)发挥职能作用。

市质监局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其他局领导担任副组长,各有关处室、稽查支队、市质检院和市标化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提升推进领导小组。实行局领导联系、职能处室牵头、相关处室配合的重点项目负责制,推进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工作。各区、县(市)质监局(分局)要加强对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项目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成立工作小组,从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入手,努力将各项质监职能融入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之中,职责明确,责任到人,指导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三)加强协调配合。

要完善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的部门协作和联动机制,质监与经济、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以及项目所在乡镇(街道)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工作共推、平台共建的工作机制,整合优化公共资源,为特色块状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交流平台和技术服务,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四)完善扶持政策。

组织企业、协会积极申报各类国家、省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财政资金支持。继续实施先进技术标准奖励政策[《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鼓励研制与采用先进技术标准实施办法的通知》(杭政办〔200629],并调整资金补助方向,加大对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的支持力度,鼓励制订和实施联盟标准、推动集群采标、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和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支持用品牌战略和标准战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优化社会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区域品牌的建设和推广等方面的投入。

(五)发挥社会合力。

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加强工作联动,充分调动其参与质量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订、贸易促进、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质监技术机构和行业研发中心的作用,加强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标准信息、咨询培训服务。借助在杭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研究力量,组建质量提升服务专家组,为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把脉”,形成产、学、研、检、用相结合的质量提升体系。

(六)加强项目管理。

各项目承担单位要根据工作目标,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确定分阶段目标,细化措施,安排进度,明确责任,抓好实施。各区、县(市)局(分局)要制订推进计划,加强对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掌握项目动态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市质监局要将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重点督查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时效和实效,及时、有效地协调和解决问题。

 

附件:杭州市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项目汇总表

 

附件

杭州市特色块状经济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年)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承担

单位

项目内容

起讫时间

区域(功能区

或经济区)

项目管理

责任单位

1

萧山化纤纺织产业标准提升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萧山分局

1、化纤纺织产业(包括化纤、棉纺、织造、印染)20家龙头企业实现研发与标准化同步,4家以上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1家以上企业启动制订国际标准申报工作。

2、4家以上企业标准化人员成为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争取承担筹建浙江省化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任务。

3、萧山区化纤纺织行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80%以上,20家龙头企业中80%以上建立标准化体系。

2010.1-

2012.12

萧山区

市质监局萧山分局

2

党山浴柜产业质量提升

杭州市萧山区党山新世纪装饰卫浴研发中心

1、4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体系》确认,争取主导制(修)订1个以上行业标准。

2、制订《党山浴柜》联盟标准,15家以上企业实施联盟标准。

3、加强品牌培育,新增2个区级以上名牌产品,

2010.1-

2011.12

萧山区党山镇化纤厨卫工业功能区

市质监局萧山分局

3

河上纸包装产业提质降耗

萧山区纸包装行业协会

1、开展技术研究,制订《萧山瓦楞纸箱工艺技术联盟标准》,河上镇12家瓦楞纸箱生产企业实施联盟标准。

2、组建专家组开展质量问题诊断,解决技术质量难点,进行技术改造,在不降低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节约用纸20%。

3、加强行业自律,52家规模以上纸包装企业实施质量自律规定,产品抽查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

2010.1-

2010.12

萧山区河上镇纸箱包装功能区

市质监局萧山分局

4

闻堰五金产业集群采标

萧山区闻堰镇人民政府

1、推动集群采标,集群内2-3个主导产品,每个产品各有5家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出口额同比增长15%以上。

2、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新增2个以上区级以上名牌产品。

3、推动标准升级,争取制订1项以上行业标准。

2010.1-

2011.12

萧山区闻堰镇五金功能区

市质监局萧山分局

5

新登泡沫塑料机械产业质量提升

富阳市新登镇泡沫塑料机械行业技术研发中心

1、制订企业联盟标准,7家企业实施联盟标准,结束无标准生产的历史。

2、争取将联盟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掌握标准话语权。

3、自营出口额同比增加20%,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2010.1-

2010.12

富阳市新登镇机械建材功能区

富阳市质监局

6

临安电缆行业提质降耗

临安市玲珑街道电线电缆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1、制订电缆行业能耗联盟标准。

2、按行业联盟标准要求改造生产线,组织实施生产,标准实施覆盖率达到60%以上。

3、通过标准实施,电缆生产挤出工艺达到所需温度且节能30%以上;设备预热时间比当前缩短1/3;工作环境温度下降10℃以上;温度控制精确率达到±5℃。

4、通过标准实施提高产品质量,2010年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产业产值达到110个亿,同比增长10%。

2010.1-

2010.12

临安市玲珑街道电线电缆功能区

临安市质监局

7

临安节能灯整灯产业提质增效

临安市照明电器协会

1、制订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萤光灯行业联盟标准,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在14家规模以上整灯生产企业中按行业联盟标准要求组织实施生产,标准实施覆盖率达到85%以上。

3、开展信息服务,加强质量管理,2010年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产业产值达到46个亿,同比增长10%,出口同比增长8%。

2010.1-

2010.12

临安市高虹镇节能灯功能区

临安市质监局

8

桐庐水电设备制造产业标准提升

桐庐县质量计量监测中心

1、制订实施行业质量诚信联盟标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2、提升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能力,做好原材料检测服务。

3、推进集群采标工作,力争规模以上企业100%采标。

4、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2家龙头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

2010.1-

2010.12

桐庐县富春江镇机械功能区

桐庐县质监局

9

淳安化纤坯布产业标准提升

淳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1.制订化纤坯布企业联盟标准,解决无标生产问题。

2. 浙江淳安经济开发区内的纺织企业共同实施联盟标准,并向其他乡镇纺织企业推广。

3.监督标准实施情况,实现增质增效,到2010年底,执行企业联盟标准企业产品抽查合格率超过90%,争取实现销售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2010.1-

2010.12

浙江淳安经济开发区

淳安县质监局

10

来必堡连锁餐饮标准化管理

杭州瑞堡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1、制订完善餐饮系列标准,在杭州22个连锁门店实施,保证管理服务的一致性。

2、加强培训和管理,保证卫生安全,提高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达到90%以上。

3、扩大企业规模,实施品牌战略,争创浙江服务名牌、中国知名品牌、中国著名商标。

2010.1-

2011.12

杭州市

市质监局上城分局

11

楼宇经济公共服务标准化

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企业服务中心

1、制订《楼宇企业入驻通用要求》、《楼宇企业公共服务规范》等标准,逐步建立楼宇经济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2、以天水街道楼宇综合服务中心为试点,运行服务标准体系,并在全区范围内培训和推广。

3、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按标准要求标示。

4、入驻企业满意度达到95%以上。

2010.1-

2010.12

下城区

市质监局下城分局

12

武林路女装特色街区服务标准化

杭州武林路时尚女装特色街区管委会

1、修订并实施《杭州市丝绸、服装特色街区服务规范》,逐步建立特色街区服务标准化体系。

2、规范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提升街区国际化水平。

3、分门类对80%以上商户进行培训,客户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010.1-

2010.12

武林路时尚女装特色街区

市质监局下城分局

13

杭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服务标准提升

杭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管委会

1、修改完善《杭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服务规范》,逐步建立特色街区服务标准化体系。

2、以市场为单位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推广实施标准。

3、各类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按标准要求进行标识。

4、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客户投诉处理率达100%,顾客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010.1-

2011.12

杭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

市质监局江干分局

14

外婆家餐饮服务业标准化连锁经营

浙江外婆家餐饮有限公司

1、制订连锁经营相关标准,在西湖区的8个外婆家门店试点实施,保证产品出品、质量和口味的稳定性。

2、加强采购食品的质量把关工作,验收率达到100%,食品添加剂符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3、提升服务质量,争取顾客满意度达到90%,投诉率控制在5%以内。

4、加强品牌建设,争创服务名牌。

2010.1-

2012.12

西湖区

市质监局西湖分局

15

西湖龙井茶标准提升

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

1、制订西湖龙井茶联盟标准,在40家以上企业实施。

2、提高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比例(特别是精品和特级茶),保护传统手工炒制技术。

3、提升西湖龙井茶品质,争创农业名牌,产品抽查合格率提升到96%以上,年新增产值8%以上。

4、积极申请西湖龙井茶集体商标。

2010.1-

2010.12

西湖龙井茶产区

市质监局西湖分局

16

手机零售连锁经营服务标准化

话机世界数码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参照日本手机零售业先进管理服务标准,编写《手机销售及售后服务规范》。

2、收集相关标准,建立手机销售及售后服务标准化体系。

3、在杭州地区30家门店实施服务标准化。

4制订《手机销售及售后服务标准化绩效细则》,评估、分析实施效果,修正完善服务标准,实现消费者满意度达到90%以上;手机售后返修率在1%以内。

5、开展话机销售服务名牌创建活动,争创“话机世界”服务名牌。

2010.1-

2011.12

杭州地区

市质监局拱墅分局

17

汽车贸易服务标准化

浙江元通汽车有限公司、杭州汽车城

1、制订《汽车贸易服务诚信联盟标准》,20家以上企业实施联盟标准,承诺诚信经营。

2、制订《二手车经营服务规范》,20家以上企业实施标准,规范二手车交易。

3、提高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达到95%以上。

2010.1-

2011.12

石祥路中国汽车贸易特色街(区)

市质监局拱墅分局

18

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拓展区建设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经济开发区分局

1、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做到科研与标准研究同步、产业化与标准同步,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力争有25项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

2、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力争培育16家省、市名牌高新技术企业,有12家以上的高新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

3、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及技术联盟,力争形成10个以上合作项目。

4、力争列入市级拓展区建设计划。

2010.1-

2012.12

杭州经济开发区

市质监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

19

开发区现代物流行业标准提升

杭州经济开发区质量技术监督协会

1、解决标准覆盖率整体较低的问题,园区内“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企业标准化覆盖率达100%。

2、推动物流条码的采标及实施推广,力争有5家以上的物流相关企业采用国际物流条码标准。

3、引导物流企业争创名牌,力争培育3家省、市名牌物流企业。

4、争取列入国家级现代物流标准化示范园区。

2010.1-

2012.12

杭州经济开发区

市质监局经济开发区分局

20

高新区(滨江)软件业科研标准融合提升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高新区(滨江)分局

1、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推进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 20家以上重点企业实现研发与标准化基本同步。

2、重点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15项以上。

3、争创高新区政府“标准创新贡献奖”企业不少于15家。

4、提升产业竞争力,争创省、市名牌10个以上。

2010.1-

2011.12

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滨江)

市质监局滨江分局

21

“萧山萝卜干”区域名牌创建

萧山区质量技术协会

1、注册集体商标,制订区域名牌准入联盟标准,争创区域名牌。

2、加强监管,市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

3、加强培育,新增1个市名牌产品和1个区名牌产品。

2010.1-

2011.12

萧山区义蓬街道

市质监局萧山分局

22

“余杭家纺”区域名牌创建

杭州市余杭区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1、制订实施“余杭家纺”区域名牌准入联盟标准,加快集体商标注册工作,创建“余杭家纺”区域名牌,名牌经济总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家纺企业经济总量的25%以上。

2、争取省级家纺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落户。

3、落实质量监管措施,规模以上家纺企业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

4、企业质量基础加强,规模以上家纺企业80%以上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培育企业采标率达到80%以上。

2010.1-

2012.12

余杭区

市质监局余杭分局

23

余杭“径山茶”区域名牌创建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茶行业协会

1、制订实施区域名牌准入联盟标准,创建区域名牌。

2、发展产业种植基地,扩大产品市场营销体系,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总产量8000吨。

3、保障生态种植和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品牌形象,有机茶面积达到5000亩,绿色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000亩,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新增1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

4、提高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组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个,区级龙头企业3个。

2010.1-

2011.12

余杭区径山镇等9个乡镇

市质监局余杭分局

24

富阳市球拍产业品牌聚集培育

富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富阳市上官乡政府

1、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

2、建立上官球拍研发检测中心,加强综合性服务。

3、加大宣传培育力度,争创6个富阳名牌以上产品。

4、注册集体商标,制订实施联盟标准,做好区域名牌培育工作。

2010.1-

2012.12

富阳市上官乡体育用品功能区

富阳市质监局

25

“临安山核桃”区域名牌创建

临安山核桃产业协会、临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1、修订完善《临安山核桃》农业标准规范,制订实施“临安山核桃”区域名牌准入联盟标准,创建“临安山核桃”区域名牌。

2、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

3、加强企业质量基础工作,提高质量意识,规模以上生产企业60%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2010.1-

2012.12

临安市龙岗镇

临安市质监局

26

“乾潭五金工具”区域名牌创建

建德市五金工具行业协会

1、争创省级名牌1个,杭州市级名牌3个以上,名牌经济总量占建德规模以上五金企业经济总量的25%以上。

2、注册“乾潭五金工具”集体商标,制订实施区域名牌准入联盟标准,创建区域名牌。

3、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争取参与8项行业标准制(修)订。

4、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检测平台,强化原材料和产品质量检验,产品抽查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行业年产值由现在的26亿上升到30个亿,年利税额同比增加1200万元以上。

2010.1-

2012.12

建德市乾潭镇五金工具工业功能区

建德市质监局

27

桐庐分水“五云山” 制笔区域名牌创建

桐庐分水制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桐庐县质量计量监测中心

1、制订实施广告类圆珠笔联盟标准,解决无标生产问题。

2、严格监管,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规模以上企业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3、完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4、加大品牌创建工作,争创县、市级以上名牌3个,制订实施区域名牌准入联盟标准,加快集体商标注册工作,创建区域名牌。

2010.1-

2012.12

桐庐县分水镇制笔功能区

桐庐县质监局

28

桐庐“雪水云绿”茶区域名牌建设

桐庐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

1、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加强管理,提供服务。

2、制订实施区域品牌准入联盟标准,创建区域名牌,实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监督、统一宣传”的“五统一”。

3、加强技术培训和质量监管,产品抽查合格率继续保持100%,增加产值1000万元以上。

2010.1-

2011.12

桐庐县

桐庐县质监局

29

富阳市造纸行业能源计量提升

富阳市造纸行业协会

1、制订《富阳市造纸行业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及《富阳市造纸行业综合能耗限额要求》系列联盟标准,实施试点企业不少于12家,试点企业成品涂布白板纸、成品箱板纸、成品瓦楞原纸可比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平均比省地方标准的限额要求分别下降3%、10%、3%。

2、总结试点企业经验,完善联盟标准,在年耗5000吨以上标煤的造纸企业中推广实施。

3、选择2家企业进行能耗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争取逐步建立区域能源计量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2010.1-

2011.12

富阳市春江街道造纸功能区、灵桥街道造纸功能区、大源街道造纸功能区

富阳市质监局

30

建德经济开发区计量综合节能

浙江省建德经济开发区

1、年消耗标煤500吨以上的企业全部通过能源计量工作验收考核,3年内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平均下降率达19.5%。

2、水泥生产企业全面实施《浙江省水泥生产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技术规范》,碳酸钙行业起草并实施《浙江省碳酸钙生产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技术规范和能源计量管理技术》联盟标准,全面提升能源计量水平。

3、3家以上企业开展能源消耗信息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企业能耗动态管理。

2010.1-

2011.12

浙江省建德经济开发区

建德市质监局

31

乔司服装行业质量整治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余杭分局

1、实现服装企业全面建档,所有服装企业有执行标准,消灭无标生产。

2、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服装原料进货把关制度。

3、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加强质量监管,功能区服装总体抽查合格率达到85%以上。

2010.1

-2011.12

余杭区乔司镇服装功能区

市质监局余杭分局

32

建德碳酸钙行业质量提升

建德市碳酸钙行业协会

1、按照“协会运作、企业为主、政府补助”模式,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检测平台,加强监管,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制订碳酸钙联盟标准,30%以上企业实施联盟标准,龙头企业争取参与2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3、培育大企业,拉长产业链,争取培育市名牌2个以上,碳酸钙行业年产值平均增长25%以上。

2010.1-

2012.12

建德市

建德市质监局

33

淳安瓶(桶)装饮用水质量控制与品牌提升

淳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1、推行《浙江省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基本要求》,夯实企业基础管理工作。

2、加强监管,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3、加强品牌培育,新增省名牌1个、市名牌2个。

2010.1-

2012.12

淳安县

淳安县质监局

34

余杭金属制品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

杭州创宇金属制品科技有限公司、余杭区金属行业协会

1、建立金属制品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服务。

2、引导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提高金属制品质量水平。杜绝无标生产,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8%以上。

3、帮助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争取标准话语权,完成2项行业标准制订,争取2项行业标准立项。

4、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出口产品检测、培训和WTO/TBT信息服务,为企业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提供支持。

2010.1-

2012.12

余杭区

市质监局余杭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