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79/2018-23959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8-08-20 | |
发布单位: | 市建委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倪小蒙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深化五水共治工作的建议》收悉。在建议中您对杭州市五水共治工作提出的“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出厂水质标准、实现污水再利用,探索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绿地功能,深挖水文化、实现管理输出理念输出和文化输出”等问题,均是目前杭州市在进一步深化五水共治工作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结合建议,现将我们在深化五水共治工作推进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和下一步工作措施及计划答复如下:
一、关于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出厂水质标准,实现污水再利用方面
(一)关于提高处理厂的出厂水质标准方面。目前杭州市所有污水处理厂的出厂水质均已达到“一级A”标准。今年,浙江省环保厅正在计划制定《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标准》,该标准将对污水处理厂的出厂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杭州市将对具备提标改造条件的污水处理厂落实“清洁排放技术改造任务”,拟在今年启动制定提标改造方案。
(二)关于实现污水再利用方面。目前余杭区、临安区、淳安县等区县(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较高,其他区县(市)尤其是杭州主城区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推进污水再生水利用,我委计划组织开展《杭州市域再生水利用近期建设规划》研究,结合“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提出再生水利用的建设计划,审定后组织实施,完成省里提出的“到2020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的目标任务。
二、关于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城市绿地功能提升方面
为顺应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杭州城市雨水管理面临着由“单一快排”向环保化处理、径流减排等“多目标、多层次综合管理”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市海绵办始终秉持“生态优先,构筑自然安全格局;灰绿统筹,系统治理水体环境”的原则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河道水系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对改善城市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城市洪涝灾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河道整治过程中,要求建设单位坚持“水质改善、防洪排涝”的优先原则,结合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改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并兼顾河道的其它功能。
市海绵办在牵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因地制宜,秉承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定位与杭州这座“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的现有品牌进行融合,目前已经与杭州市园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研究适应杭州的海绵建设方案和技术,努力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突出“杭州特色”,展现杭州韵味。
随着近年来河道综保工程不断的工程实践和经验总结,水生植物在河道综保工程当中有了广泛的使用,并且在水质改善方面的应用技术不断成熟,今后我们会继续要求建设单位在河道整治以及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采用水生植物、生态浮床、人工湿地、雨水花园等净化水体的设施,并与相关职能部门、科研院校合作,积极探索城市景观水体实现原位修复、改善水质的可能性。
三、关于深挖水文化,实现管理输出、理念输出、文化输出方面
(一)已开展的工作情况
1、成立河道文化研究机构。在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和运河(河道)研究理事会的指导下,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属的杭州市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于2010年8月10日正式建立杭州运河(河道)学研究院河道分院(以下简称河道分院),共有工作人员5名,其中正式员工3人,编外用工即河道陈列馆讲解员2人,专门负责杭州河道学研究的相关工作和承担杭州市河道陈列馆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2、河道文化研究成果丰硕。2010—2017年,河道分院累计出版河道丛书7册、研究报告2册。一是河道丛书方面,已出版《杭州河道历史建筑》、《穿花泄月绕城来》、《杭州河道诗词楹联选粹》、《口述杭州河道历史》、《杭州河道文明探寻》、《中东河新传》、《杭州河道社区》,从杭州河道的历史文化、整治历程等多个角度对河道文化开展研究。二是河道学研究报告方面,完成《杭州河道水环境整治评价与优化研究报告》、《杭州河道水环境整治评价与优化》、《杭州城市河道变迁史对杭州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启示研究》等8篇研究报告,并已集结成册,作为《杭州河道研究报告》第一批成果出版。三是运河(河道)文献集成。《杭州运河(河道)文献集成》根据分工由河道分院牵头负责,经与专家沟通对接,全书分为“区域类”、“专题类”、“辑录类”、“综保类”四类,预计25册共1000万字。目前,文献集成第一批4册已基本完稿,第二批7册已完成招标并启动编纂。
3、加大研究成果推介力度。河道分院始终积极做好河道文化研究成果推介、传播力度,并努力促进杭州河道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一是做好河道全书“赠、换、售”工作。自2013年河道全书陆续出版以来,依托“一滴水行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党团员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河道微信平台等,累计向杭城各大中小学校、各社区街道、青少年、市委老干部、各城区相关人员等赠送河道全书10000余册,较好地传播、宣传了杭州河道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编纂城市管理者特色课程。为宣传展示河道有机更新经验,彰显河道有机更新在杭州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河道分院推出了城市管理者特色课程教材——《杭州河道有机更新实践创新与经验启示》。目前,该教材初稿已按专家评审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待正式出版后,力求在更广范畴内传播杭州河道整治建设理念。
4、加强河道陈列馆第二课堂建设。河道分院充分利用市城区河道陈列馆在传播河道文化、加强水环境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2012年起,面向杭城中小学校,发起青少年第二课堂“一滴水行动”,以“一滴水”见阳光,使保护水环境、爱护杭州河道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2012年活动启动至今,先后把“一滴水行动”搬进市区一所所中小学,把中小学生带到一条条河道进行社会实践,还接待了一支支假日小队在河道陈列馆聆听河道历史文化、检测河道水质,全市共有78所中小学、300余支假日小队、4万多名中小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唱响了小手拉大手、爱水护河的主旋律,在积极引导形成自觉爱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和谐共赢的亲水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滴水行动”先后荣获杭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杭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暨青少年第二课堂主题活动创新奖等荣誉。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用好已有成果,推广河道文化,实现水文化品牌输出。要继续做好河道全书“赠、换、售”工作,依托“一滴水行动”、文明单位创建、党团员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河道微信平台等,进一步扩大河道全书的赠送对象,有针对性地把河道文化送到杭州市民、游客、青少年、专家学者等各个层面。要加快推进城市管理者特色课程教材编纂工作,根据城研中心意见,尽快修改完善《杭州河道有机更新实践创新与经验启示》并正式出版,实现杭州河道整治建设概念的理念输出。要继续做好河道文化第二课堂宣教工作,做深做实“一滴水行动”第二课堂公益活动,推出更为丰富的爱水护河互动活动,为培养青少年热爱水环境、热爱家乡搭建一个更坚固的平台。
2、深挖历史文脉,提升研究思路,促进水文化品牌升级。稳步推进河道全书编纂出版工作,加快《杭州运河(河道)文献集成》(第一批)出版,并启动第二批文献集成编纂工作;高质量推出河道丛书,尽快完成《亲历杭州河道治理》、《杭州河道名称历史文化研究》、《杭州河道故事与传说》、《古代杭州河道治理启示》4本丛书出版工作,并适时启动老字号系列丛书立项编纂;滚动推进研究报告编纂,适时启动《杭州城市河道整治建设体制机制研究》、《杭州城东区域和睦港排水能力评估研究课题》等第二批河道研究报告出版工作。在河道全书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深挖历史文脉,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形式,邀请河道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研讨,为下一步更好地推进河道学研究工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实现水文化品牌的升级。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杭州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8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