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01/2018-23943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政办提〔2018〕12号 | 成文日期: | 2018-07-04 |
发布单位: | 市政府办公厅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杭政办提〔2018〕12号
尊敬的王慧中代表:
您在省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打造大运河(杭州段)世界级公共休闲大走廊的建议》(杭83号)收悉。我市十分重视,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大运河是杭州拥有的第二项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展现巨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力的一项重大标志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杭州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轴线和城市文脉。杭州因河而兴,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扩展旅游,以民为本,综合整治”,坚持用城市的机体和文脉,传承保护和发展。自2002年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战略目标,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生态环境得以提升,运河旅游初见成效。大运河杭州段基本实现了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的目标。打造大运河(杭州段)世界级公共休闲大走廊对于进一步展示运河文化,凸显大运河杭州段景观风貌特色,提升运河景观的文化品位、生态品质和生活内涵,推进运河沿线城市片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重新定位大运河功能
1.重新定位功能。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大运河曾经的漕运功能逐渐弱化,但文化功能及生态功能不断凸显。近期,我市将重点推进京杭运河杭州新开挖(二通道)工程,开辟新航道保障水路交通需求,拓展运河水上通道,真正把现在的运输功能实现分离,使运河真正成为文化运河、生态运河、景观运河。随着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建设,运河主城区段的货运功能将逐步由交通运输功能向旅游、文化、休闲等城市公共功能转变。我们将利用城市公共休闲大走廊的功能定位,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元素,切实改善运河生态景观,构建杭州国际化的示范走廊。
2.坚持规划引领。我市在2015年编制的《京杭运河杭州段两岸城市景观提升工程规划(战略篇)》(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战略篇)》)中提出,要把河、城、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统筹考虑,从河景、城景和观赏体系等层面采取措施,整合运河景观的资源禀赋,提升运河两岸景观风貌的保护水平。一是构建大遗产区理念,展示运河多元文化,通过治水、设道、增点等方式,创建富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优先升级旅游业态,辅以文创产业,加强运河文化展示和体验,促进城河互动;二是构建世遗监测体系,保护河城格局,除对文化遗产本体进行保护外,对遗产缓冲区的城市建设区域明确城市景观风貌的协调要求,提出包括高度分区控制、水边建设引导、眺望视廊构建三大策略重点;三是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规划构建沿河公共空间系统,包括商业特色步行空间、滨水公共休憩空间和城市广场空间。以绿道为媒介,重组公共空间和慢行系统;四是结合运河景观提升整体策略,积极塑造“市迎八方、郊览自然、镇藏古今、闸联江河、古新湖河、运通富义”六个重点地段。2017年,我市又在《提升工程(战略篇)》基础上完成了《京杭运河杭州段两岸城市景观提升工程规划(实施篇)》的编制,在景观文化发展线路、景观提升支撑体系、景观风貌控制体系上分别提出了规划及控制要求,对运河沿线规划及建设活动进行引导,为各个与运河相关的片区、街区和节点层次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技术指引。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杭州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市编制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明确运河110公里11个遗产点段“分类分段分级保护管理”,统筹好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通过对大运河(杭州段)的环境控制区划定、景观视廊划定、景观视角划定,维护好运河沿线景观风貌。从遗产展示和景观环境控制的角度出发,设定景观视廊,控制视线廊道内的建筑高度和建筑风貌,引导实现廊道内的建筑和植被景观塑造,保持和恢复有代表性的历史景观通廊,并从视觉感受、历史保护以及山水环境呼应角度对沿河地区建筑高度进行景观视角控制引导。
3.打造生态廊道。杭州运河综保工程启动以来,围绕“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目标,全面深入推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水体治理、景观整治等工程。坚持清淤与截污、引水与排水、净化与绿化结合,改善运河水质,控制航运噪声,沟通河网水系,建设滨河通道,逐步构建起运河沿岸以“水”与“绿”为主元素的沿河开放生态空间廊道。通过打通运河沿线主干道、设计运河两岸步行通道,加强沿河绿道开发,串珠成链、由线及面,打造贯通运河及沿线的历史文化长廊和休闲游憩长廊,基本全线贯通运河主城区两岸约23公里游步道、景观带。让居民能自由进入运河公共绿带,散步休憩、赏河观景、品位运河文化,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运河环境。下一阶段,我们将提速生态廊道建设,打通慢行健康步道系统,建设世界级的健身休闲道路,提升周边绿化景观,全面升级运河慢生活。
二、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提升公共空间建设级别
1.统筹公共休闲空间分布。我市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形成以运河自然风景为轴线,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遗址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镇为核心,以沿河历史建筑、历史桥梁和历史遗存为重要节点的运河传统文化长廊,展示传统的城市空间风貌和历史街市生活面貌。先后保护与建设了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台州路商业街区、桥西民居保护区、乾隆下江南文化遗址、富义仓遗址等重点项目。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全长54公里,以石祥路为界分为两大区段。以南为老城区段,受制于城市既定空间格局,主要以老城的保护与利用为主,重点包括运河两岸的古塔古桥、三大历史街区、六大博物馆群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博物馆群落、历史街区为代表的特色示范区。在保护与整治的同时,我市通过漕舫游船、夜景灯光和特色文化主题活动的营造,基本形成了以运河风情、运河印记、运河生活为一体的文化体验长廊,是年接待规模1200万人次的国家4A级景区。下一阶段,我市将督促运河集团不断优化提升运河两岸生态环境,加强对大兜路历史街区和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改造提升,积极申报国家5A级景区。石祥路以北区域,积极推进运河新城规划及建设,打造世界级公共空间;余杭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区运河综保公司,负责塘栖古镇的保护利用,通过实施余杭区段运河综保工程,先后完成了水北历史街区样板段工程和三条半弄、市南等区块古建筑修缮等项目。
2.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建筑功能。在推进运河综保工程中,我们坚持用城市的机体和文脉,传承保护和发展。通过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的建筑功能,在运河沿岸基本形成了以拱宸桥博物馆群落、大兜路、小河直街、桥西历史街区为代表的特色示范区,成为运河保护的样板。其中桥西历史街区综保工程集中保护了桥西直街、桥弄街、同和里、吉祥寺弄等传统街巷肌理,修复了张大仙庙、财神庙、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等富有本土民俗特色的公共建筑,对杭州第一棉纺厂、红雷丝织厂、土特产仓库等体量大的工业遗存建筑进行公共场所导向的保护改造,形成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等运河工业博物馆群。目前,拱宸桥博物馆群落作为杭州市第二课堂指定教学点和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上百万学生参观学习。历史街区还重点引入和培育非物质文化等文化体验相关业态,每年吸引1200万人次的参观和体验。在第三届世界休闲博览会上,桥西历史街区项目获“世界休闲组织国际创新奖”。
3.打造世界级公共空间。在老城段,受制于城市发展既定格局,我们以提升现有空间和景观为主;在新城段,则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打造世界级公共空间。我市在前期综保基础上,将继续推进保护、传承和利用,形成“一带六核、四带合一”整体空间布局。“一带”即“四带合一”的39公里大运河文化带,“六核”即运河沿线重点打造6个核心节点,分别为塘栖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区、城北郊野文化公园、大运河新城、桥西历史风貌遗存区、武林城市中心区和江河交汇区。在新城区段,市运河集团积极对标上海等先进城市世界级滨水空间标准,开展并完成了沿河休闲景观廊道国际招标和方案设计,充分挖掘该区域内杭钢、炼油厂等为代表的运河工业文化元素和以浙派古琴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元素,注重景观与周边建筑的协调,以工业遗存改造与利用、运河绿道、湿地村落保护等手段,导入文化相关产业,目标是打造5.8公里世界级景观休闲廊道。根据设计方案,将于今年重点启动运河湾特色街区和音乐主题公园、运河景观带试验段等重点区域建设。
三、加强生态保护及沿河景观带建设,打造生态运河
1.以“生态修复”理念为指针,提升自然生态环境。一是切实改善运河水质。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运河航道升级改造,完善提升沿河码头建设,疏浚修复有关航道河段。同时加强运河水网治理,结合“五水共治”,基本完成运河沿岸区域的截污纳管,运河水质有了极大改善。截至2017年年底,京杭运河(杭州段)干流17个断面平均水质Ⅴ类达标率100%,且均达到Ⅳ类及以上。二是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7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廊”之一,以运河新城建设为抓手,纵深推进运河沿线海绵城市建设。我们将结合打造“运河公共休闲大走廊”战略目标,在新建区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要求已建区加强初雨污染的治理,通过“滞、用、渗”等多种手段实现径流控制,改善水环境质量。在推进城北运河综保过程中,我市重点推进工业企业搬迁、河道水网连通、沿河绿道建设、湿地湖泊保护等工作。市运河集团结合规划修编工作编制了“海绵城市”专项研究,在新城的道路、绿化、公园等项目设计、开发工程中严格落实上述要求与理念,真正把大运河打造成生态河。
2.塑造特色滨河景观,提升沿岸景观效果。运河综保工程实施以来,逐步构建起运河沿岸以“水”与“绿”为主元素的沿河开放生态空间廊道,使运河成为纵贯杭城的“生态轴”。同时,积极实施景观整治,加强运河景观建设,运河沿岸呈现了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充分展现了杭州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运河文化、运河生活和运河水乡特色。下一阶段,我们将以码头、游步道、跑步道、绿化、公园、文化广场、桥下空间等为重点治理对象,对主城区运河两岸的运河景观带进行综合提升,力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借助小城镇综合改造,对浙东运河西兴老街保护区实施环境整治与景观提升;借助剿灭劣 V 类水体和三改一拆,对浙东运河萧山段两岸绿化带进行优化提升;借助运河新城、良渚新城、杭钢新城的建设,对京杭运河主城城北段的两岸景观实施提升改造。未来,我们将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着力创新,使大运河(杭州段)成为一条真正的“景观河”。
四、坚持保护优先,高度重视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加强整体性保护,丰富运河历史文化呈现方式。我市始终坚持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保护工作,最大程度保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保护好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按照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要求,对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的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并将继续做好11个遗产段点保护与监测,同时深入挖掘石祥路以北运河新城段近现代工业文化遗存的保护,形成江南运河文化风貌群和近代工业遗产风貌群;重点以运河新城、杭钢新城为空间载体,继续深入挖掘以杭钢为代表的近现代工业文化和以半山为代表的半山文化元素,结合运河新城、杭钢新城建设开发,建设完善多样化的文化设施和景观空间。
2.开展运河文化研究,充分挖掘运河历史文化。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文化研究,2009年12月,运河(河道)学研究院成立。运河(河道)学研究院坚持研究带动规划、建设、管理,通过构建文献集成、通史、辞典、丛书、研究报告“五位一体”的完善文化研究体系,扎实推进运河文化研究工作。截至目前,运河(河道)学研究院编纂出版了《杭州运河治理》、《杭州运河戏曲》、《杭州运河桥梁》、《杭州运河历史建筑》、《杭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运河宗教文化掠影》、《运河文化名镇塘栖》、《运河上的杭州》、《杭州文化之旅》等一批运河丛书,共计25本。目前,《运河(河道)文献集成》、《运河(河道)通史》、《运河(河道)辞典》、《杭州运河老字号系列》等系列书籍编纂工作正有序开展。同时,我们注重将研究内容与运河综保实践工作相结合,以研究促创新,以研究促运河历史文化保护,牵头浙大、浙工大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完成《中国大运河(杭州段)水工遗存调查》、《后申遗时代中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研究》、《世遗时代杭州运河水环境治理创新实践》等课题。今年将启动《杭州运河船民》、《杭州运河漕运史》、《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区水工遗存——驳坎保护与加固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系统梳理运河漕运历史、运河船民、运河民俗等,生动还原运河历史文化,促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3.提升沿线产业形态,形成世界级的文化创新空间。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推进运河沿线各区建设。以展示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为主要任务,挖掘水利工程、历史名城、古镇(村)、古建筑等固态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创新运河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专业设计服务、文化软件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行业,实现文化与教育、金融、科技、旅游、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引导运河沿线区域创意创新要素集聚,打造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区等文化产业发展大平台,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五、以“统筹协调”为准则,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打造大运河(杭州段)世界级公共休闲大走廊涉及江干、下城、拱墅、余杭等属地政府以及文保、交通、规划、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各主体在建设的规划、标准、定位、节奏均存在差异,需要组建高层面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大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统筹与协调。目前,省发改委已编制了《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规划纲要》,我市发改部门也开展了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专题研究工作。下一步,我市将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运河建设管理机构的体制机制,强化相应机构的职能,健全市级综合协调机制,统筹做好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的各项工作。同时,我们将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坚持主动作为,强化使命担当,参与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规划和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专题研究工作方案的编制研究工作。结合杭州实际,我市已开展杭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纲要研究,着手编制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衷心感谢您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作的关注,并希望今后一如既往继续得到您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