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84X/2018-23955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卫议〔2018〕19号 | 公开日期: | 2018-07-24 |
发布单位: |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题分类: | 卫生、体育 |
赵海燕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突破政策瓶颈,鼓励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议》(江7号)收悉。我委对您的建议十分重视,立即落实职能处室办理,并会同市人社局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 关于基层医务人员职称评聘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浙江省深入开展职称制度改革,促进事业单位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2015年,全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开始全面实行评聘结合。目的是通过职称评价和人才使用相结合,打破事业单位专技人员“一聘定终身”的局面,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激励机制,推动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2017年,省人力社保厅再次发文对做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结合工作提出要求,其中明确“双肩挑”人员(即同时在管理和专业技术两类岗位上任职的人员)应在核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内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我市原有“双肩挑”人员评聘不占专业技术岗位职数的办法不再实行。
改革文件相继出台后,目前尚未建立岗位管理竞争激励机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相对较少的单位受到了较大影响,出现了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数不足,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晋升的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已着手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今年五月,市委组织部和市人力社保局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调控的通知》(杭人社发〔2018〕74号),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对“双肩挑”人员,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单位领导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范围内,按照规定的相应结构比例,新增核定“双肩挑”人员专业技术岗位,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核定岗位后,按照承认现状逐步消化的原则,做好“双肩挑”人员的聘任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等级晋升可按照“退三进二”的方法予以过渡,逐步达到核定的岗位比例。关于外来优秀人才引进的聘用问题,《杭州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市委办发〔2010〕133号)已明确,事业单位可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设置特设岗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特设岗位的设置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支持基层事业单位通过设置特设岗位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对于基层如何调整编制,各地也在研究,江干区编制部门已同意区卫计局在总编制数内,根据人口变化等情况自行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数,报编制部门同意后执行,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与服务人口、工作量不匹配的问题。
下一步,市和区、县(市)组织、人社部门将会同卫计部门结合实际,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岗位设置、聘用工作的指导,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结构比例动态调整机制。用人单位也要强化主体作用,坚持以用为本,结合用人需求,细化岗位职责,明确任职条件。要加强聘后管理,强化岗位聘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晋升、续聘、低聘、解聘的主要依据,使优秀人才有岗可聘、人岗相适,真正建立起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二、 关于基层全科医生培养问题
市政府一直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一是开展农村订单式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加强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解决基层人员不足问题。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市执业注册为全科的医生有3278人(主城区注册全科的有1531人),取得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合格证的有3880人,每万人口注册全科医生数达4.51人(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常住人口计算达3.57人)。二是加强人员培训。委托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开展基层管理干部领导能力培训班;开展不同层次的签约服务工作研讨交流会,组织管理干部、全科骨干等人员参加,交流吸取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在全市组织开展基层儿科及急救能力培训;与浙大广益全科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四季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场地和设备,开展全科医生接诊能力培训。三是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2017年底,我委会同市人社局制定了《杭州市县及以下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条件(试行)》(杭卫计发〔2017〕231号),将县级医疗机构主动服务基层,经常性到基层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工作,以及基层单位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参加进修、培训作为申报卫生高级职称的评审参考条件,列入量化评价指标,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基层全科医生业务能力。四是开展优秀全科医生评选活动,提高基层全科医生职业的荣誉感。2015年评选了30位,2017年评选了50位,2018年将评选25位。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化全科医生培养。一是积极探索补偿机制改革,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人员到基层从事全科医生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大医院以派遣专家、查房带教、进修帮扶等形式,帮助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机构迅速提升服务能力。
三、 关于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问题
市委、市政府一直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先后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明确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保障措施。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中医药发展。我市近年来加大了对中医药工作的投入力度,并将中医药费用单列,且逐年递增。全市和各区、县(市)政府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均达到10%以上,主要用于中医药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育等。充足的中医药经费有力的保障了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通过培育、选拔,开展新一轮市级基层名中医评选,力争市级基层名中医总数达到100名以上,并为省级基层名中医评选培养好后备人选。每个县级中医院争取建设1-2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对现有基层中医药人员通过岗位培训、外出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提高岗位技能,培养一批县乡村中医临床技术骨干;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加强在职基层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提高其学历层次和临证水平。三是加强基层西医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在职在岗以西医药知识为主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规范和提高其运用中医药诊疗知识、技术方法处理基层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将中医药作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的必要内容。四是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中医药人才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促进形成人才下移、双向流动机制。在每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应占一定比例。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引导他们长期扎根基层服务。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年 5月29日
(联系人:徐旻;联系电话:87064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