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84X/2018-23955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卫议〔2018〕24号 | 公开日期: | 2018-07-24 |
发布单位: |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题分类: | 卫生、体育 |
赵珺彦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推进和规范医疗联合体的建设》(萧3号)收悉。您的建议紧扣当前医改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对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委对您的建议高度重视,立即落实职能处室进行调研和办理,现结合我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情况,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是推动建立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均衡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通过医疗联合体建设,进而构建了规范、高效的分级诊疗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所做的工作和主要成效
自2013年起,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委积极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按照“政府主导、顶层设计、部门联动、整体推进”的改革原则,创新杭州模式的改革路径,推动国家和省的医改政策在杭州全面落地,继而深化了医联体建设,发挥了医疗卫生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四种模式的医联体。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要求,以资源共享和分级诊疗为重点,我市组建了四类医联体模式。一是在主城区以5家市级三级综合医院为牵头单位,分别与主城区的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组建5个以诊疗服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双向转诊、健康信息等医疗业务的整合管理为纽带的跨行政隶属和资源所属关系的资源共享型医联体。同时为方便群众就医,所有市级医院根据业务需要,与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合作医联体,参与双向转诊、技术指导、健康信息等医疗业务。二是建立以托管办医为重点的紧密型城乡医联体。自2014年以来以“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为抓手,组织7家市级三级医院重点托管和全面托管全市20家县级医院。三是建立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共同体。组织29家县级医院与13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心)建立紧密型合作办医模式,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层层覆盖、三级联动、分工协作的县域医疗共同体,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到底到边,破解了农村和偏远地区优质资源紧缺的问题。淳安县医共体建设列入首批省级试点。四是建立跨区域的专科联盟。杭州市三医院、杭州市一医院、杭州市七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和杭州市西溪医院等市级医院充分发挥在皮肤病专科、五官科、精神卫生科、中医肾病、中医妇科和传染病科的特色专科优势和行业的知名度,分别牵头建立浙江省皮肤病专科联盟、浙江杭州耳鼻咽喉专科联盟、浙江省精神病专科医院联盟、浙江省中医肾病联盟、浙江省中医妇科联盟和浙江杭州肝病•感染专科联盟,形成跨区域补位发展模式,提升专科专病救治能力。目前各专科联盟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二)建立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一是落实政策保障。2014年初,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原市卫生局等五部门《关于推进杭州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14〕1号),对合作办医以及医联体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措施进行了明确,为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以及推动医联体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完善绩效工资制度。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出台了《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市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办法》,充分体现绩效工资与资源下沉等任务目标管理、考核结果相挂钩的绩效工资水平增长机制,提高了医院和医务人员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积极性。
(三)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保障,促进“医院舍得放”。实施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公立医院科学的补偿机制,同时,通过强化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这一指挥棒,提高公立医院公益性,形成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
(四)强化了基层留住病人、实施首诊、双向转诊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以用好“一张卡”(杭州市民卡)、构筑“一张网”(杭州市卫生专网)、建好“两大库”(居民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搭好“两级平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区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抓好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医院、公众服务等多项业务应用为主线,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源头采集、互通共享。2015年7月份,顺利通过了国家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二是推行“四大中心”和“五大中心”建设。在主城区依托4家市级三甲医院,与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影像、心电、消毒、慢病联合诊疗等“四大中心”,在其他区、县(市),由县级医院牵头,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临床检验、影像、病理、心电、消毒供应等“五大中心”,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建设医养护健康服务网。按照“政府主导、社会运营、便民惠民、合作共赢”发展模式,与市金融投资集团、市民卡公司共同建设一站式的“健康服务门户”,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同一平台上开展服务,为分级诊疗开展搭建了便捷通道。
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虽然我市医联体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国家、省卫生计生委的充分肯定,但是距离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长远发展来看,全市医联体建设仍存在着顶层设计亟待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双向转诊沟通不畅、考核评价体系薄弱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真正把好事做好做实。下一步,我委将结合您提出的有关建议,着重从以下各个方面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一)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重点任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医联体绩效评估体系,形成同质协同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动更高水平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我委已草拟了《杭州市“更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报市政府审批后将由市政府印发实施。从2018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建立完善符合我市实际、有效运行的高水平医联体模式,实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依次梯度下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学科优势鲜明、区域辐射能力较强的纵向整合型医联体,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共同体,为患者提供全过程、连续服务,推动形成功能明确、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二)继续深化多种模式医联体建设
一是在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建德、桐庐、淳安以及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以市级三级公立医院为牵头单位,推动形成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合作关系,在“双下沉、两提升”紧密合作办医(全面托管、重点托管、专科托管)关系基础上,建立管理、技术、人才、信息、资产和文化等更为紧密的纽带关系,构建具有较强区域辐射能力的城乡医联体。二是在主城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拱墅区、滨江区、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继续深化5家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市一、市二、市三、市红会、市中医院)与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同时进一步深化市级专科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并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统筹组建覆盖所有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城区医联体。在医联体内以人才流通、技术扶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三是在萧山、余杭、富阳与主城区医保政策接轨的新城区,参照市级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模式,在辖区内统筹组建覆盖所有区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城区医联体。四是在淳安、临安、建德、桐庐等地区,以县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在县乡村一体化综合管理和县级医疗资源规范化下沉乡镇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组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
(三)完善内部协作机制,实现优质资源互通共享
一是持续加大资源下沉力度。继续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内涵,充分发挥医联体牵头单位技术辐射作用,加大对基层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设备硬件配置的支持和帮扶,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二是强化双向转诊管理。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管理组织,各医疗机构均设置双向转诊专门机构和场所,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三是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深入推进县域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病理、心电、消毒供应等“五大中心”建设和应用,积极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医学影像、心电检查资料集中上传至市级医院进行诊断。四是强化医联体绩效考核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指标,重点考核管理体制建设、政策配套支持、医疗资源共享、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分级诊疗效果、服务能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以及双向转诊机构的运行情况等,进一步强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相关工作内容应纳入各地深化医改工作的考核目标,全面推动政府落实工作责任。
(四)加大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认识,凝聚推进高水平医联体建设的共识,形成推动改革的良好氛围。要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地的有效经验和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示范作用,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引导群众改变就医观念和习惯,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
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和制度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使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的重要载体,我委将对照差距和问题,加强政府推动,加强部门配合,持续不断推进这项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年6月4日
(联系人:邵晖;联系电话:8706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