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84X/2018-23948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卫提〔2018〕29号 成文日期: 2018-06-08
发布单位: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关于对市政协第十一届二次会议457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时间:2018-07-17 10:57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邹峻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AED设备的建议》(457号)收悉。你的提案对当前我市公共场所AED配置现状分析准确,所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我委高度重视,委领导领办,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成绩与进展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市的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重视公共急救体系建设、公共场所AED配置以及急救知识普及工作,近年来,我委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致力于推进院前急救立法、急救知识普及、急救硬件及AED配置等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院前急救立法为我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5年1月1日,《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规定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参加急救培训,明确培训的频次、人数。同时,明确了人民警察、消防队员、保安人员、导游、学校体育教师及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员、乘务员等人员应当参加急救培训。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伤病员按照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不承担法律责任。

(二)实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将全面提升我市院前急救能力

2018年2月,我委牵头起草了《杭州市深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现已上报市政府,将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该行动计划涵盖了院前急救一体化管理、急救车辆标准化配置、急救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公民自救互救能力建设等内容。市财政将安排专项经费给予保障和支持。

(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促进了我市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

我委历来重视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针对车祸等意外伤害事件频发、普通民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知晓率低等问题,把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列为重要工作来抓,运用多样化的普及推广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普及工作。

一是开展急救导师师资培训。2012年市急救中心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培训中心,2013年即获得大中华区优秀急救培训中心称号,同年建立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培训中心,是国内最先同时拥有内外科国际急救课程的急救中心之一。2013年底,中心率先在华东地区开展各类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导师课程,近几年为国内培训多批急救导师,其中为杭州各大医院如浙一医院、邵逸夫医院、浙大国际医院、市一医院、市五云山疗养院等医院培训导师数十位,并为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开展急救导师培训20余期。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急救科普活动。市急救中心自2012年起持续开展“120救在身边”推广活动,该中心陆续推出“急救知识大讲堂”、“急救天使进社区、进学校”等系列活动,以每月至少2期的频率常态化开展急救普及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把AED的使用操作作为授课重点,逐步建立公众对“救命神器”AED的认识。

三是组建急救志愿者队伍。市急救中心积极开展志愿者急救培训项目,自2012年起在社会上招募急救志愿者,现已招募近300名,其中优秀者经培训和考核,成为急救培训的师资,通过这些师资力量再去培训其他急救志愿者,目前这个师资团队承担着中心大部分的公众急救普及课程,经常活跃在“120急救在身边”系列活动的讲台上。近年来累计培训300余期,共培训学员近2万人。

四是加强中小学生急救知识培训。市急救中心于2011年获批成为“杭州市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中心利用该基地,经常举办中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掌握急救技能。

五是强化急救知识媒体宣传。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市急救中心与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浙江在线、今日早报、浙江交通之声、城市之声电台等合作开展公益广告、急救常识的宣传普及,招募急救志愿者、公众参加急救培训。

(四)我市AED配置工作的探索实践不断推进

2014年云林公益基金首次向我市捐赠的15台AED已配置在车站、码头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经过几年管理使用的实践,为后续推广使用AED积累了管理使用经验。2016年结合G20国际峰会的医疗保障工作,我市又购置了60台AED投放配置在相关公共场所。同时市财政局每年预算专项资金,逐年配置AED。截至2018年4月底,我市公共场所陆续投放265台AED,主要分布在地铁、车站、机场、大商场、会议中心等人流聚集场所。

二、进一步普及AED和急救培训的计划

党的十九大已将健康中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杭州、品质生活、幸福城市”是杭州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各类国际性大型会议和活动的举办对杭州市城市国际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和公共场所配置AED符合杭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国际化的建设目标,符合国际大型会议和赛事活动保障要求。但诚如您所言,除现已取得的成绩外,我市在公共场所推广配置使用AED过程中还存在公众知晓面不广、培训体系滞后、法律保障不够完善、配置数量较少及资金渠道缺乏保障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克服困难,巩固现有成果,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加快公共场所AED推广覆盖的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落实《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继续通过人大执法检查,全面落实部门职责,落实《杭州市深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升我市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普及公众急救知识。

一是按照《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的规定,由我委等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包括AED使用培训在内的急救培训规划,规范培训内容,并监督管理培训,使AED的使用培训纳入急救培训规划,统一安排培训,统一培训内容,保证培训质量。

二是以杭州市红十字会和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承担AED配置所在场所相关人员的急救培训与发证。目前杭州市急救中心正在构建杭州市公众急救培训导师与培训网络体系,杭州市急救中心及市红十字会提供培训发证和复训服务。

三是根据《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规定,落实相关部门、媒体的宣传责任,通过健康教育讲座、报刊、电视、网络广告等多层面、多途径向大众普及公共急救基本知识,尤其是启动并保持对猝死的全民警觉、应急反应和对心肺复苏的认知,广泛宣传AED,促使大众提高对AED的认知程度。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公共场所AED配置工作。

一是尽快出台有关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政府完善相关规章。我委已组织起草了《杭州市公众急救培训实施指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置使用与管理指南》,该指南中对AED的设置,使用管理和宣传培训等进行了明确。

二是加强工作领导。我们将建议市政府成立公共场所AED配置工作协调组织,由市卫生计生委、应急办、法制办、财政局、发改委、红十字会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组织保障体系,推动杭州市AED在公众场所的配置工作。

三是逐步推进AED配置计划。目前已经形成了公共场所AED配置计划的初步方案,将根据公共场所规模、人流密度等因素配置相匹配的AED。全市计划在2022年前完成AED在公共场所的基本配置,具体根据财政预算下达情况予以落实。计划第一批于2018年底配置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长途客运站、体育场馆及各级政府办公楼、市民服务大厅、风景名胜区等人员密集的市政公用场所;第二批于2020年底配置在酒店、涉外宾馆、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商业机构,执法车辆如公安巡逻车、消防车等场所;第三批于2022年亚运会前配置在社区服务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及各级健身运动场所等场所。

    四是落实资金保障。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赠购买等多种渠道筹集模式。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所管辖公共场所AED的购置、维护和保养资金由该场所所在地的区、县(市)政府负责,所需资金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企业所管辖公共场所AED的购置、维护和保养资金需求,由企业负责,当地政府适当支持。鼓励社会各界慈善组织及民间机构、企业或个人自愿捐赠或赞助AED,允许捐赠AED的慈善组织、企业或个人在AED上标注名称。

五是落实监管责任。拟通过政府规章,建立权责合理的AED的设置、使用和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设置AED的场所所属单位对AED的管理、维护、保养、使用登记以及组织场所内工作人员参加AED使用培训等责任,明确AED设置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对管辖单位在AED维护、保养上的监督责任,以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红十字会在使用培训与技术指导等责任。

再次感谢你对卫生计生事业和院前急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杭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年6月5日

 

(联系人:汪鸿文;电话:87926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