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84X/2018-23948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卫提〔2018〕33号 公开日期: 2018-07-17
发布单位: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352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时间:2018-07-17 11:19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农工党杭州市委员会:

贵委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杭州市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创新特色发展的建议》(第352号)收悉,贵委对我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创新特色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我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积极予以采纳借鉴,并积极征求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力社保局和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独具中国健康服务特色的健康资源与服务技术。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成立了杭州市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不断完善中医药扶持和促进政策,鼓励和扶持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发展。近年来,积极推动基层中医化,中医基层化,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13个县(市)、区均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我市被评为首批地级市以上“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顺利通过复评。我市鼓励社会资本开设中医经络按摩馆、太极运动馆、药膳馆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持续发展。建设了河坊街、建国南路、广兴堂、东方文化园、江南春堂等一批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基地。桐庐县、拱墅区被命名为全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基地。河坊街、拱宸桥西、五柳巷-建国南路等已经发展成为中医药特色明显的品牌街区。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等中药企业也发展较快,2017年全市中药制药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6.1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全市医药工业总量的13%。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方面,梳理总结了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编著出版了《杏林精要—杭州名中医学术经验集》等一批著作;富阳张氏骨伤疗法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氏妇科、詹氏中医骨伤疗法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努力,我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正如贵委在提案中所讲到的,目前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为加快发展我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多元投资,加快市场培育,构建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投入,落实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州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完善落实中医药健康服务在市场准入、规划布局、用地保障、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不断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特别是要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养生保健服务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强项目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建设人才队伍、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强用地保障等予以政策支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列入产业导向内容,加快科技转化,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体制机制。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丰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产品,加强传统保健食品品牌建设,促进健康旅游,加快形成‘一核、两带’的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等文件要求,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抓好贯彻落实。

二、强化引领,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

发挥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导向作用,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创业创新。对于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用地保障方面,鼓励利用以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依托湘湖智慧健康小镇、富阳富春药谷小镇、桐庐富春健康城、建德悦养小镇等重大集聚平台的布局,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在内的健康产业平台载体和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规模。发挥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老字号品牌效应,扶持发展优质中药饮片。着力在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湖(西湖、湘湖、千岛湖)规划布局一批特色疗休养机构,形成特色疗休养产业群。建立市、区(县)“治未病”联盟,加快推进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药特色预防和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和各类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为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做出新贡献。

三、人才强业,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落实浙江省“杏林工程”,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以培养和造就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为目标,健全和创新中医药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模式,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药骨干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国家和省、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培养一批读经典、跟名师、勤临床的中医临床骨干力量。着力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一批基础扎实、临床能力强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开展农村中医骨干和乡村医生等基层人才培养项目。开展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不断增强队伍业务能力。做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管理,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建设,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提升中医药综合实力。重点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通过创“名院”、评“名科”为“树名医”搭建平台,进一步吸引和培养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各学科领军人才。落实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政策。

鼓励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在杭高校加强健康服务相关专业学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加快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协调相关部门引进和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健康管理等领域高层次人才以及探索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科普宣传、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

四、弘扬文化,扩大国际交流

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建立本市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形成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保护民间中医药文化遗产,开展民间秘验单方及特色疗法挖掘工作。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弘扬如“钱塘医派”等具有我市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结合中医药“三进”,加强中医药宣传队伍和网络建设,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特点,采用讲堂、论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

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市内中医医疗机构参与国际医疗合作,加强与国外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中医药文化和技术服务输出,到相关国家举办中医药服务机构等。鼓励有条件的中药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走向国际,扩大杭州中药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五、多元协同,强化行业监管

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及时协调解决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加强市、县(区市)联动,结合实际,细化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推行属地化管理,重点监管服务质量,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协同其他相关部门开展全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使用监督检查及饮片处方点评,继续做好饮片贴均费用及均贴味数“双控”工作,规范全市中药饮片使用管理。开展中药饮片以及代煎质量管理检查,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饮片质量以及规范饮片代煎服务。将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纳入信用杭州建设体系,建立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引导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在业务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和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或行业组织牵头制定中医药健康服务有关标准、规范,提升服务质量。

感谢贵委对我市卫生计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年6月7日

 

(联系人:周侃;联系电话:13605714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