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84X/2018-23946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卫提〔2018〕7号 公开日期: 2018-07-16
发布单位: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关于对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567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时间:2018-07-16 19:46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滕建明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打造健康杭州崇尚素食文化的建议》(第567号)收悉。我委对您的提案十分重视,立即落实职能处室办理。我们征求了市健康办、市民宗委、市商务委、市疾控中心等单位在推广“素食”方面的会办意见,查阅了大量文献并咨询了相关专家,也当面听取了您的意见和建议。现提出答复意见如下:

一、素食文化的兴起与原因分析

据查阅有关史料,公元前1000年前后,在印度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就出现了倡导素食主义的思潮。我国“素食”理念由来已久,西汉之前,素菜的品种主要是蔬菜、瓜果之类。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把素菜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宣扬的“戒杀放生”与儒家传统的观点“仁”相结合,使素食之风大盛,出现了有目的地专门吃素的人群。此后,吃素不再是“平常事”,更是蒙上了一层“庄严”。随后出现了“寺院素菜”。隋唐时期,素菜得到了很大发展,已形成独特风味。南宋时期,再次掀起了素菜的高潮,在汴梁已有专门的素菜馆。清朝时期,素菜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了与享有盛名的四大菜系并立的又一菜系。1985年,由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公益性组织“农场动物改革运动”发起并将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素食日,目的是拯救动物、保护环境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到2008年,这项活动已扩展至全球的24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素食人群的数量约为5000万人左右。素食文化的兴盛主要基于以下两项原因:

(一)基于宗教信仰和正心修德

素食常常与吃斋念佛联系在一起,佛门净素是素食的主流,许多素食者也都是基于宗教的因素而食素,其中佛教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规定“僧众均需清净素食”,佛教《涅经》有记载“夫食肉者断大慈种”,基督教圣经(旧约创世纪9:4)也有记载 “但是,动物的肉与血你们不得吃”。

素食主义也是一种心灵革命,素食亦是“放下屠刀”的一种形式,我国古代人们将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认同,莫不尊行。可见“茹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味”。所谓“净其身”,意与“仁”同,圣人孟子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谓“清其心”,意为不纵欲,满足于恬淡之心境,《吕氏春秋》之《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真切地体现了这种正心修德的理念。

(二)基于健康和环保等原因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环保等意识的提高,民间素食也日渐成为时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脂肪、蛋白质、糖分等摄入普遍过多而导致营养过剩、营养失调等问题高发,由此引发的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等许多疾病处于“井喷”趋势。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并寻找新的膳食结构,来平衡饮食,因此,部分素食者想通过坚持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以达到控制体重,降低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减少高血压、糖尿病、患癌症等慢性病风险机会,减轻肾脏负担,来实现维持健康的目标。另一部分素食者则出于对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等原因选择食素。

二、我市推进素食文化发展所做的工作

(一)举办各类素食餐饮节庆展,增强素食的影响力。我市曾在2009年举办过东南佛国(杭州)素食文化节,在2011年承办过第五届亚洲素食大会,在素食餐饮与佛教文化资源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社会反响良好。2016年举办了第二届东南佛国(杭州)素食文化节,2017年举办了金秋国际素食嘉年华活动。素食活动的实施也推进了杭州餐饮的国际化水平,增进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提升了杭州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重视佛教商标的保护利用。聘请法律界人士将“灵隐”、“天竺”等品牌予以注册保护,品牌中包含餐饮业,并进一步做好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工作。

(三)加强与外地的学习交流。我市餐饮界、宗教界也经常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访考察,将素食餐馆、素斋品质的提升列入重要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素食的质量水平。

(四)成立了杭州市素食餐饮行业协会。为更好发展素食,市商务委牵头,经民政部门批准,2016年12月成立了素食协会,会员有40多家素食企业。协会成立后,积极开展素食活动,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业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五)挖掘素食文化。2016年,编辑出版了《寻味江南—杭州素食》一书,深入挖掘各佛教寺院、素食餐馆的素食文化积淀,梳理杭州素食历史发展脉络,整理编写素食历史典故,对杭州素食文化作了系统梳理和总结。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充分尊重并积极推动基于宗教信仰和正心修德的素食文化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素食文化。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进行素食专题宣传,宣传健康、环保、低碳等理念,提升素食影响力,逐步形成一个良好氛围,为素食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开展素食“三名”工程,推动素食餐饮良性发展。以杭城现有的素食馆为基础,挖掘素食比较好的其他知名酒店,开展素食“名店、名菜、名厨”创建活动,带动业内素食发展。提高素食制作品质,鼓励创新菜品,在制作工艺、菜式、品种、口味上进行多种尝试改良,与时俱进。

三是打造素食特色街区,丰富“休闲美食之都”内涵。充分依托杭州已有的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如灵隐、天竺、玉皇山等的浓厚宗教氛围,香积寺广场附近大兜路等的美食资源,结合现有的素食馆,通过政府扶持等方式,联合市旅委、民宗局等共同打造素食街区,条件成熟时创建市级特色街。

四是深入挖掘素食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于2016年编撰出版《寻味江南—杭州素食》一书。

五是推出一批素食美食休闲体验点。联合市旅委,根据《旅游休闲体验示范点标准》,积极引导素食经营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按照标准要求积极创建休闲示范点。通过创建,为市民和游客精选一批质量可靠、服务一流的素食旅游体验产品,并纳入杭州旅游宣传推广平台,吸引游客体验消费。

六是开展素食餐饮节庆活动。利用中国(杭州)美食节等平台,举办素食节庆活动、素食厨艺大赛、素食论坛、素食展销会等素食相关节庆活动,吸引国内外人士广泛关注并参与,以提升杭州素食文化品味、素食城市地位以及素食之都国际影响力,为重振杭州素食餐饮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七是支持寺院等设置对外经营性质素食餐馆。目前杭州市依法登记佛教活动场所277处,其中市属寺院9处。据了解,我市属寺院中,除满足寺院僧众日常饮食的斋堂外,部分寺院为满足信教群众需求,在寺院内设置小规模的对外经营性质素食餐馆,如灵隐寺、净慈寺的素面馆。

八是引导平衡合理的素食饮食。研究表明,素食者特别是全素人群可能存在维生素B12、n-3多不饱和脂肪酸、铁、锌等营养素摄入缺乏的风险。因此对素食人群的膳食提出科学指导是很必要的。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其中膳食指南第二部分特定人群膳食指南中的“素食人群膳食指南”,明确提出了“(1)谷类为主,食物多样,适量增加全谷物;(2)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每天50-80g,选用发酵豆制品。(3)常吃坚果、海藻和菌菇;(4)蔬菜水果应充足;(5)合理选择烹调油”的膳食指南,并指出了“除了动物性食物,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建议均适用于素食人群”的建议。我市将以宣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契机,制定我市营养教育工作方案,通过深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开展居民营养教育工作,引导平衡、合理的素食饮食。

九是鼓励各县(市、区)成立素食餐饮行业协会。参照杭州市素食餐饮行业协会模式,鼓励各地在成熟时机支持成立素食协会,以规范素食企业发展和壮大,为推进素食文化传播搭建平台。

十是强化素食营养监测和效果评估。建议营养监测部门定期开展或在现有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素食营养监测和效果评估,为指导居民合理选择饮食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力传播以合理饮食为导向的健康饮食文化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七大营养素,缺一不可。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素食饮食方式可能存在“部分蛋白质、微量元素(如锌、钙、铁、硒)、维生素(如维生素B12)缺乏”等风险,导致营养失调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针对婴幼儿、儿童、青春期男女、孕期和哺乳期女性等特殊营养需求群体不建议采用素食。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并提出了到2030年达到“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具体目标。

2016年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下称《指南》),《指南》是根据营养科学原则和百姓健康需要,结合食物生产供应情况及人群生活实践,给出的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的指导意见。为改善膳食结构,引导食物生产与消费,促进健康发展,我们推荐广大居民参照《指南》中“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的膳食建议以及“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肉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每天摄取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理想膳食模式等均衡合理饮食。为更好的传播以合理饮食为导向的健康饮食文化,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开展居民营养教育指导活动。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相关要求,我市疾控部门每年年初制定营养教育工作方案,将其列入每年的《技术措施要点》,把工作任务、考核要求下发给各区、县(市)疾控中心,明确营养教育工作依托和抓手,推动营养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深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健康饮食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居民营养教育相关活动,改善我市居民饮食行为习惯,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各区、县(市)疾控中心都按要求制定、上报项目方案,组织指导辖区内的街道(乡镇)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结合主题宣传日、项目工作以及辖区内的实际情况,按计划在多个重点人群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居民营养教育指导活动,确保所有区、县(市)人群合理膳食指导覆盖率≥100%,社区(乡镇)不低于90%。

二是开展人群合理膳食指导。保障消费者对食品营养成份的知情权,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食品消费习惯,以减少各种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继续在各类人群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营养教育工作,以较为简明、通俗的方式把核心信息传达给普通居民,增进广大居民群众对营养知识的了解,解答、纠正公众中普遍存在的疑问和误区。

三是开展合理饮食宣传。通过人民日报APP、浙江在线、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杭州一套、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杭州发布、健康杭州等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对合理饮食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受众人群。

四是开展营养与健康监测。选点开展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浙江省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和老年人营养改善社区干预策略探讨等多项调查,为全民营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五是落实《“健康杭州2030”规划纲要》中的膳食营养计划。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重点解决微量元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食盐摄入过多等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配备营养师。充分发挥中小学膳食营养专家委员会作用,制订并出台杭州市中小学膳食营养标准,研究并推荐200套以上适合中小学生的营养套餐。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年5月28日

 

(联系人:王建勋;联系电话:8506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