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019-24045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8-05-03
发布单位: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主题分类:
对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390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时间:2018-05-03 09:06      来源:综治(信访)办      浏览次数: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

类    别:B公开

复函编号:杭运保提[2018]009号

签 发 人:翁文杰

对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390号提案的办理意见

 

民建杭州市委员会:

    由贵委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加快全面推进杭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建议》收悉。我委高度重视,运河综保中心针对建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上门与主委面商征求意见。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 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展现巨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力的一项重大标志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市运河综保委作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综合保护部门,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履行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职责,切实承担起保护好大运河的责任,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讲好运河故事,担负起传承、弘扬运河文化的历史使命。

    我们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动作为,强化责任担当。积极配合省、市关于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参与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规划和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专题研究工作方案的编制研究工作。同时,结合杭州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杭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纲要研究,着手编制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近期,我们主动与杭州市运河沿线7个主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前,我委已与江干区、拱墅区、下城区政府对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双方就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中一些难点及热点问题进行沟通及协商。涉及到区政府大运河遗产保护部门、经费;各区城乡规划建设与《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衔接问题;建立市区联动机制、信息互通机制;长效合作机制等。

    二、坚持保护优先,高度重视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我们始终坚持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理念,将文化遗存保护放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先地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保护工作,最大程度保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保护好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努力把大运河(杭州段)打造成为国际影响最广泛、遗产保护最有效、功能价值最突出、生态环境最优越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华彩段,树立国际标杆的文化遗产展示带。

    1、进一步摸清家底,加强对运河沿线遗址遗迹调查、考古、发掘。为了对大运河(杭州段)开展更精细化的分类管理,我们研究了110公里大运河(杭州段)各类水工设施的建造年代、建筑材料、工艺技术。2016年12月,完成《中国大运河(杭州段)水工遗存调查》,对大运河(杭州段)110公里范围内的362座桥梁、78个码头、68座闸坝泵、157个埠头、176段驳坎、11段古纤道实现全面普查。2017年12月,我委编制完成《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对大运河(杭州段)遗产要素及构成、其他保护对象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梳理。近期,我们将对纳入市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全面摸排,按照抢救一批、修缮一批、保养一批的思路,建立分类名录和项目库。

    2、推动运河遗产保护标准化。2017年6月,通过调研学习长城、故宫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经验,启动运河遗产保护标准化试点工作,与浙江省长三角标准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规范》、《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分类、代码与图示》编写工作,并积极申报市级标准,助力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规范化。目前,两项标准已形成初稿,并获得市级标准立项。

    3、积极探索遗产保护协调机制。我们积极探索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机制,依托《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主动与职能部门合作、与建设单位沟通,根据遗产保护要求,对运河遗产区涉建项目提出相关保护要求。2017年先后参与运河新城单元控规修编、运河5A级景区创建、京杭运河景观提升、运河沿线产业布局与开发战略研究、三堡单元江河换乘站码头项目等的评审、论证会,参加浙东运河(官河)水系治理中文物遗产保护研讨会,对官河疏浚项目提出遗产保护要求。

    4、深化运河遗产监测工作。一是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遗产监测预警平台。结合我市遗产特点,实施监测预警平台系统提升工程,完成功能优化及开发。整合城管、港航等视频系统,实现实时监控、抓拍等功能一体化,目前已集成监控视频93个。集成我市智慧城管应急系统、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城管视音频流媒体服务中心平台等,实现预警立体化。二是开展遗产点专项监测。联合专业单位积极开展拱宸桥遗产专项监测研究,编制完成《拱宸桥文化遗产监测方案》和《拱宸桥周期性监测实施方案》。去年开始对拱宸桥实施周期性监测,完成拱宸桥变形监测92个监测标志、16条测线埋设及数据采集,完成石材表面理化性能监测、河床高度变化监测数据采集,并形成两期《拱宸桥周期性监测成果报告》,为拱宸桥整体安全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2017年10月,联合高校、专业文保设计单位启动富义仓专项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研究。三是完善遗产档案数据库。为进一步充实完善大运河(杭州段)遗产档案数据库,按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基础数据采集规范》,对遗产档案进行重新分类上传监测预警新平台,新平台档案数据库分为遗产基础信息、保护管理、文献三大类,在三大类的基础上划分为申遗文本、大会决议等32个中类,便于统一管理。2017年 12月,完成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富义仓建筑平、立、剖图纸实地校核绘制及现状病害调查、病害图绘制。

    5、加大对历史遗存的修缮保护。按照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的要求,对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的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加大对大运河(杭州段)游步道、古桥群、古建筑群、海塘遗址等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三、 坚持融合开放,统筹推进运河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1、坚持统一规划,统筹运河沿线各区建设。2017年8月,根据省发改委印发的《大运河文化带(浙江)建设工作方案》,我市发改委牵头开展了《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专题研究》工作。《专题研究》提出杭州参与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的战略定位为:着力打造“一区三带一高地”,即着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浙江)核心区、世界文化遗存保护带、文化旅游生态融合示范带、沿河沿线开发开放融合带、运河文化研究与展示高地,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为“千年运河”最南端的世界名城。杭州将依托大运河贯穿“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对接我省建设“大湾区”以及我市“拥江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推进城市、产业、文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进一步带动运河沿线重点城镇和环杭州湾产业带开发开放。

    同时,我们结合杭州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杭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纲要研究,着手编制五年行动计划。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推进运河沿线各区建设。以展示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为主要任务,挖掘水利工程、历史名城、古镇(村)、古建筑等固态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创新运河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专业设计服务、文化软件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行业,实现文化与教育、金融、科技、旅游、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引导运河沿线区域创意创新要素集聚,打造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区等文化产业发展大平台,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2、全速推进航道提升改造,加快城区二通道开挖。开展运河航道升级改造,完善提升沿河码头建设,疏浚修复有关航道河段,我市将重点推进京杭运河杭州新开挖(二通道)工程,开辟新航道保障水路交通需求,拓展运河水上通道,真正把现在运河的运输功能分离出去,使运河能够真正成为文化的运河,生态的运河,景观的运河。

    3、加强生态保护及沿河景观带建设,打造生态运河。杭州运河综保工程启动实施16年以来,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扩展旅游,以民为本,综合整治”的原则,围绕“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目标,全面深入推进杭州运河综保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水体治理、景观整治等工程。截至2017年年底,京杭运河(杭州段)干流17个断面平均水质Ⅴ类达标率100%,且均达到Ⅳ类及以上。同时,加强沿河绿道、游船线路和精品旅游开发,串珠成链、由线及面,打造贯通运河及沿线的历史文化长廊和休闲游憩长廊,基本全线贯通运河主城区两岸约23公里游步道、景观带。下阶段,我们将提速生态廊道建设,打通慢行健康步道系统,提升周边绿化景观,全面升级运河慢生活。

    4、坚持融合开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在推进京杭运河(杭州段)保护与利用中,一直积极谋划运河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在运河老城区段,完善水上、亮灯、游船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引入文化创意体验业态,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目前已形成年接待规模1200万人次的国家4A级景区。下阶段,我们将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培育发展万亿文化产业要求,建设运河文化产业集聚平台,推动运河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展示运河文化的产业轴带。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水利工程、历史名城、古镇(村)、古建筑等固态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创新运河文化内涵,与现代服务功能相结合,打造符合市民及游客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高水平建设运河郊野文化公园、运河中央公园、武林门“杭州中心”、塘栖古镇、运河新城等重大项目。

    四、 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大力传播展示运河文化

    1、全面梳理运河历史,充分挖掘运河文化。为进一步加强对杭州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研究、发掘、整理、保护工作,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9年12月29日,运河(河道)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运河(河道)学研究院坚持研究带动规划、建设、管理,通过构建文献集成、通史、辞典、丛书、研究报告“五位一体”的完善文化研究体系,扎实推进运河文化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运河(河道)学研究院编纂出版《杭州运河治理》、《杭州运河戏曲》、《杭州运河桥梁》、《杭州运河历史建筑》、《杭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运河宗教文化掠影》、《运河文化名镇塘栖》、《运河上的杭州》、《杭州文化之旅》等一批运河丛书,共计25本。同时,《运河(河道)文献集成》、《运河(河道)通史》、《运河(河道)辞典》、《杭州运河老字号系列》等系列书籍编纂工作有序开展。

    同时,运河(河道)学研究院注重将研究内容与运河综保实践工作相结合,以研究促创新,以研究促运河文化保护。牵头浙大、浙工大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完成《中国大运河(杭州段)水工遗存调查》、《后申遗时代中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研究》等课题。同时,启动《杭州运河船民》、《杭州运河漕运史》等课题研究工作,通过系统梳理运河漕运历史、运河船民、运河民俗等,生动还原运河历史文化,促运河文化保护传承。

    2、打造运河文化精品,促运河文化展示弘扬。春夏之交举办“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国庆期间在运河沿岸举办运河庙会,庙会上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元旦期间在运河边举办“新年祈福走运大会”,让老百姓领略运河之美。同时,运河沿线各城区政府也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比如拱墅区开展大运河文化节、大运河元宵灯会等一大批品牌活动,唱响“春走大运、夏品民俗、秋逛庙会、冬赏花灯”的运河文化四季歌;倾力打造老百姓自己唱主角的每周“民星大舞台”,形成一街一品特色文化活动。

    3、积极开展国际运河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我们以首届运河遗产保护宣传周为主线,“守法护河 争做最美运河人”为主题,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嘉宾运河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我们将充分利用运河博物馆群、运河学研究院、运河大讲堂等平台,扩大运河国际文化交流,推动运河文化走出去,提升运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加强运河文化宣传,扩大运河影响力。通过完善自身平台建设,建立杭州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网站及完成杭州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建设,主动构建与不断完善运河世界遗产宣传展示新阵地。积极策划2017年度“运河故事 杭州声音”系列宣传展示,并积极推进“运河故事 杭州声音”纳入“互联网+中华文明”浙江行动典型示范项目。同时,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广泛利用拱宸桥博物馆群,包括大运河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扇博物馆、伞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馆等宣传展示运河文化,开展利于古运河生活方式和习俗活态传承,便于周边社区和大众参与的各类互动活动。此外,我们广泛借助外部媒体力量,与中新社、新华社、杭州网等知名媒体充分合作,围绕运河遗产保护条例出台、运河遗产保护宣传周、运河志愿者服务等主题,配套策划和举办系列宣传活动,积极扩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面和宣传效果。借助第三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召开的契机,积极送评桥西历史街区项目并获“世界休闲组织国际创新奖”,扩大杭州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今年我们将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依托杭州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网站、杭州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加强与中新社、新华社、杭州网等知名媒体合作,策划和举办系列宣传活动。同时,我们将探索运用融媒体、VR技术等新手段,以分众化、差异化的形式向世界广泛传播,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立体宣传矩阵,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讲好运河故事,展示弘扬大运河历史文化。

    衷心感谢您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2018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