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567/2018-2393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8-05-21
发布单位: 市交通运输局 主题分类: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560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时间:2018-05-21 16:15      来源:市交通运输局      浏览次数:

张望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560号提案“关于构建完善“无缝公交”体系,以解民忧及减轻主城区交通压力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公共交通建设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我局对建议进行了认真组织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   杭州地铁公交接驳系统发展历程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环保集约等特点,未来将成为我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但由于轨道站点的覆盖范围有限,必须构建交通接驳系统连接居民出行端点和轨道交通站点,才能较好的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引导市民公交出行。我市各相关部门已认识到轨道公交接驳系统完善的重要性,从地铁1号线开通之前,已着手系统开展地铁公交接驳配套工作,并贯穿杭州地铁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各个阶段。

1.轨道线网规划阶段

2011年《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获得市政府批复后,市规划局编制《杭州轨道交通综合交通衔接规划》。从轨道全网角度对站点进行交通功能定位和服务层级划分,确定枢纽性的轨道站点,提出交通设施配套要求。

每一轮地铁建设规划报批前,市规划局会同市地铁集团开展《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每条轨道线路的具体走向,进一步对该线路各站点自行车停车位规模、公交港湾位置、交通组织流线等提出规划要求。

2.规划用地控制阶段

在轨道线站位基本稳定后,市规划局组织开展《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规划》,按照综合开发理念统筹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空间和交通设施的布局 ,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控制各类用地和空间。

3.轨道站点建设阶段

在前期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每一条地铁线路建设阶段,市交通运输局按照“一站一方案” 编制《轨道站点交通配套衔接方案》。根据站点周边土地条件,提出站点交通接驳的近远期方案,近期方案兼顾现状,细化各类接驳设施的落地方案,远期方案遵循既有规划,形成轨道站点综合交通体系。

4.轨道交通运营阶段

在轨道轨道轨道交通运营期间,我局还将针对各类接驳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开展“回头看”的而评估工作,持续监督轨道站点交通接驳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督促各类交通接驳设施的完善。

二、相关建议落实情况

1.规划构建完善“无缝公交”体系

正如我市地铁公交接驳系统的发展历程,我市地铁交通接驳系统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地铁线站位的确定而逐步细化完善的过程。在既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我局在地铁接驳“一站一方案”编制过程中,对每个站点都按照“现状分析——功能分类——客流预测——方式比例——设施测算——现场踏勘——落地方案”的流程开展工作,配套地面公交、社会停车、出租车接驳、公共自行车、非机动车停车和人行立体过街等6大类接驳设施,针对已开通的84个轨道站点,形成了由34处公交首末站、229对公交港湾车站、167处出租车上客点、29处换乘停车场(6062个停车位)、10633个公共自行车泊位、20565个私人自行车泊位的接驳方案,旨在围绕轨道交通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交通接驳体系。同时为敦促接驳规划方案的落地实施,我局在完成每一条线路交通接驳方案后,都制定相关设施落实主体一览表同步报市政府批复,以加强对相关设施落实的监督管理。

但如您所言,在规划先行的同时,交通接驳设施的落地实施需要各部门的协调和土地、财政等政策的配套保障。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部分地铁站点周边交通接驳设施的建设略显滞后,给市民地铁出行带来一定的不便。

为此,我局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地铁接驳系统应与地铁的建设做到“五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建成、同步运行”,避免出现地铁站点建成后周边出现空旷荒凉或杂乱无序的局面。

下阶段我局拟针对已规划的接驳设施,开展实施情况的摸底与评估,一方面加强统计接驳设施的实施情况,对已运行站点的接驳设施提出布局优化方案,同时结合共享单车等新事物的出现,提出应对策略,最终形成滚动性的完善机制。另一方面总结成功经验,为后续新的轨道交通接驳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

与此同时,鉴于地铁站点区位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地铁接驳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将结合“回头看”工作的开展,在外围停车换乘需求量较大、土地空间较为紧张的站点,向地上地下要空间,考虑“多层叠加停车库”等立体停车设施的配套使用。

2.公交首末班车时间延长线路调整完善

自2012年11月杭州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以来,我们围绕地铁1、2、4号线,通过开通社区微公交、优化线路站点、丰富营运调度手段等多种形式,累计开通了57条地铁接驳支线,优化101条相关公交线路,初步构建了地铁公交接驳支线体系,加强地铁站对周边3-5公里的住宅区、办公区的有效辐射。在不断新增线路的同时,还对已开通的地铁1号线、4号线沿线采取“回头看”策略,不断关注地铁沿线3-5公里内住宅区、写字楼的入住及成熟情况,及时配套好调整地铁接驳支线,重点做好通勤高峰时段的公交接驳服务。为了更好的接驳地铁,我们还通过上门走访、客流调研、大数据分析等形式,对部分区域的共享单车骑行路线进行了跟踪调查,结合调查数据对相关公交运行线路做微调,使线路走向及停靠站点与乘客的需求更为精准。

地铁站点周边公交接驳系统的配套是一个滚动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下阶段我局将会强化对地铁集团和公交集团的统筹,按照“空间、时间、资讯和标准”四个一体化的标准,进一步加大地铁站点公交接驳设施和接驳线路的建设力度, 以乘客出行习惯为中心,积极调整运营模式,精心布设地铁接驳线,延伸公交服务范围和时段,化解高峰出行矛盾,通过公交接驳将地铁运行效益最大化。

3.东西南北四大汽车站打造四大进城换乘中心

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城市吸引力逐步增强,对外交通联系日益增多,汽车站、火车站等门户枢纽承担了城市内外转换的重要功能,将四大汽车站打造成进城换乘中心,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有重要意义。

建议中提及的杭州东南西北四大汽车站停车场建设,目前九堡客运中心已建成公共停车场(240个泊位);杭州汽车南站已建成秋涛发展大厦南侧临时公共停车场(100个泊位);杭州汽车西站计划在西面城西休闲公园建设地下公共停车库(500个泊位);杭州汽车北站汽车北站东面已有公共停车场规划,具体实施时间还未明确。

在城市周边区域建设换乘公共停车场,缓解我市核心区域道路交通压力,是我市治堵工作中的重要思路。市规划部门在2013年编制了《杭州市区(八区)换乘型骨干停车场(库)选址规划》,对事关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全局性、战略性、枢纽性的大型公共停车场库进行了统一规划,主要包括对外客运枢纽停车场选址(15个)、轨道站(P+R)换乘停车场选址(35个)、绕城公路沿线入城口停车场(13处)、风景区周边换乘停车场(9处)等四大类换乘停车设施。在该规划指导下,市建委采取“市区联动”方式积极推动换乘停车场建设,目前已在城市限行区、轨道站点周边、旅游风景区建成多处换乘停车设施,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运行压力。

随着地铁线路的增加,目前还建成了地铁湘湖站公共停车场、地铁临平站公共停车场、地铁江陵路公共停车场、地铁云水站公共停车场、余杭高铁站公共停车场等地铁末端站、重要节点站的换乘停车设施建设,鼓励外来车辆换乘后采用地铁方式进入城区。未来随着地铁线网的完善,在绕城沿线近14个方向建成轨道末端站,依靠轨道站点的P+R停车换乘进入城区,也将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策略。

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规划、建委、地铁和公交等相关部门的协同,结合地铁建设、入城口改造和相关地块的更新,在有条件的区域加快换乘停车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P+R换乘停车体系。

4.财政补贴及奖惩调节鼓励公交出行

目前我市已推出一些公交出行、地铁换乘的优惠政策,如3-90分钟内,使用同一张卡片刷卡换乘公交和地铁,按所持公交IC卡享受1次免费换乘优惠;对地铁地铁1号线和2号线配套的4490个换乘泊位,施行P+R停车换乘半价优惠等,这些措施都为公共交通尚不发达区域的居民出行提供便利,鼓励市民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议中提到的新加坡和英国案例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下阶段,我们将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与规划、交警、城管等部门一起研究类似国际经验在中国推广的实用性,通过经济杠杆引导市民公交出行的可行性。

再次感谢并请您继续关注和支持杭州公共交通事业发展。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

201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