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567/2018-23933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8-05-21 | |
发布单位: | 市交通运输局 | 主题分类: |
王英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 “政府规划要跟上公共交通与地铁线接驳需求”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公共交通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我局组织对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及实施情况
自2012年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5年多时间以来,针对历次轨道交通新线开通,我局均委托相关设计单位编制交通接驳配套方案,在不断积累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征求市直属相关单位、各相关属地政府以及公交、地铁、公共自行车等建设和运营企业意见,报市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
据统计,目前公共自行车公司在已开通运行的三条地铁沿线(含滨江、下沙)的50个地铁站周边均设置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其中,主城区地铁站周边300米范围内共配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48处,并全部提供24小时服务,地铁周边公共自行车配套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
二、相关建议落实情况
我局赞同代表提出的加强公共自行车与地铁站点衔接的建议,这将有助于推进我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关于“杭州市规划审批部门应早规划早建设,配合公交公司等责任部门马上落实行动,解决新地铁线站周边缺乏小红车配套交通接驳”问题。
杭州市历次新地铁线路开通前,我局均针对性地编制了“一站一方案”的交通接驳配套方案,并将各类设施明确实施主体后上报市政府批复实施。目前方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是落地难,对此我局将在下一阶段重点完善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回头看,评估既有站点各类设施实施情况,重点分析总结未实施的原因;二是建立“方案编制-方案实施-实施评估”的反馈机制,协调督促相关建设主体尽快推进方案落地。
2.关于“地铁站点设小红车服务点位置,应考虑在地铁出站口就近规划设计才有竞争力,并在出口处有交通接驳提示标识,不宜以过去公交自认为各个地铁站周边300-500米范围那么远设点”问题。
如您所言,各类接驳设施应靠近地铁出入口规划设计才有竞争力。我局在编制站点交通接驳配套方案时,力争各类接驳设施均在地铁出入口50-200米范围内布置。同时按照步行>公交(自行车)>机动车的原则配置各类交通设施。在条件允许及规范要求下,我局组织编制的站点交通接驳方案中自行车停车场地一般布置在站点周边50米范围内。
下一阶段,我局将以地铁与其他交通设施“无缝衔接”为目标,加强对站点交通接驳方案的技术审查,并督促各建设主体实施。
3.关于“如果有些地铁站的小红车服务点租借量特别大,应考虑公共自行车上、下架调节机制,给市民留出更多借还车位机会,或者采用小红车站点满桩后仍然可以还车新方式”问题。
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以来,部分服务点受制于客流的潮汐性现象,存在早晚高峰借车难和还车难问题。
近年来,我局一直与公交公司等相关部门积极探索破解方案,渐渐摸索出了增加人员配置、调整运营模式、新技术运营三管齐下的解决思路。一是增加人员配置,在租借量大的服务点周边加派人工值守,通过车辆合理调配与手持智能终端等设备方便市民租还车;二是调整运营模式,推出错峰还车和隔夜还车两项功能,实现了服务点满架率≥90%时,可免费续租一小时,以及在晚间22:00至次日07:00时段内,服务点满架率≥90%时,一元租车的功能;三是积极探索“地下智能公共自行车立体租还系统”,积极推进“有桩+电子桩”租还新模式,拟建设一批集维修与租还车功能于一体的闸机式公共自行车服务点。
4.关于“加强地铁线站点周边公共交通配套服务,还要考虑社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网约租赁单车等等的停车场设计规划,方便大家接驳换乘,尤其要考虑在地铁线的主要换乘站点停车场规划,并在外围设立有交通接驳指引标识,各方助力管好文明秩序”问题。
下一阶段,我局在站点交通接驳方案设计中将更加关注共享单车,统筹传统私人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等多样化的绿色出行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结合具体站点区位,差异化、精细化布局非机动车停车空间,平衡满足各类需求的供给,提升整体的地铁站点接驳绿色出行品质。
再次感谢并请您继续关注和支持杭州公共交通事业发展。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
201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