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01/2018-23922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政办提〔2017〕17号 | 公开日期: | 2018-05-10 |
发布单位: | 市政府办公厅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杭政办提〔2017〕17号
尊敬的马永信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升龙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水平的建议》(第180号)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龙门古镇开发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近年古镇发展成效
2013年以来,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围绕“复兴千年古镇,提升龙门活力”总体目标,借助撤市设区、龙门入选G20峰会“韵味杭州”体验点等机遇,以龙门古镇为核心、龙门山及周边山体为腹地,通过开展古建收购修缮保护、培育旅游业态、打造旅游品牌、改善环境面貌等有力举措,促使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古镇面貌和大景区格局持续优化,龙门古镇发展的各项事业迈入新的平台,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一)古镇古建得到扎实保护。严格按照古建筑“修旧如旧”、“四性五原则”的标准,对核心区域、风貌协调区域进行整体控制性修缮,累计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累计修缮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古镇内外立面破旧、濒临坍塌的情形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为了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古建筑,按照“沿溪沿线、整体成片”的原则开展古建筑保护性收购,累计投入资金3200万元,收购古建筑民居481户,面积近3.5万平方米。收购保护工作的开展,为龙门古建筑群纳入省文保单位(下一步申报国家文保单位)、龙门古镇纳入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良好基础,也得到了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高度肯定,得到了阮仪三、王澍等知名专家的认可,时任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曾批示:“古镇保护有效果,开发利用有特色,望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符合龙门古镇特点的发展路子。”
(二)景区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以推进“三改一拆”和“一户多宅(基)”清理、两路两侧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为契机,大力开展违章建筑清理、环境立面整治、区域绿化改善、节点环境提升、公共家具添置、公共设施提升、景区导览系统完善等工作,特别是完成同兴塔入口区块改造、停车场入口区块标志物与景观小品建设,以及古镇游线及重要节点文化小品、墙饰花架的增设,使古镇的辨识度和整体“颜值”显著提升,古镇景区对外展示效果和旅游品质大幅提升。完成景区夜间亮灯一期工程,大力推进老街沿线、砚池周边、牌楼广场等景观灯光改造,在古镇核心区块新增路灯、彩灯、照明灯等300余处,夜间旅游业态呈迅猛发展之势,龙门古镇夜游初露端倪,对外取得良好反响。龙门古镇已经成为富阳的一张金名片,成为富阳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
(三)旅游业态得到极大发展。民宿经济蓬勃发展,龙门驿雷迪森庄园、龙门驿事、欢庭龙门印象等高端民宿相继开业,“孙大嫂”、“树下”、“尚古小筑”等一系列本地民宿品牌持续打响,龙门一村精品民宿村建设正式启动,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了多层次、差异化的民宿产业集群,积聚了有力的发展态势。休闲业态日益丰富,水磨咖啡吧、龙门忆咖啡吧、富春墨庄、东吴牛锅营、古镇姜糖、龙门牛肉记、小祥手工、加荣玉器等一大批业态相继入户龙门,且发展运营态势良好,有效丰富了龙门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小镇。启动“手艺小镇”项目,举办富阳非遗传承人进龙门系列活动,建设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手艺创作基地。
(四)景区品牌得到日益深入。以把龙门古镇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努力实现“来龙门读懂中国”的发展定位,持续加强和深化龙门古镇品牌建设,古镇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得到持续提升。积极联系新闻媒体,报道古镇复兴的各项成果,利用古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加强对内对外宣传,提高古镇知名度。龙门古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中多次报道,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打造古镇民俗和农事节庆活动,设计开发亲子游、红色旅游、休闲采摘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有效提升古镇人气;充分利用古镇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艺术基地,并先后被评为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省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创作基地。利用修缮完成的怡顺堂、余荫堂、孝友堂、保忠堂、丰受堂等,建成孙晓梅何满子故居、龙门正身馆、龙门规划馆以及龙门两岸交流馆等文化内涵提升项目,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古镇旅游品质和内涵。古镇景点售票游客人次从2011年的10.3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18万人次,增长75%;门票收入从2011年的436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850万元,增长97.67%;在全国景区拥挤度指数排名中多次位居前列,2016年龙门古镇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
(五)景区管理得到持续加强。从进一步加强景区日常保洁、保序入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标准,基本形成古镇景区常态化、高标准的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的管理状态。建立完善全镇全域化保洁机制,严格管理景区内的施工单位和经营户,开展庭院整治工作,确保卫生不留死角。加强美丽庭院宣传和指导,进行各村评比表彰,营造美丽家园共建共享良好氛围。实行部门联动机制,统筹资源、整合力量,成立专职巡防队,积极协调城管、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各方力量,加强日常监管,强化景区市场管理和秩序维护;实施古镇景区管理办法,积极动员镇村两级、全体居民共同参与,提升古镇居民参与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六)大景区建设得到有效破题。坚持“全域化发展,建设大景区”的理念,利用龙门优良山水自然资源,坚持“核心+外围”、“文化+生态”的发展思路,以古镇景区为核心,以龙门山、龙门寺以及相关休闲农业园区等为依托,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大景区建设得到有效破题。古镇百亩花海、龙门山漂流、同兴塔公园、古镇入口公园等相继建成,龙门十八瀑、龙门山田园度假综合体、龙门禅寺重建等项目正式启动,龙门客栈创意生态园、杭州仁通生态园、龙门桑果园、香莲花基地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完成整改提升,大大延伸和拓展了龙门的旅游时间和空间。
(七)群众发展信心得到充分培植。通过古镇复兴工程的实施,景区形象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旅游富民效应日益显现,村民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红利也越来越多,因此,群众也慢慢走出了对古镇发展缺乏信心的低谷。在镇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镇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群众对古镇复兴、旅游开发的支持度也越来越高,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二、当前正在全力推进的有关工作
对于龙门古镇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亟须破解的难题和困境,各级各部门和相关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科学研判,着力在体制机制、政策倾斜、资金保障、项目落地等方面下功夫,全力确保为龙门古镇发展形成良好氛围和优势。
(一)进一步重视龙门发展。以近期省委车俊书记暗访龙门并作重要指示、赵一德书记关于龙门重要批示等为机遇,结合杭州市有关领导和富阳区委区政府专题调研,着力研究省、市、区三级对龙门古镇目标定位、发展路径、政策倾斜、资金保障、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着力破解当前发展困境和难题,为下一步龙门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
(二)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以编制《富阳区龙门镇域总体规划》为契机,以打造“山水田园”和“三国皇族后裔聚居地”为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镇为目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创建为标准,以构建全域化大景区为立足点,着力将龙门建设成“山水秀美、田园丰美、新城悦美、古韵厚美、民风和美”的美丽城镇典范,全力将龙门古镇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打造成展示我市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三)继续实施复兴战略。目前,根据有关领导指示意见,继续按照上一轮古镇复兴模式,明确实施时间为三年的新一轮古镇复兴行为,资金投入每年不少于3000万,所需资金从小城镇治理专项资金中列支,实施区域以古镇核心区块为主,兼顾大景区环境提升改造。同时,根据全省小城镇治理专项行动推进需要,将龙门列为首批示范乡镇,今年计划投入3000万,全面提升古镇外围区域的环境综合改造提升。
(四)着力完善运营体制。2014年,龙门镇政府与锦绣富春集团公司签订古镇经营管理协议,全权委托锦绣富春集团公司负责景区日常经营。从两年多的实践运营来看,宏观上由于经营管理体制和开发模式等顶层设计不科学,具体操作上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投入意愿较弱以及政企双方管理职责边界不清等原因,致使景区现有运行和发展上存在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景区市场化投入建设步伐偏慢的问题。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下一步将对现行景区运行管理体制适度优化和调整,即参照乌镇模式,实行民营主体有限经营方式,即由锦绣富春集团公司有限退出景区日常运行,将景区日常管理、运营权交回由政府主导的国有公司,充分发挥政府和国有公司在古镇保护、景区建设、景区管理和民生保障等方面作用和优势,锦绣富春集团公司仅负责市场营销和商业策划部分,充分发挥民营力量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双方按照各自承担职责享受利益分成。
(五)积极争取亚运项目。在省市体育局和杭州亚组会的全力支持下,激流回旋旅游综合体项目可行性论证、初步方案设计以及项目落地政策对接等工作进展顺利,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本项目将建设成为19 届亚运会比赛场地和专业运动队训练基地,以及服务龙门大景区建设,集运动休闲、度假酒店、赛事服务为一体的运动休闲综合体。项目旨在成为亚洲一流的激流回旋运动比赛、训练基地,完全满足亚运会、全运会、全国激流回旋锦标赛等专业比赛和国家队、省队激流回旋项目专业训练要求,赛后将承担龙门镇景区旅游产业中接待、换乘、高端住宿、旅游度假、水上休闲体验等旅游服务功能,力争通过项目落地,进一步丰富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服务、提升景区知名度、打造成龙门全域化景区的重要节点。
三、下一步古镇发展的具体计划和措施
(一)深化古镇保护
1、继续推进古建修缮。要进一步细化优化保护规划与管控要求,以古镇核心区块为重点,严格遵循“四性五原则”,继续推进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在对公共厅堂和已收购古建修缮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灵活、多样、可行的农户自有古民居修缮补助政策,以提高群众古建保护意愿。
2、积极做好环境修复。以保护古镇的规划格局和乡村肌理为重点,积极推进风貌节点提升和立面改造,拆除不符合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按照“先难后易、掌握重点”的原则,对部分厅堂和四合院古民居进行“原真性”改造与恢复,还原古建原貌;以“三百区块”厅堂中轴线为重点,还原“瑞微堂”等部分毁坏和坍塌厅堂,以保持龙门古镇厅堂文化的完整性。
3、加大古建收购力度。按照“沿溪沿线、整体成片”的原则,坚持有文保价值和急需抢修保护优先的要求,以八亩口杭派民居建设和大桥畈安置区块综合整治为契机,拔钉清零,抓点攻片,加大核心区块古建筑收购力度。
(二)提升古镇活力
4、深挖精研特色文化。深挖宗族文化传统,加大孙氏文化研究,增强宗族文化认同,注重对孙氏祭祖活动等传统宗族文化礼仪的展示,进一步拓展“来这里读懂中国”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效应;深挖党建文化特色,利用海峡馆、正身馆、孙晓梅故居等厅堂特色,进一步发挥杭州市党员示范教育基地、省级廉政教育基地作用;深挖民俗文化,办好民俗风情节,做好传统民俗展示和活化。
5、深化古建活化利用。要以古镇历史文化为依托,深挖贤人文化,发挥名人效应,提升展示品质,丰富古镇厅堂文化内涵;突出活态展示与文化传承,通过厅堂展厅陈设提升、主题深化,以及文创类项目和业态进驻,使古厅堂、古建筑注入新的功能,展示新的形象,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有效带动古建筑活化利用,让古建筑“延年益寿,发挥余热”;要着力做好已收购古民居、古厅堂产权过户、国有资产确权等工作,为盘活资产、活化利用以及今后古镇融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丰富古镇旅游业态。要立足市场,以契合古镇气质、有利古镇提升发展为标准,持续丰富和提升古镇商业旅游业态,着力推动古镇业态品牌化、多样化和特色化;要在严格古镇业态准入门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定向招商、敲门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活动,重点培育和引进手艺、影视、文创、民宿等新兴业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进民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高端民宿、品牌民宿进入古镇,并以建设民宿示范村为抓手,大力鼓励本地农户利用龙门独特的山水田园资源发展民宿;要扎实做好招商业态服务工作,营造良好业态经营环境,确保各类业态引得进、留得住,与古镇总体旅游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和良性循环。
(三)优化古镇环境
7、提升古镇旅游品质。委托专业力量,对古镇游览线路、节点重新进行梳理和提升,配以景观小品、创意绿化和休憩空间,强调游客体验感和融入感,进一步增强古镇展示效果,提升古镇旅游品质;根据景区位置关系和功能分布划分“一街两巷五组团”,即一条老街、两条幽巷、五处组团。对于老街及两条幽巷采取还原和保护,增加其市井氛围,使其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五组团以思源堂、子孙厅、义门、孙氏宗祠、百步厅等五大厅堂为核心,串联其周边古厅堂、古民居,形成交织龙门核心文化的旅游组团;逐步形成古镇大游线为主导,组团内小游线为亮点的“1+N”模式,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8、加强古镇空间利用。要按照“宜绿则绿、宜建则建”的原则,对古镇核心区内有五边弄东侧、乐善堂、明哲堂西侧、尚古堂、加工厂、孙晓梅故居北侧、盛家弄等10余处约3500平方闲置空地进行综合利用,实施区域环境、景区功能、公共配套和业态布局的有机更新和提升;要委托专业设计机构,认真分析核心区内闲置空地综合利用价值,从满足古建筑群的整体性、协调性,以及景区功能和公共配套完整性、古镇业态布局的合理性等方面着眼,分类进行规划设计,优化古镇空间利用和布局。
9、提升古镇夜景灯光。在古镇一期夜间亮灯实施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委托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对二期亮灯工程进行深化设计,拓展实施区域,强调景灯结合,提升亮灯效果,着重对同心塔区域、小入口、砚池区域、跃龙桥、龙兴桥、游客中心及景区内的古建筑立面、主要景点进行灯光设计和呈现。结合夜景灯光提升工程的推进,积极培育夜间业态,丰富夜游内容,加大古镇夜游宣传和推广。
(四)加强景区管理
10、推进智慧景区建设。以信息智能化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体验为突破口,利用现代化信息和智能管理技术,将景区指挥调度、景区日常管理、现代旅游服务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体验和大数据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应用和尝试。
11、强化景区动态管理。在前期完善专业保洁机制、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建立群众参与机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景区管理、项目运营、配套服务、制度建设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完善高效、稳定的景区管理运行体制;争取成立龙门城管执法中队,联合相关执法管理力量,实行分类负责、互动呼应的动态监管;进一步加大《村规民约》和《实施细则》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动员镇村两级和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
(五)构建全域景区
12、推进区域环境提升。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契机,以风貌协调和完善集镇功能为前提,大力推进大桥畈、六村畈区块以及古镇南路、新村路、剡溪北侧沿线环境面貌提升和立面改造,进一步完善集镇公共设施配套和景区服务功能配套;以官地和蒋坞区块为重点,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和加大技改投入,切实改善区域环境面貌。
13、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积极利用龙门优良山水自然资源,坚持“核心+外围”、“文化+生态”的发展理念,打造龙门大景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在产业布局上,突出山水田园特色,以环镇公路为纽带,串联山坞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养生、户外体验、运动体验类产业;优化同兴塔入口景观风貌,以国家(浙江省)激流回旋基地落户龙门为契机,积极打造集运动体验、旅游接待、酒店住宿于一体的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加快龙门山十八瀑景区和龙门山田园度假综合体项目,加快仁通生态园及飞碟靶场建设;推进龙门禅寺重建,并初步建成龙门绿道系统。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古镇开发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希望您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