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401/2018-2392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政办提〔2017〕22号 公开日期: 2018-05-10
发布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 主题分类: 其他
关于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91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18-05-10 11:31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杭政办提〔2017〕22号

尊敬的罗红英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杜绝沪C牌照在杭城的泛滥现象》(第291号)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现行“错峰限行”的基本情况

2011年10月8日,杭州主城区开始实施早晚高峰“错峰限行”措施,根据机动车号牌的尾号,每个工作日对两个数字实施限行,平均每日削减流量约20%。2014年5月5日,结合限牌政策,早晚高峰“错峰限行”措施的限行时间、限行对象2方面都进行了升级,即早晚高峰限行时间各延长半小时,同时,早晚高峰时段非浙A号牌车辆在限行区域和高架快速路上全面限行。今年2月20日起,我们对全市主城区高架、快速路违反“错峰限行”的车辆全面实施记分处罚措施,对违反错峰限行通行规则的非浙A号牌车辆起到了有效控制。记分措施实施后,我市高架道路通行状况呈现“两升两降”的态势,即早晚高峰流速上升、平峰流量上升,高峰流量总体下降、拥堵延迟指数下降,高架道路通行效率有效提升。

二、对限行措施升级可行性的意见

今年4月份,《杭州市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关于我市机动车限行措施的升级内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争议也比较大。我们从限行对象的角度出发,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根据相关科技系统对绕城范围内非高峰时段非浙A号牌车辆的通行占比测算,非浙A号牌车辆约占交通总量的16%。从特定对象看,以沪C为例,今年一季度,我市共查处各类限行违法36.9万起,其中,浙A号牌9.9万起占比27%,非浙A号牌27万起占比73%。从号牌归属地具体分析,省内其他地市非浙A号牌占比36%,沪C号牌占比5.5%。因此,从限行对象上看,仅限制沪C、皖K等特定非浙A号牌效果有限,且存在其他非浙A“热门”号牌不断出现的可能性。

G20杭州峰会后,从社会第三方评价(如高德年度报告)、交警部门自身以及群众感受度三个方面对当前全市交通拥堵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我市交通拥堵情况虽有改善,但主城区拥堵态势尚未根本性改变,呈现较为明显的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随着城市不断东扩,秋石高架、东湖高架及紫之隧道的开通,“四纵五横”快速路网已基本成型。结合“区域性”拥堵特点,从规整“错峰限行”边界范围,解决边界道路局部拥堵、平衡全市道路资源的角度看,“错峰限行”调整具有一定必要性。对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成立工作小组开展杭州市区机动车双限政策深化研究,由市环保局从环境容量控制,市交通运输局从机动车总量控制,市公安局交警局负责从交通需求控制,三个方面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可行性研究。

未来5年,地铁和快速路共计29个重大占道施工项目(限行范围内10个),未来部分区域、重要板块将出现拥堵加重的态势。但从当前社会舆情看,无论是全市整体交通拥堵状况还是大气污染情况,都较峰会前有了明显改善,交通参与者获得感提升,同时在交通拥堵态势未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错峰限行调整的必要性和解决群众实际出行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群众对限行措施调整的目的性无法理解。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限行措施的升级调整,宜全面征求各方意见,谨慎开展可行性研究,作为政策储备,择机、择时推出为妥。

在此,感谢您对我市交通管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