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401/2018-23923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政办提〔2017〕25号 公开日期: 2018-05-10
发布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 主题分类: 其他
关于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416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18-05-10 11:43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杭政办提〔2017〕25

尊敬的苏挺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推进我省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建议》(第416号)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生活单元,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G20杭州峰会的成功召开,以及国际重大赛事的举办,浙江省特别是杭州市的城市国际化程度将快速提升,城市国际化人口流动、现代化人才集聚趋势将越来越突出,这一趋势将使城市居住人口国际化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国际化,为城市国际化提供好的基础支撑,才能营造好拴心留人的城市宜居环境,吸引更多的优质国际资本、人才、技术和居民来浙、来杭安居乐业。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提出要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在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发挥好城乡社区基础作用,建好国际化社区,对于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意义重大。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把国际化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工程来抓,为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城市国际化助推社区建设国际化。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相继出台6个城市国际化政策文件,成立1+9工作机构,即杭州市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下设九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国际化社区被纳入建设现代城市治理体系推进专委会(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委)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之一。作为首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我市先行先试,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主题,由市民政局会同市委政研室、复旦大学等联合开展社区建设国际化创新研究及服务需求研究,率先制定《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市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发〔2016〕62号),率先出台《杭州市国际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和《杭州市国际化社区服务指标体系》,形成14大类73项指标,构建起全国首个社区建设国际化的政策指标体系,成为全国首个整体推进社区建设国际化的城市,创新做法被民政部全国推广,被省市领导批示肯定。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城市国际化战略目标,紧抓“后峰会、前亚运”机遇,坚持以中外居民需求为导向,既注重社区硬件改善,又突出社区内涵挖掘,实现国际化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进一步优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活环境。

(二)根植本土发展国际化社区建设的杭州模式。面对居住人群国际化的大趋势,在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经验基础上,我市扬长避短,率先在全国提出“社区建设国际化”的理念,变外籍居民导向为全体居民导向,立足构建惠及全市居民的国际化社区发展体系,提出“六化提升一化”举措,即以社区结构开放化、建设模式特色化、交往空间融合化、公共服务精准化、治理空间多元化和社区环境宜居化为重点内容,推动社区建设国际化,从而为城市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近两年来,我们在国际化社区建设上进行了有益尝试,既注重硬件改善,又注重软件提升,同时兼顾新建社区与原有社区的协调推进,提出建设产业集聚型、教育辐射型、商业生态型、改善提升型等4种类型的国际化社区。2016年,首批推出春江社区、朗琴社区等7个国际化示范社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全市国际化社区建设推进工作,进一步丰富完善类型设置,以营造国际化宜居环境为突破点,从社区基础设施、标识标牌、导引资料、工作规范、活动设计等多方面提升社区国际化功能,并通过扩大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营造一批高水准、有特色、可借鉴、易推广的国际化社区示范典型。今年计划推出不少于10个示范社区,包括了白塔岭社区(基金小镇所在地)等海外资本和海内外高端人才聚集的社区。

(三)加快医疗国际化完善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围绕推进城市医疗卫生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与国际化城市相匹配的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按照《杭州市推进医疗卫生国际化行动计划》,浙医一院、浙医二院及其滨江院区、邵逸夫医院及其下沙院区和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红会医院、市中医院等省市医院的国际医疗中心已全面运行,浙江西子国际医疗中心等国际医疗中心项目开始建设,邵逸夫医院还与上城区政府合作成立“邵逸夫医院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国际医疗中心”。下沙医院和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通过JCI认证,10家市属医院全部完成双语门户网站建设和双语标识改造提升,所有市级医院均深化和拓展了国际医疗合作,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开展了合作交流,并为外籍人员开设服务专窗,国际化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市属各医疗卫生机构每年选派70余名医务骨干赴境外研修学习,50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连续举办9期(每期7个月)中青年医务骨干英语口语强化班,并对接市人社局为医疗机构办理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证,对接公安部门在高端外籍医疗专家的办证和居留问题上争取政策扶持,促进外籍医疗专家引进工作,并协助医疗机构引进知名外籍高层次医疗专家。下一步,我市将在国际高端医疗机构设置布局、国际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和突破:一是着力提升市属医院国际化层次,探索市属医院国际医疗中心集团化管理,培训一批涉外服务人员,推动相关部门着手研究解决医疗急救与公安、消防等统一应急号码并提供多语种服务以及外国人网络平台预约挂号等问题;二是提升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继续组织实施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青年医务骨干赴境外学习研修和学术交流,积极组织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三是积极对接国际保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引导更多的市属医院实施JCI认证,为引入国际商业医保支付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市属医院与国际保险公司合作签约,逐步接轨国际医疗费用结算体系,为外籍患者提供国际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四是加快国际医疗配套。加快推进五大区块8所国际医疗中心建设和服务提升,有针对性地对现有医疗机构按国际化标准改造和建设,并积极引进民营和境外资本建设国际化医院。

(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发布《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设立“杭州市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鼓励市属高校招收国际学生;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面向境外学生开放,招生国际学生随班就读中国课程;在办好现有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布局,支持江干区、萧山区、余杭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建设,办好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怀卡托联合学院,提升杭州教育国际影响力。同时,在国际化社区建设中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化,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为载体开展市民外语培训及学习活动,如西湖区十万市民走进市民大学堂、拱墅区珠儿潭社区打造开放家庭等,以社区教育提升涉外旅游实力。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各类学习型组织也有序开展国际化社区教育,像西湖区的城西英语角、爱德华英语俱乐部等,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提升。下一步,将充分整合利用街道、社区、中小学、高校、外资企业等不同层面的教育培训资源植入切合居民学习需求的涉外元素,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体育馆、市民图书馆、电影场馆等社会公共场馆设施,打造国际教育文化阵地;充分激发民间社团等学习型组织活力,融入更多的国际化学习元素,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国际教育学习交流。

(五)优化服务能力构建普惠型国际化社区服务机制。我市通过规划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方式,积极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国际化标准,确保中外居民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着力提升社区国际化服务能力。一些社区已经在双语标识设置、双语服务手册、国际特色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有的社区通过设置国际居民服务台或国际社工岗位,进一步提高了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像春江社区还与紫阳派出所共同建立了上城区首个“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提供包括临时居住登记、签证咨询、涉外安全防范及日常生活等一站式、多渠道、全方位的便捷、贴心服务,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完善优质精准的国际化社区服务:一是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普惠型国际化社区服务机制,做好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体教育等工作,并在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精准化指向和精细化内容,不断满足中外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二是倡导社区志愿服务。积极发挥中外居民的主体参与作用,深化社区开放程度,加强深层互动,广泛开展邻里互助、环境美化、社区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中外居民对社区的责任感、归属感。

(六)发挥高端人才作用营造开放发展氛围。据了解,目前我市人才总量已达210万人,海外高层次人才达2.3万人。同时,杭州作为新侨乡,海内外侨胞数量约30万人,高素质新侨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海外侨胞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联通海内海外的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市国际化社区建设,从而提升城市居住吸引力。今年,我市专门在市社区服务业公益创投项目中发布了国际化社区深化实施项目及邻里亲善国际项目,我们将以项目为契机,发挥好社会组织特别是涉侨组织、基层侨联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国际高端人才及海内外侨胞的需求调研,进一步了解其回国后在社区生活、工作和创业创新等方面的需求,同时积极开展社区融合项目,搭好社区交流平台,鼓励支持他们广泛参与社区睦邻、协商共治活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为我市国际化社区建设出智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