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01/2018-23924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政办提〔2017〕35号 | 公开日期: | 2018-05-10 |
发布单位: | 市政府办公厅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杭政办提〔2017〕35号
尊敬的蔡挺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杭州商业三大业态如何破局的建议》(第557号)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市商业形态建设发展的关注和研究,对于我们提升城市商业国际化水平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激励作用。
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和商业特色街作为城市三大主要商业业态,是商贸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现代城市运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我市推进城市国际化、城市新定位、消费新需求、城乡新融合的发展背景下,杭州商业发展面临着不少机遇与挑战。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名城”目标定位,我们以“打造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方向,出台《杭州市加快推进商业特色街区国际化行动方案》,成立了杭州延安路商业联盟,积极推进商业形态的优化布局和品质提升。具体现状和对策如下:
一、商业综合体调控布局有待提升
商贸综合体是城市商业的重要窗口。当前杭州商贸综合体已经由数量增长阶段进入到品质化发展的提升阶段。截止2016年底,杭州已建成开业的商贸综合体达到56家,商业总面积供应量达404.34万平方米,在建总数为35家。2016年,共有46家商贸综合体参与了经营情况统计,其中20家的年营业额在1-10亿之间,占比43%;4家年营业额在20亿以上,占比9%;6家年营业额在10-20亿之间,占比13%;16家营业额在1亿以下,占比35%。总体上,效益主流向好。
针对我市商贸综合体存在的部分配套设施系统不完善,引导功能偏弱等问题,我们要求各区、县(市)商务部门:一是优化布局,控制数量。在布局上将以“惠民、利民、便民”为核心价值观,加强与规划、城建等审批部门联络,强化宏观调控,防止盲目追求大项目、快速建设大项目,把握人口构成、消费需求、交通格局、信息技术的变化趋势,及时出台政策,发布商贸信息指数,引导市场投资,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调控未来杭州市商贸综合体的供应量,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改造提升。二是鼓励创新,强化体验。引导综合体突破传统业态结构框架,深入挖掘培育差异化特色,实现商贸综合体差异化、主题化、社交化的业态发展。通过商业与旅游、文化、娱乐、商务等融合发展,建设社交生活基地型的综合体,提升商贸综合体的软硬件设施,鼓励发展体验型商贸综合体。三是完善设施,五化并举。商贸综合体充分利用城市国际化等城市道路改造提升为契机,不断完善区域道路网络,加快商业设施与公共交通接驳,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和智能化发展。加大对现代商贸综合体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落实省、市智慧商圈建设试点,探索解决传统市场+互联网发展。贯彻落实“五化”并举,引导商贸综合体发展以内外贸一体化、业态融合化、商圈智慧化、环境国际化、氛围节日化,促进商贸综合体多元融合发展,推进消费环境国际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推动商贸综合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商品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优化结构
为积极应对消费新需求、新变化、新热点,杭州市商品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品质不断提升、成交稳中有增。截至2016年末,杭州全市范围内共有商品专业市场270家,每万人市场面积9273.55平方米,总成交额2746.53亿元;其中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有167家。目前互联网+专业市场转型模式初见成效,实体市场网络化发展,逐渐实现O2O融合发展,专业市场整合提升发展,县、区新兴市场也初具规模。
针对我市商品专业市场存在的老市场转型升级困难、外迁困难、市场配套滞后等问题已提出了相关对策:一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贯彻落实《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商品专业市场开展“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商品专业市场“互联网+”转型升级试点工作的通知》,我们已于去年在全市范围内,择优确定20家商品专业市场为“互联网+”转型升级试点市场,以“互联网+专业市场”为载体,融合线上线下,改造提升我市现有商品专业市场,推动传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商品专业市场可自建电商网站、市场经营户入驻网站,实现商品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网站一体化经营;或入驻第三方电商交易平台,加快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商品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应用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商品专业市场整合行业资源的作用以及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优势。加快实现线下体验线上消费的格局。鼓励市场使用成熟的电子支付系统,结合互联网科技,在网上开设虚拟市场,商品销售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易。二是缩短产业链,发挥仓储物流优势。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的结合是专业市场发展的新路径。杭州交通发达,地域广阔,在仓储物流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全市物流站场布局,在商品专业市场集聚区规划建设物流配套设施,推动商流、物流有序分离。推广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推动市场物流仓储外包发展,以电商应用助推商品专业市场物流配套的“互联网+”转型升级。买卖双方在市场平台达成交易后直接从库区发货,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实现经营者利益最大化。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配套。对全市部分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的市场进行提升整顿,关、停、并、转一批专业市场。对无特色、布局不当的市场限制建设;属性相似、扎堆出现的市场重组整顿,经营合理的市场结构优化组合和专业化分工。完善市场的硬件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商品专业市场商场化发展,完善中央空调,自动扶梯、电子触摸屏等基本设施,实现WIFI全覆盖,改善市场环境条件,将商品专业市场打造成综合线上线下消费体验店,提升专业市场的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
三、商业特色街挖掘内涵提升品质
杭州作为全国拥有“国字号”商业特色街最多的城市之一,截止2016年底,已经培育了18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区,其中“国字号”特色街8条。我市每万人所拥有市级特色街商业面积达到2570平方米,从业人数83506人。在G20峰会效应影响下,2016年,18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区总营业额达到883.35亿元,同比增长27.22%;年度总税收达到14.72亿元,同比增长27.55%;年度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3352.08万人(次),同比增长3.78%。
商业特色街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街区文化内涵彰显不足,部分特色街区培育引导不力,业态引导存在盲点等。我们明确要求:一是挖掘街区特色,提升内涵。商业特色街以其特色文化和元素吸引着众多消费者,为持续发展其生命力,需要不断地挖掘并营造其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塑造独特品牌形象。老街区在原有特色业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并营造文化内涵,找到业态上的“魂”,让整个商业环境“活”起来。根据“一街一景一特色”的原则,最大程度上避免同质化。在业态调整或招商选择上对经营业态进行严格把控,尤其是街区的核心路段是商业特色街区的精华所在,是文化符号的表达核心地和重要活动场所,应着重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消费者的游览与体验质量。我们于今年下发《关于开展商业特色街“四个一百”活动的通知》,决定自2017年起在全市商业特色街开展“百个名品进名店、百个名店进名街、百场文化宣传营销、百个故事征集编纂”活动,浓缩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物产、反映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生活品质。二是增强营销力度,提升街区国际化品味。充分利用后G20时代的红利,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宣传推广商业特色街区国际化。创新街区促销手段,大力推进商业特色街区的国内外促销,通过整体包装,分街展示,以文化为魂、推出各类营销活动,以特色休闲、特色商品经营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来吸引八方游客。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对特色街区作出合理规划与引导。去年,我们下发《关于印发<杭州市加快推进商业特色街区国际化行动方案(2016-2017)>的通知》,主城区市级特色街区投入国际化提升改造资金约4.5亿元,有效地提升了街区国际化品味,得到了国内外宾客的一致好评。三是构建智慧街区,实现融合发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商业特色街区需要转变经营思路和方式。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经营模式,多品牌运营+平台式产业链为战略,加快线上线下融合,不断调整升级与创新的步伐,注重顾客消费体验,推动商业特色街区的进一步发展。推进提升“互联网+商业街区”模式,将线下店打造成流量的入口,更好展示线上品牌的通道,全面提升商业特色街区的竞争力,展示我市特色街区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