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01/2018-23924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政办提〔2017〕37号 | 公开日期: | 2018-05-10 |
发布单位: | 市政府办公厅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杭政办提〔2017〕37号
尊敬的陈琪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让杭州公共自行车更快更便更美》(第613号)已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1.为加快推进我市公共自行车管理社会化、法制化建设,使杭州公共自行车在服务定位、保障机制、配套服务等方面早日实现有法可依,2015年8月,市城管委牵头市财政、市交警和市城投集团、市公交集团、市公共自行车公司等部门和单位,专程赴南京、潍坊、太原等兄弟城市进行考察调研,并由市城管委牵头起草了《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办法》(草案)。草案共八章三十六条,包括总则、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保障措施、监督管理、使用与保护、法律责任及附则。在征求各有关单位意见后,于2015年10月上报市法制办。2016年市城管委又与市法制办再次进行了协调对接,对2015年完成的《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办法》(草案)作了进一步完善。目前,主要制约因素是我市公共自行车的行政主管部门不明确,导致在制订《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办法》中无法落实行政主体的具体责任。下一步,待市编委办具体明确公共自行车行政主管部门后,我市《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办法》可随时进入立法程序。
2.杭州公共自行车自2008年首创以来,至今已发展成有3783个服务点,8.58万辆公共自行车的规模,日最高租用量达到47.30万人次,累计租用量达到7.74亿人次。由于其便捷、经济、安全、共享的特征,以及“自助操作、智能管理、通租通还、押金保证、超时收费、实时结算”的运作方式,使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杭州中外游客和市民出行必不可少的城市交通工具,也是我市“五位一体”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是按照“政府投入、企业运作”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方针,利用自身资源的商业化运作保证公益性服务,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项创新性的城市服务举措,使得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获得了“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中国好设计、德黑兰“金砖块”国际城市管理奖等多项国内外殊荣。
3.在“互联网+”时代,市城投集团及所属市公交集团也积极通过持续创新机制,打造智能化自行车和探索新型的智能管理模式。2016年8月起,自主研发了“杭州公共自行车”APP,按照“试点先行,按区推进,全面覆盖”原则,对系统实施移动互联网租车改造,并在西湖景区周边100处服务点移动互联网租车试点成功,市民可通过手机APP或“杭州公共自行车”微信公众号在该批服务点进行扫码租车,并利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押金和租车费用,大大方便了外地游客及本地市民赏游西湖。2017年3月10日,滨江区338处服务点也实现互联网租车。下一步将逐步对下沙、大江东等区域实施改造,并逐步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4.目前,杭州公共自行车在市场化运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如已引进麦当劳等国际品牌合作商,开展甜品站试点运营工作,但由于上下水改造难、服务亭无法独立申领营业执照等问题,使项目的推广受限。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缓解杭州公共自行车“运营难”问题。
5.诚如委员所言,政府在一次性投入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中亭、棚、车辆等设施设备建设后,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地维持如此庞大的系统,确实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运营压力。特别是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至今已运营九年,系统所需户外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岌岌可危,系统设备定期报废更新,主城区2800处服务点实现扫码租车的设备升级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及高频率的使用需要加大维保力度,保障车辆的使用寿命和市民游客骑行安全等等。由于行业相关法规制度的缺失,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遇到了配套制度不健全、企业定位不清、运营资金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对企业正常有序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乃至全球大力宣传绿色出行,推广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当下,我们将督促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公共自行车行业立法,规范公共自行车行业管理;研究建立相应的车辆定期更新和报废补贴机制,上下联动、政企合作,共同促进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和服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