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68X/2018-23926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8-05-10 | |
发布单位: | 市城管委(市城管执法局)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徐关兴代表:
《关于建筑垃圾严加监管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 所做的工作
1.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一是为强化建筑固废综合管理,推进建筑固废资源化和减量化工作,有效遏制建筑固废处置中的扬尘、偷倒乱倒等违法行为。在总结推广萧山工程渣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2月,市政府成立市工程渣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委),出台《杭州市工程渣土管理实施办法》,并抽调建委、交警、交通等职能部门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各区成立相应的组织,具体负责区域内渣土管理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市治废办、渣土办统筹协调作用,完成了《杭州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规划》、《关于杭州市推进“五废共治”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杭州市“五废共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的编制。三是明确量化目标任务跟踪考核。结合当前建筑垃圾源头实际,提出“就地化、资源化、减量化,力争建筑垃圾不出区”的工作目标,要求各区建设1至2个临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点和泥浆泥水集中分离点。
2.因地制宜,推进资源化利用。一是借势城中村改造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今年初,市渣土办和城改办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中村改造区域建筑拆除垃圾管理的通知》,借助城中村拆迁改造行动,督促指导属地政府进一步加强城中村改造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参与市委组织部“五废共治”督查组专项督查,对各城区城中村改造建筑拆除垃圾就地处置利用项目建设运行情况进行督查,大力推进建设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工作,目前,全市建成投产的临时资源化利用点40处,年处置能力在1200万吨左右。二是推进建筑垃圾处置示范性项目建设。为规范建筑垃圾(临时)资源化再生利用点的建设和管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建筑垃圾(临时)资源化再生利用点规范设置和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对临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点设施配置、内部管理及监督管理等明确了要求,积极推进专业建筑垃圾处置场地建设。指导城投集团牵头建设年处置能力80万吨建筑(装修)垃圾处置项目。目前该项目一期10万吨已建设完成并开始试运行。三是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规划落地。为推进“五废共治”,市规划局编制完成了《杭州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规划》,明确在临江、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2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四是试点装修垃圾的统收统运。指导江干区开展装修垃圾统收统运试点工作,对区域内装修垃圾实行源头报备,做好审核和数量管控。规范装修垃圾运输车辆,做到车辆密闭、颜色、标识、智能管理系统的“四统一”以及车辆处置手续的核准。通过统筹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点和“两小一拆”中转点(小工程、小装修和违建拆除)进行区域内统筹集中处置,并不断探索研究提高建筑固废利用率。
3.注重源头,推进建设领域减量化工作。一是从建筑工艺入手,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作为未来建筑业发展方向,极大地减少了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经过多年市场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市建委明确了我市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目前已出台了《杭州市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杭州市新型建筑工业化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起草了《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的实施细则》,按“突出重点、分类推进”、“项目可调、总量不变”的实施原则,对区、县(市)本年度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总量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2017年我市新开工新型工业化项目78个。装配式建筑面积达403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装配式住宅和公共建筑(不含场馆建筑)面积达269.52万平方米。二是从技术提升入手,试点推进减量化工作。积极推进“十项新技术、新工艺”、新型工业化和住宅全装修工作,利用定型模板(铝模、塑模)、按建筑开间定制轻型砌块、墙面批腻子免抹灰等工艺,极大降低了建筑垃圾产生量,如由中天建设集团承建的萧山区万科金辰之光工地现场开展垃圾减量化处理与资源化再生利用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该项目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通过运用铝模板成型混凝土工艺,极大降低了传统木模垃圾产生量,同时还配置了小型破碎机,将施工产生的少量废弃混凝土破碎后加工成砌块、垫块,实现了建筑垃圾减量化排放。三是打通渠道,促进建筑垃圾再生行业发展。通过总结已有经验和相关课题研究,市建委印发了《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利用推广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在建筑垃圾收运、市场准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评优评奖等方面实施支持鼓励,积极引导建设工程选用资源化再生产品,实现建筑(装修)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促进我市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4.完善机制,注重长效落实。一是建设建筑垃圾综合管控平台。依托智慧城管平台,建设了渣土综合管控平台,平台初步整合了建设工地、消纳场地、运输企业、审批许可、执法监管等信息,对建筑垃圾实现全时域、全过程管理。采取视频倒查、GPS定位等形式,严查重处偷倒、乱倒、不在指定场所消纳建筑垃圾等违法行为。二是强化执法倒逼。协调城管执法、交通、建委、公安交警等部门和各区,不间断开展工程渣土违法行为联合集中整治,严厉打击无证运输、抛洒滴漏、偷倒乱倒等行为,实施严管重罚,建立源头追责与倒逼机制。三是成立工程渣土协会。推进各区成立工程渣土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自律作用,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律运行”的要求,依托渣土协会引导、管理运输企业、处置企业规范经营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问题
1.阶段性矛盾突出。城中村拆迁改造任务集中推进,在拆前处置方案不完备的情况下,固定处置点严重不足(固定式项目2处(天子岭、临安),建有封闭式厂房相对固定点3处(江干五堡和西湖转塘、双浦),其余均为城中村拆迁改造临时利用点,在2019年都将陆续关停),各区只能依靠就地堆放、临时处置。
2.现场查处取证难。当前我市缺乏专业消纳场地、建筑(装修)垃圾收运处置不够规范、个别单位受利益驱动,偷倒建筑(装修)垃圾时间短、随机性大,存在抓现行难、查处难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
1.加强源头管控。严格按照市政府建筑拆除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就地化”和“不出区”的处置要求,督查城区政府落实“一项目一方案”,明确快速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要求,加大对施工单位、运输单位的管控力度,落实场地封闭、降尘降噪、加强值守等管理要求。
2.持续联合整治。健全完善联动机制,按零容忍的要求,开展联合执法整治行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执法倒逼,震慑渣土违法行为。建立严格的责任倒查机制和源头追究机制,利用各类视频监控系统,加大对工程渣土运输车辆非现场监控力度,根据车辆违章程度倒查运输企业、车辆责任。
3.强化日常管控。依托智慧城管平台,按照“雪亮工程”建设要求,在重点公共区域、重点行业、领域进一步加大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增加监控点位,织密监控网络,扩大监控覆盖面,整合建设工地、消纳场地、运输企业、审批许可、执法监管等信息作用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总目标。
(联系人:刘斌辉 联系电话:85808086)
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2018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