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80267448/2018-23970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8-11-05 | |
发布单位: | 市人力社保局 | 主题分类: | 劳动、人事 |
沈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破解企业用工难的建议》(22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求职需要,成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更迅捷、更专业、更可靠的交换场所。并对于求职的劳动力给予费用减免”的建议。
我市十分重视人力资源市场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市人力社保局下属的杭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和杭州人才市场,前者目前有12家民营职业介绍所在市场内设摊开展有偿的职业介绍服务,主要服务对象为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后者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主要为杭州本地企业(收费)和大学生求职群体(免费)提供求职招聘服务。还有杭州市第二人力资源市场,位于拱墅区余杭塘路43号,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完全免费的招聘和求职服务,每周一、三、五上午举办公益性现场招聘会,登记注册过的用人单位可免费进场设摊招聘。此外,市场还承担为用人单位发布用工信息、办理就业登记、提供就业政策咨询等事务,以及为本城镇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在职人员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需要,市人力社保局在做好实体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的同时,大力推进网络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着力构建“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打造了涵盖杭州就业网、“杭州就业”APP、“杭州就业”微信公众号、人力资源市场、短信平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六位一体”智慧化就业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提升杭州就业服务的质量。2017年,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发布用工信息单位家数70767家次,发布用工岗位873257个,现有有效会员单位17601家,举办招聘会1012场,办理求职登记58117人,职业介绍41853人。下一步,我们将与时俱进,继续推进网络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全面改版升级原杭州就业网和杭州就业微信公众号,在功能、宣传、实用性、便捷性等方面全方位向位于行业前列的商业性求职招聘网站靠拢,取长补短,增加杭州就业网的竞争力,扩大使用范围和群体,免费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更迅捷、更专业、更可靠的交流场所。
二、关于“由政府牵头,加大与外地劳务合作力度,建立劳动力引进机制,组织各企业到外地进行宣传、招聘”的建议。
目前,我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和湖北省恩施州。市人力社保局已与两个对口帮扶地区签订了劳务协作协议,建立劳务协作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一方面,按照劳务协作协议要求,市人力社保局每年都会组织杭州市本地企业前往黔东南州和恩施州开展劳务协作系列专场招聘会,帮助我市企业在当地进行宣传和招聘。另一方面,黔东南州州本级和下辖各县已经在我市和下辖区、县(市)建立了劳务联络工作站,不定期向我市企业输送当地劳动力。
下一步,市人力社保局将按照劳务协作协议要求,每年组织杭州企业在黔东南州、恩施州各举办两次线下的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和一次线上的网络招聘会,为杭州本地企业和对口帮扶地区当地劳动者免费搭建直接、高效的招聘求职平台。与此同时,我局将着力推动恩施州在我市设立劳务协作联络站,做好劳务输送及当地劳动力在我市工作的相关服务工作。此外,市人力社保局将主动联系用工需求量大、对劳务输入工作有浓厚兴趣的企业,收集企业的用工需求和薪资福利状况,提供外地劳动力的资源信息,做好牵线搭桥工作。
三、关于“强化监督技能培训的规范化,严打‘交钱就取证’的形式化技能培训”的建议。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技能人才成长的扶持政策。为规范职业培训经费的使用,2016年1月,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印发〈杭州市职业培训补贴(资助)实施办法〉的通知》(杭人社发〔2016〕27号),对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补贴政策。《办法》明确了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标准、申报的程序以及核拨补贴的程序等。如失业人员要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就必须到政府定点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凭技证书及失业登记证到相关部门去申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方可取得技能培训补贴。另外,对申报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先由职业技能鉴定所对其申报的资格进行初审,后由市人力社保局所属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复核,符合条件的,才能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鉴定考试合格的,再予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市人力社保局近年来加大了对于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的管理力度,使用第三方监管机构对技能定点培训机构进行监管,加强定点机构的准入管理,从去年起,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产生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同时,鼓励职业培训机构创建品牌,对评选为品牌机构和品牌项目的给予一定的资助,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和企业加入到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中。
下一步,市人力社保局将继续加强监督审核,严格督促培训机构按规定按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第三方监管机构将根据机构授课计划,在授课前期后期进行学员电话抽查,培训后会抽样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市人力社保局也会根据机构授课计划时段采取不定期上门抽查等,对机构授课是否符合规范进行监督。此外,我们也准备在定点培训机构安装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同时加强对培训机构、企业的调研,便于更好了解培训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四、关于“降低廉租房准入门槛,简化申请流程和手续;由政府部门牵头,开发外来务工人员公寓,鼓励企业承租,为务工人员减负,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
(一)关于廉租房准入门槛。目前,杭州市区解决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主要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两种保障方式为主。廉租房保障主要针对具备杭州市区5年以上常住户籍(不包括学生户口)、家庭人均收入在城镇低保标准2.5倍(含)以下、现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含)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并已通过实物配租、货币补贴、租金减免三种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公租房保障主要针对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创业人员三类群体。其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创业人员申请公租房无户籍限制要求,只需满足在杭州市区无房、稳定就业、持有居住证、连续6个月缴纳社保、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且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等条件即可。2017年,市本级公租房申请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准入门槛已从2016年的48316元调整至52185元。
(二)关于简化申请流程和手续。一是推出网上预受理服务。2017年市本级公租房受理启动后,同步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推出公租房承租资格确认网上预受理服务。申请人可通过填写相关申请信息进行网上预审,审核通过可在线打印申请表并携带其他申请材料前往受理窗口交件,免去了因不符合申请条件而往返受理窗口的麻烦。截至2017年底,共有2813户申请家庭通过政务网提交公租房申请。二是进一步精简申请材料。为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精简公租房申请材料,对于能够通过数据共享实现核查的,无需申请人再重复提交。2017年市本级公租房受理启动后,已陆续取消社保、公积金、房产证明、营业执照、户口本、结婚证等6项原申请需提交的材料。随着数据共享的进一步完善,下一步还将继续精简申请材料。
(三)关于政府部门牵头开发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为有效缓解城中村改造整治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租房难”“住房难”问题,杭州市于2017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筹集建设临时租赁住房的工作意见》和《关于加强临时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经济开发区、萧山、余杭等城区到2020年底前要累计筹集用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临时租赁住房(又称“蓝领公寓”)4万套,其中2018年底主城区交付使用1万套。政策规定,蓝领公寓原则上是布局在城中村改造范围内交通相对便利、配套相对齐全的区域,充分利用存量改建、合理利用增量新建的方式筹集集体宿舍形式的房源,租金标准略低于同类地段市场租金,承租对象一般是杭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物业、餐饮、保洁、保安等服务性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且需通过所在单位向各区确定的部门进行租赁申报。
蓝领公寓是2017年底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项缓解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的惠民举措。根据政策规定,承租对象原则上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物业、餐饮、保洁、保安等服务性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该项政策出台不久,执行尚有过程,不宜马上扩大行业范围。后期,市住保房管局将根据政策实施情况,指导各区政府(管委会)结合本辖区内蓝领公寓筹建情况及外来务工人员实际,统筹确定申报要求和范围,分类、分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好蓝领公寓在缓解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方面的民生作用。
蓝领公寓建设遵循“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租金适度控制”的原则,由各区政府(管委会)确定国有企业作为具体实施主体,建设模式主要是在城中村改造范围内充分利用存量改建、合理利用增量新建的方式筹集集体宿舍形式的临时租赁住房,且房屋出租的租金标准低于同类地段市场租金。因蓝领公寓建设政策性较强,且需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目前可参与的企业仅限于国有企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39号),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住房租赁市场,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2017年8月我市出台了《杭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存量工业、商业办公用地、用房新(改)建为租赁住房的原则性意见。考虑到产业发展的实际,为支持工业企业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办公等条件,2014年3月,我市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亩产倍增”计划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杭政〔2014〕12号),在坚持国家工业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前提下,允许用于改善厂区范围职工生活、学习、活动等配套需求的房屋建筑面积,由原来的不得超过10%增加到不超过15%。
目前,各区已按照年度目标任务的要求,一方面,积极筹集房源,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另一方面,结合辖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制定蓝领公寓申请分配及租赁运营等操作方案,以确保筹建项目早日交付与外来务工人员租赁入住无缝衔接。
五、关于“加快已规划学校的建设进度,放宽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政策,解决后顾之忧,留住技能人才”的建议。
为平稳有序做好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工作,我市通过规范招生标准和程序、努力为随迁子女上学提供方便快捷服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和完善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预登记机制。通过预登记的数据分析和条件网上核查程序,一方面,使进城务工人员进一步了解随迁子女在杭入学的条件、程序,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规定程序报名入学,避免不符合入学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盲目奔波,可以尽早安排子女回户籍地入学。另一方面,通过“杭州市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一年级入学预登记和查询系统”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提供更好的“一站式”服务,为教育部门提前准备教育资源提供相关信息。2017年通过预登记系统名称登记受理约1.6万人次,符合条件的小学一年级随迁子女1.5万余人。从2018年开始,预登记系统的登记对象扩大到市区户籍儿童,市教育局已开发完成“杭州市区小学一年级入学网上登记系统”。为提高家长对此平台的知晓率,从2013年开始在预登记开放之前,通过发放服务指南、公告海报、杭州发布、市和各区教育局官网、各类媒体等多平台多渠道向社会公布信息。2018年开始,利用市区各幼儿园的校迅通平台短信告知在读大班幼儿家长进行网上登记,大大方便家长和学校,预计2018年小学一年级入学报名环节,将方便4万余户家庭和150多所学校。
二是开通了小学入学为民服务电话咨询热线。杭州市教育局日常办公和为民服务咨询热线等四路电话同时开通,每年预登记的第一天,热线和日常办公五部电话饱和使用,第二天开始电话逐渐减少。开通咨询热线对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和主要矛盾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对潜在的涉稳风险及时予以疏导化解,受到了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
三是出台了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杭州市区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杭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提供了保障。
四是进一步加大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专项经费投入。2017年市本级财政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专项经费2558万元。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预登记和条件核查系统,确保新型居住证制度及配套入学政策的平稳推进和实施。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随迁子女有序入学,保障招生入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继续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随迁子女教育水平。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18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