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698/2018-23966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8-10-17
发布单位: 市农办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关于市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余12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18-10-17 16:34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类    别:A

答复编号:建〔2018〕1号

签 发 人:戚建国

  王朝丽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留住原味文化、真正让乡村美起来的建议》收悉。经我办主办,市委宣传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城乡建委、市住保房管局、市文广新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培育乡村文化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杭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级都非常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保护了历史文化村落。努力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弘扬乡村民间传统文化、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当地农民。自2013年全省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以来,杭州市共有178个古村落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涉及萧山区8个、余杭区5个、富阳区23个、桐庐县33个、淳安县35个、建德市38个、临安市36个。截止2017年,已启动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落115个,如富阳的龙门古镇、桐庐的获浦、建德的新叶村等。

  (二)传承了乡土非遗。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留住乡愁、农村的记忆、农村的风貌,而农村中的古建筑、古桥、古戏台等正是“乡愁”的最好载体,保护好这些就留住了农村的历史文脉。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综合保护工程从2009年开始实施,目前已维修了7个区县市的2000多处农村老宅、祠堂、古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礼堂、大会堂等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建筑。通过建立一批具有特色的保护基地,传承一批非遗项目,发展一批传统手工技艺,推广一批镇级非遗名录,每年按计划开展非遗进礼堂、进学校、进村落、进家庭等活动,依靠非遗传承人在广大农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培育了文化产业。各地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注重挖掘当地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元素,依托少数民族、古村落的风俗体验,积极发展具有当地乡情和人文特色的民宿,以文引人,借景留人。比如,桐庐县的八曲净舍、云夕•深澳里、318文化大院等精品民宿,把孝文化、廉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创意文化等融入民宿之中,真正使民宿成为“品读当地文脉的窗口”。如建德以大慈岩“风情小镇”和“十里荷花历史文化村落”风情线建设为抓手,投入资金8000万元,扎实推进新叶、李村、上吴方等6个历史文化村落的“串珠成链”工作,深化明清古居、江南悬空寺、农耕文化三大主题,联袂打造了极具特色的乡村荷韵旅游画廊。

  (四)丰富了节日文化生活。一是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组织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如舞龙狮、跳竹马、赛猪头、打年糕、祈福礼等。二是将传统节日纳入非遗保护名录。“中国二十四节气”之杭州半山立夏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端午节(余杭区五常龙舟胜会、西湖区蒋村龙舟胜会)、元宵节(萧山区河上龙灯胜会)等3项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西湖中秋赏月、七夕习俗(坎山七夕祭星乞巧)等9项传统节日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清明祭钱王(临安)等11项传统节日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三是全方位展示宣传,弘扬传统文化魅力。组织开展了杭州市“品味书香、诵读经典”中小学生读书征文活动、杭州市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在于谦祠开展青少年“庚寅清明祭于谦”活动;组织开展了“美丽杭州我的家”杭州市少年儿童中国画展等。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

  针对您提出的留住原味文化,真正让乡村美起来的建议,我们将把乡村文化培育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始终,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农村建筑突出乡村风貌。我市将以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相关部门已制定了《杭州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正在征求各层面意见。《办法》分别从用地管理、规划管理、风貌管控、选址要求、勘察勘探、设计要求、建房标准、审批管理等方面,系统规定了农村住房建设的有关标准要求。从全市层面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弘扬具有杭州特色的建筑文化,营造更具杭州地域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

  (二)村落建设增添乡村韵味。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留住乡愁、农村的记忆、农村的风貌,而农村中的古建筑、古桥、古戏台等正是“乡愁”的最好载体,保护好这些就留住了农村的历史文脉。市级相关部门将做到“两个结合”,即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文物保护与传承文化习俗有机结合,继续推进文化古村落的建设和文化强镇的创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挖掘乡村历史建筑的特色和价值,针对宗祠、民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农业旅游等模式结合起来,助推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传承复兴、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

  (三)村落保护留下乡愁记忆。在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同时,各地注重农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注重打造江南“乡愁记忆”,造就一个个“活态”保护的历史文化村落。坚持“重点打造与全域覆盖并重”原则,围绕“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古迹遗存保护与修缮力度,加大传统艺术、民俗技艺、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让农村传统文化得到深入挖掘,民间文艺、手工技艺、乡土民俗得到传承发展,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保护利用,呈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四)文化传承讲好乡村故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像呵护土地一样呵护这里的文化遗产,将再现农村的历史文化作为美丽农村建设的重要落脚点。通过深度挖掘、认真整理历史名人典故和家谱、族谱,以及传承与开发迎春庙会、江南时节等非物质文化,让传统文化资源重放异彩。大力挖掘乡土文化、孝文化、廉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创意文化等特色内涵,讲好乡村故事。通过传承龙舞狮舞等文化资源、挖掘民族歌舞、回归传统文化节日、树立乡村文化景观等一系列举措,将乡土文化打造成一个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深受农民喜爱的品牌,使美丽乡村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标识,有效复活传统民间故事。

  感谢您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培育乡村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市“三农”工作!

  (联系人:涂仕贵,电话:85256958)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8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