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76797988/2017-23909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7-12-07
发布单位: 市农办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关于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临15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17-12-07 11:31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詹有耕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的建议》(临15号)收悉。经我办主办,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国土资源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紧密结合杭州实际,创造性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有效促进了城乡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村经济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提升,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探索实践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杭州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2”社保政策体系。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城乡养老事业基本形成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全市发展教育集团322个、成员单位1198家;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358个、幼儿园城乡互助共同体541个、成人继续教育共同体50个。开展医疗卫生“双下沉、两提升”活动,省市级医院与县(市)和中心镇医院开展托管、互助合作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55个,全市农村“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临安市通过区县(市)协作、乡镇结对,建设了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 3所,镇中心幼儿园、小学等8所学校,镇养老院6个,便民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4所,有效提升了临安市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一、关于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问题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大力推进教师交流等工作,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
  1、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大中小学(幼儿园)的校舍、图书、饮水等硬件投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我市13个区、县(市)均进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行列。
  2、以新名校集团化行动为抓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三区四县(市)延伸。鼓励更多的主城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到三区四县(市)举办、承办和领办新校(园);市、区合作共建共享杭二中萧山分校、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杭二中、学军中学、杭十四中、师大附中、长河高中等5所高中学校与桐庐、建德、临安和淳安四县(市)高中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推动主城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向三区四县(市)延伸。大力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上城等五个主城区一对一结对帮扶大江东五个乡镇街道,加速大江东融入主城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建设“紧密型学校共同体”、“新教育共同体”、“学校发展群”,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高位均衡。截止2016年底,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占比保持在98.5%以上。
  3、积极推动特级教师等名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培训农村教师。市政府2016年印发的《杭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办法》明确,组织实施乡村学校教师定向招聘专项计划,不断优化乡村教师结构。鼓励支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对到乡村学校支教1学年及以上的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或已完成交流任务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各地可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以上的工作经费,主要用于交通差旅费用补助及购买意外保险等。完善“越往基层、越在偏远、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乡村教师收入调节机制。在实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时,对乡村教师同步实施该工作补贴。特级教师每年到农村县(市)举办讲座、开示范课已经成为常态。2017年我市“名师乡村工作室”计划,首批42个名师乡村工作室已经启动,通过特级教师等名师到乡村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为设立学校开设示范课、培训当地教师、与乡村学校教师合作开展一个教科研项目、建立名师网络工作室等,帮助乡村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完善教师交流的支持政策,鼓励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2017年我市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等系列职称申报评审文件中,增加了支教要求,明确“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镇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在申报高级教师职称时,须有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全职支教至少1年的经历”(2020年起,提高到要求支教三年);同时,对农村教师申请晋升职称给予倾斜,如“对任现职以来在乡村学校工作满3年且现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 ,在申报高一级职称时,对课题和论文不作刚性要求,可作为评审的参考依据”,职称评审时,农村教师通过率不低于城镇教师等。在市属学校与县(市)学校集团化办学中,市教育局、市编委办牵头协调淳安、建德、桐庐三地教育、编办、财政等部门,跨层级划转三地教师编制,专项用于5所市属优质高中与三县(市)高中集团化办学,从源头上解决了集团化办学牵头学校师资紧缺等问题。2014年开始,我市积极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的交流工作,明确了校长教师定期交流的具体要求,骨干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今年,我市还将积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县域内城乡教师的交流。
下一步,我市将根据市政府办公厅《杭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办法》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名校集团化战略,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县(市)延伸,不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关于医疗卫生事业资源向农村倾斜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优质医疗卫生事业资源向农村倾斜,有效改善了农村看病难,难看病的问题。
  1、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提升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化。2014年初,我市全面启动了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截至目前,6家市属医院托管了19家县级医院,覆盖所有县域。同时32家县级医院通过医联体模式或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与14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密型合作办医模式,其中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红会医院分别与昌化人民医院、於潜人民医院合作办医设立了分院,杭州市一医院与临安市人民医院,杭州市中医院与临安市中医院建立了帮扶协作关系,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到底到边,缓解偏远地区优质资源紧缺的问题,使农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省、市医疗专家。
  2、依托信息技术,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在萧山、余杭、富阳区及四县(市)建立县域临床检验、影像、病理、心电、消毒供应等“五大中心”,实现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医疗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依托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建立辐射县级医院的杭州市域医学影像、病理、产前筛查诊断中心和危重孕产妇抢救远程会诊中心,进一步联结了市、县和乡镇(街道)三级诊疗服务体系,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3、落实人员培训,全面提升素质。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能力建设,采取了基层医生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培训、上送进修学习下派带教等措施,努力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能力。各县(市)卫生部门也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全科医学等内容的培训,积极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赴大医院进修、培训机会,全面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卫生部门和有关用人单位科学灵活设置招聘条件,支持优秀医学人才到基层就业创业。
  下一步,将继续把“双下沉、两提升”放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去思考、谋划、推进,作为推进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抓好落实,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协调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
  三、关于土地资源要求保障问题
  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起到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创业、就业,而且使乡镇各项事业、产业得到较好发展,我市将大力支持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做好土地要素保障工作:
  1、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统筹安排农村用地发展空间,有计划调整部分土地资源用于农村小集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布局,支持有条件的村庄实行“两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合一。
  2、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范围和布局,引导农民居住逐步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提升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7年7月20日

 

  (联系人:卢永军    联系电话:85256982    传真:8525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