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
(2016年12月3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谱写杭州文艺继续走在前列新篇章,推动杭州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形势要求、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形势要求。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有着自然与人文、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文艺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内在动力、广阔空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修复人文生态、打造文化人天堂,为我市文艺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辛勤耕耘、潜心创作,为我市文艺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的来看,我市文艺工作导向正确,创作生产活跃,内容形式丰富,风格手法多样,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文艺繁荣发展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重要城市前列。同时,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和加强价值引领任务艰巨迫切,文艺创作生产存在着水平不够高、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名家大家匮乏等问题,文艺评论存在着“缺席”“缺位”等现象。面对文艺环境、业态、格局深刻调整,创作、传播、消费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杭州文艺工作引导、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亟须改革创新。杭州文艺必须自觉承担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神圣职责。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持续推动文艺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大力促进文艺成果创造性转化、文艺事业创新性发展,坚决扛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使命,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杭州早日建成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三)主要目标。全面推进文学、美术、书法、影视、戏剧、音乐、舞蹈、摄影、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网络文艺、文艺评论等各个艺术门类繁荣发展。突出重点门类,搭建发展平台,完善工作机制,精心打造“价值引领样板区”“精品创作领先区”“文艺人才集聚区”“文化服务示范区”“文艺创新先行区”,实现“高原”之上创“高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再创杭州文艺繁荣发展新辉煌,推动杭州文艺继续走在前列。
——加大文艺创作全方位贯彻、深层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度,着力打造“价值引领样板区”,推动杭州文艺工作价值引导力继续走在前列。
——加大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力度,推动杭产优秀作品“走出去”,着力打造“精品创作领先区”,推动杭州文艺精品创作水平继续走在前列。
——加大“文艺杭军”培养、引进力度,着力打造“文艺人才集聚区”,推动杭州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走在前列。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文化服务示范区”,推动杭州文艺成果共享水平继续走在前列。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打造“文艺创新先行区”,推动杭州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和活力继续走在前列。
二、全面实施杭州文艺走在前列“十大行动计划”
(四)实施杭州文学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文学重镇。以持续推进“中国梦?杭州梦”“中国精神?杭州精神”文艺创作工程为核心,科学编制当代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杭州本土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推出一批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的优秀文学作品。建立健全优秀文学作品扶持奖励机制,加大优秀文学作品扶持奖励力度。继续开展重点作品扶持工程,做好冲刺全国和浙江省“五个一工程”重点文学作品扶持项目、浙江省精品工程文学作品扶持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大杭州青年作家培养力度,继续举办“新锐文学奖”等作家推介研讨活动。加大杭州作家作品展示和推介力度,加强《西湖》等期刊品牌建设。
(五)实施杭州影视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影视重镇。提升影视创作组织化程度,加强选题规划,突出创作重点,凝聚创作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加大青年编剧培养力度,推进优秀剧本创作。加强杭州影视对外交流合作,组织和推动杭州影视企业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等国际影视展演活动。加强影视基地建设,优化提升影视产业园区服务功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创作主体,做强国有影视创作单位,激发民营影视机构创新活力。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激励机制,对列入重点的影视创作项目给予扶持补助。
(六)实施杭州民间文艺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推进“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建设。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艺术的优势,促进文化创意与丝绸、茶叶、陶瓷、造纸等行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实施“手工技艺再造工程”,充分发挥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和文化名人的作用,擦亮一批“老字号”金字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感的良品美器。进一步创新理念,办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民间艺人节等品牌活动。抓好“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的落实,加强对工艺与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源,举办专业性国际论坛、峰会,促进国际城市间交流合作,把杭州打造成“创意城市网络”在亚太地区的关键节点城市。
(七)实施杭州戏曲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打造南戏传承基地。用足用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政策,抢救濒危剧种,扶持重点院团,打造戏剧传承基地,推出一批优秀剧目,培养一批戏曲名家,开展一批重大活动,形成一批戏剧品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开展杭州传统戏曲濒危剧种守护行动,传承和发展曲艺、杂技事业。推动戏曲院团发展,加大对传统戏曲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扶持力度,逐步实现市级文化院团“一团一策”的目标。继续抓好杭州戏曲影像工程,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加大优秀戏曲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戏曲表演人才、创作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推介机制,造就一批新一代戏曲名家。推进面向民营剧团采购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戏曲演出市场培育力度,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供需对接的传统戏曲演出交易平台,办好“新剧(节)目汇演”“杭州国际戏剧节”等品牌活动。加强传统戏曲教育,开展大中小学传统戏曲教育普及活动,推进戏曲进校园。
(八)实施杭州美术书法摄影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美术书法摄影重镇。整合创作资源,搭建创作平台,围绕重大主题,大力推进重点美术书法摄影主题创作项目,创作更多承载中国梦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继续办好“西湖六月中?最美是杭州”系列艺术展演、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春秋雅集等品牌活动。继续推进美术书法摄影进校园工作。做好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收藏工作。
(九)实施杭州音乐舞蹈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提升杭州音乐舞蹈影响力。拓展创作路径,挖掘杭州人文底蕴,围绕重大主题,制定音乐舞蹈重大题材创作计划,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杭州特色的优秀音乐舞蹈作品。推动杭州爱乐乐团建设,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交响乐团。继续办好西湖合唱节、西湖之春艺术节、新年音乐会等品牌活动。推动杭州与国内重大音乐舞蹈品牌活动的对接与交流,提升杭州音乐舞蹈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十)实施杭州网络文艺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打造中国网络文艺之都。充分发挥杭州网络写手集聚、网络文艺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制定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传播计划,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戏剧、网络演出、网络影视剧、网络动漫、微电影等新兴文艺类型有序发展,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中国网络文艺之都”。与中国作协、浙江省作协紧密合作,积极争取成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带动其他新兴网络文艺类型繁荣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鼓励作家和各类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加强杭州重点文艺网站和文化传播网站建设,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型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加强内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传播秩序,促进网络文艺绿色健康,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
(十一)实施杭州文艺评论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打响中国气派、杭州特色“当代杭学”品牌。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正确把握文艺评论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坚持与时代、与实际相融合,不断增强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创新创造,大力推进评论载体、传播方式、评论内容形式的创新。建立和完善文艺评论工作机制,认真组织重点评论项目,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办好文艺评论期刊和报纸、电视台、专业网站等评论栏目,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基地作用。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青年评论人才。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分尊重文艺规律、尊重评论家的创造性劳动,营造有利于文艺评论繁荣活跃、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十二)实施杭州基层文艺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打造一流文化成果共享平台。坚持文化惠民,促进文化共享,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作用。建好文化礼堂,培育礼堂文化,发挥文化礼堂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主阵地作用。建好文化公园、文化家园和文化校园等基层文化阵地。组织实施送文化系列活动,打造文化惠民品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人民中去”“新春欢乐颂”“高雅艺术进校园(社区)”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书法之村”“摄影之乡”“剪纸基地”等特色乡村建设,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深化“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到基层教、学、帮、带。加强基层文艺内容建设,创作生产一批适合基层生活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公共文化作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壮大社会文化志愿者队伍,增强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十三)实施杭州文艺人才走在前列行动计划,打造德艺双馨“文艺杭军”。结合我省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制定杭州文艺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系列规划,健全完善文艺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激励机制。制定实施文艺名家“高峰”创作计划,加大杭州文艺名家宣传推介力度,继续编纂出版《杭州文化名人》系列丛书,激励和鼓励杭州文艺名家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继续实施“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充实市级及区、县(市)两级文艺人才库,打造一支“高端引领、布局合理,队伍稳定、梯次发展,成果丰硕、国内一流”的杭州青年文艺家军团。制定实施杭州少儿文艺新苗培育计划,在少年儿童中大力发现和培育一批文艺爱好者。加强高校文艺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在杭各级各类院校的作用,从源头上抓好文艺人才培养。做好新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工作,延伸联系手臂,加强管理服务。关心基层演职人员生活,制定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蹲点采风活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长效保障制度。完善文艺创作激励机制,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规定,大力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艺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艺人才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十四)加强对文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从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时代风气、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履行好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主体责任,加强宏观指导,把好文艺方向。各级政府要把文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落实中央和我省支持文艺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本地支持文艺发展具体措施。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文广新闻出版部门、教育部门、文联、文广集团等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加强对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提高文艺创作的组织化水平。选优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熟悉文艺工作规律、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建立健全注重文艺作品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把政治导向、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群众口碑等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
(十五)加大对文艺创作的投入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轮驱动,整合完善各项文艺扶持政策,创新财政扶持方式,积极发展文化金融,探索建立杭州市艺术发展基金,搭建公平开放、富有活力的艺术创作生产扶持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生产和公益性文化活动,逐步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资助体系。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扶持政策,加大对公益性文化活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和文艺人才的扶持力度。
(十六)加大对文联组织的支持保障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期听取文联工作汇报,有针对性解决文艺发展和文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根据文联组织履行新职能的要求,指导推动文联组织深化改革,发展事业,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县(市)文联组织,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和行业、企业建立文联组织,着力发挥基层文联组织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支持文联组织按照法律和章程,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在行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文联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推进改革创新,改进工作作风,真正成为覆盖面大、凝聚力强、温馨和谐的文艺工作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