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大中心”建设为主抓手
大力实施“一号工程”
本刊编辑部
自2014年7月15日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作出发展信息经济的重大决策部署后,市委、市政府已先后四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当前“一号工程”正在全面加快实施: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对发展信息经济信心更足、干劲更大;发展势头越来越快,市直相关部门在最短时间里出台了“六大中心”和智慧应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各区、县(市)积极引进了一批信息经济龙头企业、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成效越来越好,信息经济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六大中心”建设亮点纷呈。
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形势,当前全国各省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区域和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与其他城市相比,杭州在发展信息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放眼全国、拉高标杆,重点瞄准深圳等先进城市比学赶超,既要让优势产业更优,也要加快补长短板,进一步增强杭州信息经济综合竞争力,把信息经济加快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为全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要更加突出平台载体打造。以争创“两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信息经济发展布局,确保“六大中心”建设落地。要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和省级产业集聚区作用,进一步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功能。要进一步加强谋划包装,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等新载体,争取有更多特色小镇列入全省名单。还要举办更多全国性、世界性的展会、论坛、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快引进各类高端要素和资源。
二、要更加突出重点项目建设。要抓重点,充分发挥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作用,对已明确实施的36个信息经济重大项目,要切实加大推进力度。要抓招引,认真梳理国际国内信息经济领域有关龙头企业和重点研发机构,加快建立数据库,开展有针对性招商。要紧密衔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重点引进央企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发挥好各类高新区和开发区招引主力军作用。要抓落地,进一步完善信息经济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分层逐级解决项目建设难题,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三、要更加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我们既需要“顶天立地”的旗舰式企业,也需要“星罗棋布”的成长型企业。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更多本地的信息经济龙头大企业大集团。另一方面要更多关注成长型企业,支持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争上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强做大。还要积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企业之间组建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达到抱团出击、合作共赢效果,加快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四、要更加突出抓好关键环节。要注重信息基础建设,实施提升“三网融合”工程,推进宽带无线网络深度全覆盖,加快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中心节能改造等。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战略协作,并把商业模式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注重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支持知识市场、网上技术市场发展,发挥创投服务中心作用,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紧密对接;抓住“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等机遇,鼓励企业建设“机联网”、“厂联网”、“物联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国字号”、“老字号”企业。要注重智慧应用,学习借鉴香港电子政务做法,努力打破“信息孤岛”,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养老等项目建设。
五、要更加突出生态系统营造。为加快信息经济发展、推进“六大中心”落地,还要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政务、产业、创业和社会生态系统。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和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招投标制度。要进一步加大对产业资本支持,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设立20亿元规模的信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进入。要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落实好人才新政,从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进一步优化配套环境,结合贯彻落实“杭法十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信用杭州”体系建设。要进一步落实责任主体,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完成“六大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