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助推林业产业倍增
该市大力开展林业科技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集中攻克一批制约林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建立以公益性林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新型林技推广体系,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全市林业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均达到60%以上。一是加强产研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广泛同浙江农林大学、亚林所、省林科院开展科技合作,建立山核桃、竹产业等省级科创中心2个,企业研发中心7家。先后完成雷笋早出覆盖技术研究、山核桃丰产稳产技术等科研项目25项,获部、省级奖10项。二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建立以首席专家、技术带头人和农民科技骨干为基础的林业科技推广网,大力推广运用山核桃生态化经营、雷竹覆盖和测土配方施肥等经营技术。目前已建成市级以上各类特色经济林示范点61个、示范镇街7个、示范户1000余户,示范点面积达8万余亩;每年举办各类经济林技术培训班110期以上,受训农民10000人次以上。仅雷笋早出覆盖技术推广一项,就使竹笋经济效益提高近10倍,为林农增收8亿元以上。三是加快标准建设。主持或参与修订各级林业地方标准规范达19个,累计认证绿色食品基地、森林食品基地、无公害基地50万亩以上,有25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无公害产品认证,通过认证的林产品数量和基地面积均居浙江省首位。
江干区着力增强商品交易市场引领经济发展功能
该区围绕省、市关于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辖区实际,强势推动专业市场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区92家市场总成交额达529.9亿元,全面展现经济引领作用。一是工贸联动的火车头。依托商品市场和制造产业的有机结合,打造“全能市场”,建立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集研发、制造、商贸、仓储、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市场综合服务体。二是产业拓展的辐射源。通过开设市场省外实体店、借助网上推介平台、整体打包输出创办省外市场等途径,以市场辐射支撑浙江制造,实现浙商产业在省外强势拓展。三是网络经济的输血泵。鼓励实体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交易,推行为电商供货、市场商户自主开设网店、建设网络交易平台、举办网上交易市场等4种涉网模式,推动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对接。四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引导市场商户组织形式转型升级,孵化重点商户,促成商户做大做强、提升市场整体实力,发挥转型升级中主力军作用。2013年,该区专业市场内共完成“个转企”1082家。五是知识产权的孵化器。开展品牌培育,提升产品品质和知识产权的含金量。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内13家专业市场拥有注册商标1600余件,正在申请注册商标500余件。六是非公党建的新航站。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市场协会对5家省级重点市场进行标准化建设。目前该区92家商品交易市场20300户经营户中,已建立党委2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33个,其中,市场法定代表人党员22人、市场管理人员党员340人、市场内经营户党员258人。
余杭区加大力度推进旧住宅区改造完成面积列全市第一
今年以来,该区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以完善功能和整治环境为重点的旧住宅区改造,加强对接,协调推进全区旧住宅区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完成旧住宅区改造79.76万平方米,完成面积列全市第一。一是认真调查分析,提速旧改工作。该区旧住宅区改造按照“应统尽统”原则,通过规范统计口径、盘点“家底”、深挖“潜力”、增量提速等措施,大力推进改造进度,力争到8月月底基本完成本年旧住宅区改造计划目标。深挖潜力,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并明确统计台账要求,确保数据有据可查、改造成效记录在案。二是加强协调,助推项目加快建设。围绕既定目标,认真执行周例会工作制度,明确各镇街年度“旧改”工作计划和时间节点,及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各镇街项目按时推进。积极会同发改、财政等职能部门,优化审批流程,确保年度旧改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三是加强督查,确保计划任务落实。跟踪项目进度,查找问题明确整改要求,协调和督促项目推进,确保计划任务落实。通过执行每周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总结旧改工作中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旧改工作亮点和成果,为旧改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桐庐县创新“四举措”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今年以来,该县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为突破口,深化“清洁乡村”和美丽庭院工作,创新工作思路,以点带面,先行先试,倾力打造社会生态自主治理的新模式。一是创新分类方式,解决如何分类。根据农村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分类工作,把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类,等农户养成自觉分类习惯后再进行细分;把垃圾仅分成“会烂”和“不会烂”两种通俗易懂的种类,每户门前设置一黄一蓝两只桶并详细罗列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种类。二是创新资源化模式,解决如何变废为宝。在实施差异化有机垃圾资源化模式,在交通便利、人口较多的村采用微生物快速发酵设备处置模式,该模式为桐庐本土与中科院联合研发,出肥效果好,出肥速度快;在交通不便山区农村采用工艺简单,运行费用低但出肥速度较慢的太阳能普通堆肥模式。有机垃圾制成有机肥料直接用到农田,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三是创新激励机制,解决如何坚持长效。定期组织村民参观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分层次举办培训班开展针对性培训;将垃圾分类行为与分享成果结合起来,提高百姓积极性,阳山畈村和双溪村垃圾分类积分换日用品和有机肥的举措、环溪村有机肥垃圾分类与“最清洁户”评比、庭院整治红黑榜等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的形成。四是创新管理模式,解决如何生态变实效。目前,该县183个行政村中已有77个村全面开展此项工作,剩余行政村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工程建设也已完成约90%,到今年年底将实现全覆盖目标。按照全县农村居民约11万户共32.3万人测算,年产生生活垃圾量约48000吨垃圾,实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50%的减量,年减少农村生活垃圾达24000吨,其中有机垃圾可制成有机肥约7200吨,不仅大大减少垃圾运送费用,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上城区打造“四条通道”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去年以来,该区进一步梳理政策,优化岗位配置,创新服务方法,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打造为民为企服务“四大通道”,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一是打造“绿色通道”。针对辖区大量民营企业提供全程服务,重点推出预约服务、点名服务、优先服务、试行代理服务、跟踪回访服务、双向联络服务、送照上门服务等多项服务举措,方便企业办事。今年以来,已累计为850余家企业提供延时服务,对拟注册登记的企业实行提前介入、行政指导、专人办理服务,为企业提供注册登记法律法规、注册登记办理程序等咨询和指导达5000余次,组织区政府重大项目联席审批19次,帮助76家企业与相关审批部门协调,提高企业办事效率。二是打造“便捷通道”。针对招商引资项目,开展护航式服务。实行代办员制度,靠前服务,主动问需求、解难题、促协调。成立区重点建设项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推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预备登记制”,积极对接重点投资项目,帮助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搞好名称审批,及时快速办理重点企业的营业执照,促进大项目、大投资、大企业及时落地,开工见效。 截至目前,该区已有3个重大项目启动预备登记制,助推政府引进浙商回归项目22个,涉及项目资金18亿元。三是打造“活力通道”。针对“个转企”、企业转型等问题,实施一对一服务,确保及时消化“个转企”吞入量,力促“个转企”工作提速增效。充分发挥股权出质登记、减免企业注册登记费用等政策,助企融资,减轻小微企业经营压力,着力推进个体业主和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截至目前,该区共实现“个转企”641户,注册资本总额10165万元,累计为11485家市场主体减免注册登记费用226.68万元,助企融资总额3.53亿元。四是打造“民生通道”。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帮扶服务,认真梳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学生创业等各项优惠政策,优化证明、审批程序,缩短办理时限,特别针对青蓝企业、大学生创业设立专窗,着力提供便民服务,保障民生。截至目前,该区已办理大创企业270户,注册资本9791万元;同时,减少企业审批事项1120余次,并积极落实放宽经营范围、经营场地等措施,为企业提供诸多便利。
高新区(滨江)超10亿软件产品退税助推网络信息技术企业发展
该区发挥税收职能积极培育网络信息技术企业,加快退税审批、备案进度,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支持企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共计办理软件产品超税负退税10.58亿元,同比增长34.09%。一是推进“针对性”服务。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契机,深入天堂软件园等软件企业集聚地,实地了解软件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和涉税需求,及时帮助解决涉税困难;国税、科技、地税等多部门联动,会同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分析,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帮扶引导区内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推进“平台式”服务。梳理软件产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运用门户网站、税企邮箱、政企直通车等宣传平台,及时发布软件退税最新政策,帮助纳税人准确把握税收动态,并积极做好“两免三减半”、研发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备案工作,确保企业应享尽享。三是推行“一窗式”服务。设立软件退税“绿色通道”,创新推出软件产品退税电子化审核系统,精简退税审批申请资料,办理所需资料由原来的7项精简为1项,审批提速超过75%,极大地缓解了软件企业资金压力。
淳安县加快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该县围绕宜居城市和江南山水名城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拉开城市框架,丰富城市内涵,优化城市功能,展现城市新形象。一是拓展城市空间。按照“东集、南展、西跃、北拓、中优”的布局,向东加快建设青溪新城,力争提前“再造一个千岛湖镇”;向南跨上江埠大桥发展,延伸城市基础设施,打造城市新经济区;向北开发文昌区块,拉开“两纵两横”区域框架,打造城市配套经济区。二是推进老城更新。启动以城区沿湖景观飘带、原生态的山体公园游步道、环千岛湖慢行系统等为重点的绿道系统建设,构建纵横交织、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丰富、具有浓厚千岛湖特色的纯生态绿道网系统。目前,千岛湖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滨湖绿道有40公里。加快城市功能有机更新,先后实施城区上改下、道路改造、老旧小区物业改善等工程,全面启动沿街立面整治、业态改造等为重点的街景改造工作,策划推出高端影院、文化演出等城市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风情旅游城市。三是加快新城开发。实施青溪新城征迁安置、环境提升等六大工程,完成新城控制性向西规划修编,加快实施中心湖区景观飘带、污水处理提标改造与中水回用工程、龙门隧道复线、中心湖区及周边岛屿景观照明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绿城代建占地面积22.6万平方米、总投资2.4亿元被誉为千岛湖最富诗意的城市客厅、最具特色的城市新地标的千岛湖珍珠广场,正式建成并对市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