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科技服务促创新、西湖区创新实施“家院互融”养老模式显成效等6则
时间: 2014- 12- 30 03: 15 来源: 浏览次数:

下城区科技服务促创新

  今年以来,该区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共实施科研计划项目近200项,获得国家、省市项目资助近3000万元,新增国家、市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0余家,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2项。一是增强政策宣传引导力度。以“对接、了解、促进”为载体,组织人员到街道、园区、楼宇企业举办国家、省、市科技政策辅导培训会,组织召开杭州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融资信贷产品对接会,培训企业科技人员200余人次。开通“下城科技”、“下城科普”公共微信号,扩大科技政策影响力和覆盖面,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二是加大支撑创新力度。下达区科研及新产品计划项目91项,资助区级科技计划项目43项,8家企业获得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重大项目获得新突破,列入市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资助3项,组织申报市级科技计划70余项。截至目前,科技信贷风险池累计为企业融资7080万元。三是提升科技服务力度。帮助落实70余家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7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1.38亿元。完成15家省级到期高新技术企业重新申报认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重新复审,新组织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市级17家,新组织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0余家。

西湖区创新实施“家院互融”养老模式显成效

  近年来,该区积极推进“家院互融”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努力实现养老机构优势资源分配效益最大化。一是政策创新,打破机构与居家界限。以该区文新、留下、双浦、北山、翠苑等镇街为试点,探索居家和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补贴打通机制,通过召开镇街意见征求会,征询专家、老年人代表等意见建议,出台服务补贴在居家和机构之间转换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评估、结算具体流程和工作要求,初步实现“补贴跟人走”。二是加强引导,推进养老机构“开门办院”。加强养老机构建设运营分类指导工作,鼓励机构兼具居家服务功能,服务资源覆盖周边社区居家老年人。扶持机构内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食堂、健身房、阅览室、活动室等功能区块对外开放,设置休息位和日托护理床位。目前该区8个公办机构中,有6个基本形成机构与居家共同体,金秋钱塘老年公寓专门开辟公共服务空间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杭州橡树养老院打造医养融合体,为蒋村地区老年人提供医养护一体服务。三是科学管理,强化机构设施运营。该区照料中心运营基本形成社区自主管理、老年协会管理和社会化托管3种模式。社区自主管理的照料中心配备专职公益性岗位助老员,兼具组织管理功能;老年协会管理的照料中心充分发挥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作用,形成银龄互助活动氛围;委托社会化管理的照料中心由专业社会组织机构入驻,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目前该区已有4家民营、2家公办养老机构实现社会化托管。

淳安县强化农业主体培育建设产业富民新农村

  近年来,该县牢牢把握“富民增收”主线,把农业主体培育作为带动产业富民的重要抓手,农业产业发展再出新成效。一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今年新培育市级农业企业2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4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4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86家。已形成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连接机制。二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以“管理民主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为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今年新评定星级合作社21家,其中一星11家、二星5家、三星5家,培育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带动辐射非社员农户7.6万余户,大幅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备案机制建设,今年工商备案合作社242家,其中综合信息备案110家。目前,该县工商登记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32家,成员15981人,其中农民成员14414人,注册资金21201万元,带动辐射非社员农户75097户。三是发展家庭农场。出台《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及《淳安县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积极引导有稳定生产规模且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登记注册家庭农场。截至目前,全县工商注册家庭农场123家,其中今年新增103家,培育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6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

江干区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成效明显

  近年来,该区创新工作思路,实施精准普法教育,化解涉教矛盾,强化校园安保,稳步推进全区中小学依法治校工作。一是在全国首创“校园法治晨会”。结合普法工作重点和青少年特点,设计自救自护、防毒禁毒等20余个定向主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学校提供全免费、高精准的专业普法服务。组建由20名热心公益、素质优良的律师组成巡回讲师团,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时间,以生活中、校园内、身边事为切入点,巧用讲故事、说案例等形式,向学生宣讲“生活中的法律”。全年受益学生达9.36万人次。二是在全国率先建立校园人民调解委员会。建成校级调解室44个,聘请专兼职调解员279名,在全区18所中学建立班级调解咨询小组220余支,对教育系统初发纠纷实施“微调解”。在招生、招聘等重要时间节点,校方主动对接信访、公安、司法等部门,将涉教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2014年,该区涉教诉讼实现零增长。三是在全省首推中小学校园警务室。将学校原有的门卫室、传达室等醒目位置改建为警务室,做到场所设置、装备配置、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四统一”,整合民警、学校保卫干部、专职保安、家长等多方力量,开展涉校综合整治、巡逻管控、秩序维护、志愿者“护学岗”和安防宣传等工作。目前,该区共建成校园警务室(岗、点)50个,覆盖区教育局直属中小学、幼儿园数量的55%,实现涉校刑事、治安案件“零发案”。

拱墅区稳步推进社会救助工作

  截至目前,该区共有各类困难家庭2252户3261人,该区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原则,坚持政府和社会共同实施社会救助的格局,进一步完善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是建成启用全区困难救助信息共享平台。坚持全覆盖救助、规范救助、绩效救助和统筹救助,切实把推进“助贫扶困暖心工程”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民政、工会、残联、人社、教育等7个部门将各自救助信息纳入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统筹掌握救助对象的情况,减少多头救助、重复救助,确保救助资金有效使用。二是加大对重点人群的救助力度。出台《区级困难家庭医保补贴救助暂行办法》、《因病致贫家庭生活补贴暂行办法》,正在研究制定《困难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补贴办法》。继续全面推进困难家庭“助医绿色通道”,今年2月,“助医绿色通道”救助项目被省政府授予第四届“浙江慈善奖”项目奖。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救助,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2895.33万元,受益困难群众6.08万人次。三是加强慈善资金的募集、管理和使用。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救助,大力宣传和引导辖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进一步规范慈善总会资金使用,提高使用绩效。

桐庐县全面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该县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实,2008年成为“国家数字卫生”示范区,2009年成为“卫生部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县”。自2012年以来,该县进一步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节奏,数字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一是搭建信息化建设平台。2012年以来,已搭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建立具有互联互通功能的卫生信息VPN专网,集中部署HIS等基层两级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为每家乡镇卫生院配备一台先进的数字化摄影设备DR,安装区域影像数据互联互用的区域PACS系统。依托“上海瑞金——桐庐医疗联合体”建设,打造瑞金——桐庐信息化平台。二是推进创新项目建设。创新开展无线网络生理参数惠民监测项目,通过“无线网络生理参数监测仪”,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人的心电、血压等主要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慢性病人的动态健康管理。共投入2800余万元,建立了由4家县级医院、13家乡镇卫生院、110个村卫生室组成的实时动态、远程监控的生理参数远程监测系统以及与北京301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杭州市心电中心等对接的省、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心电会诊系统,实现“远程智慧医疗”与“代办服务”。项目实施以来累计监测、上传各项生理参数监测数据15.13万条,开展远程心电会诊318人次。项目实施有效推动了农村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今年双向转诊病人385例,104例病人下转居家治疗。三是推行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建立了动态、共享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全县家庭电子健康档案数量从2008年的90097份增加到目前的147975份,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总数达387064份。家庭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均达90%以上。同时,逐步建立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专项档案,其中高血压管理专项档案32537份,糖尿病管理专项档案6320份。四是提升信息化服务内涵。与上海微软合作开展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实现市民卡一卡通。在县一院、县中医院试水市民卡“智慧结算”,目前县一院、县中医院诊间结算率已提高20%以上。通过“健康服务短信互动平台”,以发送手机短信、编辑电子健康报等形式定期向10万余人次的城乡居民发送健康知识。开展网络、全预约分时段诊疗服务,目前该县医疗机构共有22个专科70名专家能进行网上预约,预约成功105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