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区“精准招商”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实效、萧山区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6则
时间: 2014- 12- 02 10: 25 来源: 浏览次数:

拱墅区“精准招商”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该区提出“精准招商”理念,把招商对象从“面”定位到“点”,从地毯式服务提升到个性化“VIP”服务,使招进的“商”更符合区域发展需要。今年以来,该区通过精准招商,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市外到位资金115.24亿元,而且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信息科技始终占据实际到位资金的前三位。一是提供个性化“VIP”精准服务。建立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制,明确项目落实的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完成期限和责任人,对重点、重大招商项目和在谈落户项目,实行“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由区领导任组长,区属有关部门和落地单位(街道)领导为组员,加快项目跟踪联系和项目建设期的服务,切实解决外来投资者在项目落户、建设和经营中的问题,加快推进招商项目落地投产。二是绘制“招商地图”精确锁定目标企业。围绕“6+2”产业,以地图形式描绘出本地各个街道、园区产业基础、土地空间、规划方向等,在此基础上搜索招商意向产业在全球、全国的分布情况,梳理出该产业的知名企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编制“一核四区五园”招商地图和《知名企业名录》,锁定招商对象。三是提升招商的精度和准度。将印制的《2014运河商圈系列招商项目册》寄往各企业,以便企业了解相关项目信息,实现招商与投资的初步对接。在将10个街道和相关部门分成4个考核组的基础上,新增9个产业职能部门组成的产业考核组和由城中村指挥部等4个单位组成的地块专业考核组,深入重点区域和重点意向企业,进行推介、洽谈、对接、服务。同时推动招商引资数据库建设,建立完善了该区开放型经济信息网,广泛收集目标企业信息,分析投资意向,提高招商效率和服务质量。

萧山区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今年以来,该区选取44个不同类型村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亮点村率先开工,形成一套“以质量促进度,以进度保质量”的“十个一”工作法,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今年省、市下达的17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截至目前,139个村已全面开工,受益农户数已达2.82万户。一是一户一书一方案。设计初期,由治理村所在镇街组织村和设计单位形成工作组,进村入户,以户为单位商定污水接户具体方案,并明确在户主、镇、村、设计单位四方联合签字确认单户设计方案后,整村设计方案方可提交区级审查,目前已填写农户确认书5万多份。二是一村一规一评审。出台《萧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设计补充指南》,编印《设计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对设计方案进行“一村一审”,目前178个村的设计方案已全部通过审查。三是一村一招一开工。为加快治污工作的进度,该区下放权限,由镇街按照招投标相关规定程序,自行组织施工和监理单位招投标工作,目前有萧山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实力强的施工单位中标。四是一材一招一使用。对大众管材、塑料检查井、玻璃钢化粪池、一体化终端处理设备和承重井盖等直接关系工程质量的主材,通过区招投标管理中心进行统一招标,共有中财、伟星等9家优质企业入围采购名单。五是一村一员一指导。该区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抽调6名骨干,组成2组技术指导检查组,每天下村检查指导,确保工程施工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力量。六是一户一审一通过。为全面掌控全区各村和每户农户治理成效,该区专门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控制平台,实时上传入户接管、关键节点、隐蔽工程等图文资料,并通过网络对每户农户施工前、中、后照片进行查看审核,对不符合标准的不予通过。七是一队一查一排名。对参与各村治理工程的施工队伍,由区、镇街、村、监理4家按照2:3:3:2比例进行百分制考核,倒逼施工单位提高责任意识,保证施工质量。八是一监一核一评比。为保证监理单位尽职尽责,该区不定期现场查看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施工图工艺流程和具体规定标准施工,并按照区、镇、村三级3:4:3比例,对监理工作进行百分制考核。九是一镇一组一督查。该区成立14个督察组,对各镇街治理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全面督导,目前已开展各类督查115次,下发督查整改通知单9次。十是一镇一周一公示。对各镇街施工的管网敷设、农户接管、终端设施建设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每周在《萧山日报》上进行排名公示,8月份起,该区已连续公示12次。

余杭区提前完成对外投资全年任务

  今年以来,该区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境外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在企业申报项目中,首次出现地区性管理总部、资本运作总部项目。1-10月,该区共有26个境外投资申报事项,其中新批项目13个,变更项目10个,注销项目3个,共批准中方境外投资金额5898.5万美元,提前两个月完成市级5700万美元的全年目标任务。一是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级扶持资金。今年以来,该区商务部门共指导企业申报补助项目20余个,已获得中央及区级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针对今年省级“走出去”资金首次以因素法切块下达的情况,投入专门力量摸排企业2013年境外项目情况,商务、财政等部门加强沟通,统一制定并上报实施方案,争取用足省级650万元补助资金。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组织动员企业参加“浙江—澳门—葡语国家投资营商环境推介会”“美国投资说明活动”“走进德国暨投资北威州推介会”等活动;利用第十六届浙洽会,进一步扩大华立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影响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大汉金融等企业参与浙江民企“走出去”投资合作对接洽谈会和国际中介服务机构咨询会。同时,为企业提供法律知识讲解,帮助其解决在走出国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组织开展两期境外投资服务专题讲座,参与企业近60家,70人次。三是优化服务,提高外经项目审批效率。日常审批中做到项目当天答疑,一次性告知,缩短审批工作时限;针对已批项目及时完成情况调研、年报年检工作,扎实做好在报项目有效对接、实时反馈,未批项目服务提前、主动跟踪,更新完善项目数据库,主动调研重大项目准备进展情况,根据全区对外投资发展形势,适时分析全年任务完成进度及趋势。

下城区积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

  该区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帮扶大学生就业创业。一是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库。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专项调查活动,摸底调查该区近3年来全日制大学生就业状况,打造大学生就业信息库,信息库涵盖了大学生毕业院校、专业技能、就业单位、就业愿望等多方面信息。二是开通就业创业直通车。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今年以来共组织专场招聘会8场,提供岗位3270个,提供就业服务2000余人次;举办创业项目展示会,推出28个经过专家认证的创业项目,通过项目展示、专家指导、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器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有18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园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8万元。三是搭建个性化服务快车道。组织辖区内未就业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今年以来有113名大学生参加SYB创业培训;职业指导师为未就业大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服务,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前景,有的放矢求职,提高求职成功率;根据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专业特长推荐工作,截至目前,已帮扶27名大学生稳定就业。

江干区创新实施“养老服务大温暖计划”造福老年人

  近年来,该区实施“养老服务大温暖计划”,覆盖养老服务三大领域45个重点项目,构建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元养老服务体系。该区先后获得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区等荣誉。一是以一流设施夯实养老工作基础。该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质量建设,建成基层老年学校、老年电大教学点131家;建成社区老年食堂41家,每年惠及老年人近25万人次;建有养老机构14家,总床位数3778张,每百位老年人床位数达4.9张,居全省领先水平。二是以“智慧社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社区“智慧养老”工程,不断提升基层居家养老服务品质。今年年初,在我市率先完成首批“智慧养老”服务终端建设,为全区2万名老人提供免费通话、生活照料、紧急呼叫、实时定位等多种服务。三是以“文化养老”丰富为老服务内涵。作为全省首家拥有场地设施、专职工作人员、专项办学经费的实体化区级老年大学办学基地,目前开设21个专业32门课程,报名注册学员达1430人。同时,培育“小白菜民乐队”等老年文艺团队400余支,2万余名老年人常年参加活动,每年举办各类特色文体活动,辖区老人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四是以志愿服务形成邻里互助风尚。共有老年志愿服务小分队和服务小组300余支,注册志愿者达2.6万余名,形成以楼道居民骨干为主体的“邻里互助型”养老服务新机制。自2011年以来,共开展“门铃结对”“黄丝带服务”“志愿银行”等系列活动2300余次、惠及老人3万余人次。

建德市获2014年度中国茶叶行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为我省唯一

  日前,第十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在广西举行。该市由于年度茶业转型升级工作中示范引领作用和业绩突出,得到省茶叶产业协会推荐,最终荣获浙江省唯一一个“中国茶叶行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称号。一是企业实现规模化,支撑茶业工业化转型。该市现有规模性茶叶企业的加工产值占全市茶业总产值的75%以上,有效提升该市茶产业集中度。二是茶园生产实现机械化,降低茶叶生产成本。自20世纪90年代推行全程机制以来,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械应用向茶树修剪、采摘、病虫害防治以及茶园除草等栽培管理延伸,向引进茶叶精、深加工机械发展,向与贮藏、包装机械应用并举拓展。目前,全市有修剪机890台、采茶机780台、茶园施药机械230多台、挖掘式(4匹马力)茶园中耕作业机10余台。三是茶叶加工机械化向连续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强势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该市名茶机制率达到100%,规模性茶叶企业实行连续化加工,大型茶叶企业正在推行智能化加工流水线。目前,全市有茶叶加工流水线18条,其中智能化流水线3条。有2家茶厂被浙江省农业厅认定为省级标准化茶叶加工厂;精制加工厂5家,精制加工能力达4000吨,大型茶叶仓储能力5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