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杭政办函〔2013〕151号)
时间: 2013- 09- 29 02: 43 来源: 浏览次数: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

杭政办函〔2013〕151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切实提高全市防灾减灾、趋利避害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163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全市高温、干旱、强对流等气象灾害频发,水资源季节性短缺,对全市工农业生产、电力供应、森林防(灭)火、生态环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作为防灾减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强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
  二、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杭州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关政策、规划和实施办法等,指导各区、县(市)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并负责组织实施;发改、财政、编制管理等部门要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建设项目实施、业务经费开支和机构队伍建设等的保障工作;林水、农业、环保等部门要及时提供灾情信息,提出需求方案;宣传、公安、科技、安全监管、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宣传、监管、协调和服务,形成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合力。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富阳市、临安市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市、县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制。
  三、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各地要统筹规划,围绕建成标准化、示范性作业炮点和建设安全、稳定作业队伍的要求,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建设性能优良的监测和作业设施,明确分期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提高全市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能力。
  (一)加强作业指挥系统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由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雷电定位监测和自动气象站构成的三维立体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监测网,提高动态监测能力。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综合技术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业务体系,完善信息网络、效果检验系统和作业空域申报、作业决策指挥流程,组织开展作业演练和业务培训,提升作业能力。
  (二)加快作业基地(点)建设。要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建设纳入当地“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增雨抗旱(防火)、流域增水与水库蓄水、生态改善等需要,各建1—2个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和若干个移动作业点;要强化余杭东苕溪、建德三江口流域气象预警中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功能,建成淳安西部、临安西部、富阳永安山、桐庐分水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
  (三)加强地面作业装备建设。要按照“基地+固定作业点+移动作业点”的布局,配备新型烟炉、固定火箭作业系统、车载火箭作业系统和相应的指挥、作业车辆。要加强对现有高射炮、火箭发射装置及有关车辆等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充分发挥现代化装备的作用。
  (四)加强队伍建设。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力量,做好本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技术开发和指挥工作。要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和培训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建设专职、兼职与聘用相结合,队伍规模、人员素质与当地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作业人员队伍。
  四、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效益
  各地各部门要以防灾减灾、空中云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目标,针对农业生产、库区蓄水、森林防火、森林灭火、抗旱降温、缓解污染等重点领域,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一)加强为农生产服务。加大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干鲜果品主产区的保护力度,加强动态监测,提高早期预警能力。要完善作业方案,制定重要农事季节、作物生长发育需水关键期作业计划,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促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减灾增产。
  (二)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对全市空中云水资源的监测评估,制定空中云水资源利用计划,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制定针对性强的人工增蓄水服务方案,在大型水库汇水区开展增蓄型人工增雨(雪)作业。根据全市生态建设和重要区域生态保护的需要,加强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增加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三)全力做好应急保障服务。加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作业服务。建立健全应对高森林火险、森林火灾、长时段高温、空气严重污染等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及时启动相应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展夏季城市增雨降温试验,探索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加强雾天预警,积极探索针对机场、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开展人工消雾作业的有效方法。加强技术储备和试验演练,适时开展局部地区人工消云减雨作业,保障重大活动顺利开展。
  五、进一步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保障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研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普宣传,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促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科研科普。要围绕改进作业手段、建设现代化作业指挥技术平台和开展作业效果科学评估等急需解决的突出技术问题,加强科研和技术开发,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技水平。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资源,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认识。
  (二)完善投入机制。要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项目。要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弹药、业务运行和必要的工作开支等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落实标准化炮点、作业指挥系统、等效雷达系统建设专项经费,以及炮弹购置和作业、日常养护等维持经费,保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健全规章制度。要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施办法,明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启动条件、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要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保障机制,制定作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开展作业条件、流程、地点和评估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规范作业行为;依法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执行作业公示、空域申请、现场警戒等操作程序;严格执行作业设备、弹药管理制度,加强作业设备、弹药的储存和管理。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