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区念好“稳准狠”三字诀全力服务经济发展
一是助推经济“稳”。创新开展“项目建设竞赛年”活动,安排100个区重点项目,其中23个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为历年之最。目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67亿元,同比增长37.5%,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2个百分点,居全市首位,实现项目投资稳步增长。二是分析研判“准”。加强经济监测分析,积极构建“6+2”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落地,切实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步伐。完善区企业服务平台,构建区重点工业、服务业企业监测系统,为该区重点产业发展和下阶段经济走向提供战略依据。三是抢抓机遇“狠”。抢抓科技工业功能区成功申报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和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有利机遇,深入研究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积极筛选符合要求的项目,认真做好申报工作,推动该区现代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西湖区加大投入做活美丽城区生态“水”文章
一是做活生态文章。今年继续投入4000万元对湿地周边河道进行提升整治,每年专项安排1000万元用于双浦地区实施生态水源地保护补偿政策。安排2000万元用于12项城乡河道清淤整治工程,提升水质软环境。二是做大项目文章。注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今年继续加大城西污水处理厂项目投入和之江地区“三江两岸”范围内整治力度,确保以项目带动区域内水环境进一步改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每个乡村配建农村小型污水生态处理设施。加大对城区内截污纳管项目投入,在去年实施35个项目基础上,今年继续新建10个截污纳管项目工程。三是做实资金文章。近3年累计投入涉水项目资金2.5亿元,其中今年将投入地方水利建设基金7252万元用于涉水项目建设,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萧山区积极助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目前,该区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655个,总量居杭州各县(市、区)首位。一是着手实施公益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明确在公益慈善、社会福利、民生保障领域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无需业务主管单位,可直接在民政部门登记,解决公益性社会组织“登记难”问题。二是有力规范社会组织年检和监管。注重加强社会组织的年检工作,上半年共年检600家,合格率97%。同时,组织民政、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对社会团体收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个别乱收费社会团体要求限期整改。三是积极开展社会组织诚信建设和评估工作。要求各社会组织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收费标准、收费项目、财务资金用度等上墙公开,确保社会组织的的行为更真实、公信力越强。为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积极开展评估工作,截至目前,该区社会组织中有5A级12家、4A级19家、3A级15家。
余杭区加强对网络经营性活动的监管
一是开展经营性网站备案工作。为解决网上经营者合法身份问题,该区工商部门对辖区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独立域名网站从事经营性活动的进行备案,备案成功后,统一挂上网络标识,便于消费者对经营性网站合法性的辨识。目前余杭工商分局已对余杭区境内的有一级域名的网站进行了备案。二是开展网上巡查,严厉查处网络违法行为。依托网络经济监管智能搜索分析平台建档搜索和相关搜索引擎开展网上巡查,采用关键字组合搜索,锁定违法行为。联合网站不定期开展打假专项行动,协助网站建立相应的商标侵权处理机制,强化网络购物纠纷首问责任制,加大对网上商标侵权、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消费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三是开展网络食品抽检。尝试开展网络食品专项抽检行动,根据网络食品经营跨地域特点、地域管辖规定和工商部门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通过调查摸底,掌握了辖区内在网络天猫商场内开展食品经营的涉网食品经营主体10家,2012年对辖区内涉网食品经营主体经营的食品进行专项抽检,共抽检了13个批次,抽检结果为全部合格。
建德市深化“四心”服务推进“个转企”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做到上下“一心”。成立“个转企”工作领导小组,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科室、分局共同参与的“个转企”推进工作格局;二是广泛开展调查,部门协力“同心”。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及时与国税、工商等部门交换“个转企”信息,并通过上门走访和实地调研,对辖区内个体工商户进行摸排,确定培育名单,增强“个转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强化宣传手段,引导帮扶“贴心”。梳理有关税费减免、社保扶持及企业会计核算等10项政策,通过编辑信息专刊、“纳税人学校”、送政策上门等形式,广泛宣传“个转企”税费优惠知识,倾听发展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落实优惠政策,高效服务“省心”。开通“个转企”办理绿色通道,为“个转企”办证企业实现即来即办。同时,推出“新办企业服务套餐”,成立专项服务小组,定人、定时、定项跟踪联系,帮助服务对象规范建账建制,以加强后续管理。目前,该市已办理“个转企”税务登记变更60户。
富阳市扎实推进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教育培训,着力构建分类培养有效格局。一是实行人才分类培训,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与浙江财经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培养协议,今年组织270余人次参加专业培训,同时对广大专技人员实行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保证培训教育落到实处。二是实行行业分类培训,既有公需科目继续教育,也有教育、卫生、农林水等行业部门组织的专业继续教育,形成“百花齐放”式的继续教育格局。三是实行形式分类培训,突破传统课堂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纵深发展,包括专家讲座、人才专项研讨班、行业协会沙龙、组团赴外考察、学习新干线网上自学和经费资助自主培养等等,大大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桐庐县力促电子商务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是强化前期调研,理清发展思路。在成立桐庐文具电子商务协会及杭州一马平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赴安徽宁国、遂昌、义乌、江苏南通、余杭等地考察,深入学习当地电子商务应用模式,进一步理清全县电子商务发展思路。二是强化统筹协调,增强推进合力。围绕“产业带”、“桐庐馆”建设,县府办、经信局、迎春商务区以及分水镇、横村镇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破解推进难点,并与一马平川、横春电商进行充分沟通,合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三是强化沟通合作,加快产业提升。就“一带一馆”建设与阿里巴巴公司开展沟通协商,并签订“阿里巴巴桐庐产业带”建设合作协议和“关于发展电子商务的全面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依托各自职能和技术优势,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实现双方合作共赢,有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步入以电子商务拓市场、促转型、强创新的发展“快车道”。
淳安县“筑巢引凤”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
一是创新办学机制。积极开放教育投资、生产、供给领域,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等多种方式办学,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二是健全扶持政策。实行税费优惠政策,民办学校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价,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享受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省以上财政补助政策。三是强化师资保障。实行教师人事代理制度,建立教师社会保障机制,参照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退休后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四是规范产权制度。建立民办学校退出机制,出资人可依法取得民办学校办学期间投资资产。
临安市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征集技术难题。围绕该市装备制造、电线电缆、电子信息、复合装饰材料、环保化工新材料、生物医疗、新能源、农业食品加工等大领域的80余家企业的170余项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发布。二是依托产学研工作站,开展产学研对接。依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上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上海电机学院4个产学研工作站,先后邀请浙江大学、中科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位高校专家、教授来该市开展产学研对接,与40余家企业进行技术难题交流。其中,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宏凯工程塑料就“PAL的3D打印材料开发”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金龙化工和浙江工业大学就“废液中钨的提取”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三是开展了“2013浙江临安——上海大学产学研合作交流会”现场对接活动。该市28家企业的近40位代表与上海大学的20多位专家、教授进行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