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滨江)成功创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该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培养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日前,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全国首批18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施最高给予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等优惠政策。建立了以创新人才为重要指标的“滨江创新指数”,并成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二是建设创新载体。建成13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省级试点单位、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课题)60项,申请专利30项。三是实施引才工程。实施海外引才“5050计划”,给予项目资助、房租补贴、人才住房、银行贷款等方面的重点资助,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比2005年增长68.7%,年均增长9.8%。四是培育本土人才。每年组织50名企业高管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与高校合作共建科技服务平台“人才实习培训中心”,为企业输送实用型专业人才。健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培训机制,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4000人。
西湖区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商标认定爆发性增长。致力于帮助企业树立创牌意识,加大知识产权创新战略的实施力度,不断完善商标创新建设体系。全区累计有效注册商标数量已增至20007件;行政认定驰名商标11件,名列杭州市各区县前茅,成功认定省著名商标24件、市著名商标23件。二是品牌发展显现国际化趋势。加大对全区外向型企业的商标国际注册宣传和指导力度,为企业自有品牌出口打下良好基础,现拥有国际注册商标250余件。三是原产地地理标识证明商标培育有突破。成功注册“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确立了“西湖龙井”品牌的专属性,对非西湖产区的假冒西湖龙井茶起到防范作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下城区“三管齐下”积极打造校园“阳光食堂”
一是着眼规范抓制度。明确校园自办食堂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学生膳费严格按教育局核定并经物价局备案的标准执行,严禁在食堂财务中列支校园教师的任何福利费用。二是重视质量抓采购。对大宗原材料实施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有资质的供应商配送;建立食品质量监控机制,不定期对采购食品质量和数量进行检查,对配送质量有问题或价格偏高的情况进行通报批评,通报结果纳入下一年度的招标打分,决定供应商是否有资格成为入围单位。三是促进公开抓监督。校园食堂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等组成的膳食监督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成联合监督机构,督促学校严格按照“阳光食堂”管理办法运作。目前,全区42所自办食堂的学校全部建立“阳光食堂”,惠及3万多名师生。
桐庐县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制定实施《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的若干意见》,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引导,进一步搭建电子商务发展平台。杭州一马平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股东从最初4家发展到现在的13家,参与企业近60家,目前日均出货达1500单,今年以来累计实现销售额300余万元。二是强化集聚发展。积极打造以汇丰大厦为中心的电子商务楼宇和园区建设,目前已集聚21家电子商务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其中汇丰大厦入驻11家,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浙江横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手续办理也即将完成。三是强化示范引领。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评选工作,每年评选工业企业5家、农业和服务业企业各1家,增强示范引领作用。除此之外,一批企业的电子商务取得很好发展。四是强化产业提升。积极推进阿里巴巴针织产业带、桐庐馆建设,增强电子商务对传统块状经济和桐庐特色产品的提升推广作用。
富阳市着力构建市镇村三级网络加强村务监管
一是有效落实监管部门制度和职责。建立由市纪委牵头,审计、财政等部门参与的大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村级资金、项目的监管。把非经营性开支超支率情况、组织运转经费节支率情况列入市委公开监督范围,每半年度排名一次并进行内部通报。对排名末10位的,进行专项检查;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检查考核结果与项目、资金安排挂钩,对执行力强、成效明显的行政村给予优先考虑。二是强化乡镇监管职责。明确由乡镇财政办负责加强对工程项目资金的管理,特别是把好票据审核关,对不写清具体项目名称补助款的收款收据不予付款,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乡镇会计代理服务中心按照有关要求分别设置会计科目,单独予以核算。乡镇纪委发挥监督职能,利用村级财务网络监管系统,加大对信息技术(电子监察)的监管力度,对村级财务核算情况实行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三是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管作用。制定出台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则,推行村级事务开放日活动,打造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平台,彻底改变以往村务监督委员会“看看帐、听听汇报、签签字”的简单监督状况,使村务监督委员会从被动监督转变为主动监督,从台下监督转变到台上监督,从“事后监督”转变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
临安市加强夏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夏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镇(街)、有关部门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原则,认真部署,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各项制度,切实抓好夏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二是切实解决夏季食品安全突出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浙江省实施
拱墅区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坚持居务公开,推行民意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监督执行和群众评议“五步法”民主决策机制,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涌现出蚕花园社区“左岸花园口水论坛”、勤丰社区居民“议事团”、李家桥社区外来人员“新家园”协会等一批基层自治典型亮点。二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引进三替等便民服务企业,建立27条社区便民服务特色街,推进96345电话网等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三是深化经合社“三资”监管。建成启用全区经合社“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推行会计委托代理制,保障集体资产安全运行。2012年全区40个经合社总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13%。
江干区积极实施卫生服务控费阳光化工程
一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优化“核定任务、全额拨款、总量控制、绩效激励”的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卫生经费的投入保障力度,努力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立性和公益性,有效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对基本药物的认可度;强化督查考核,提高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强化处方点评和抗生素管理,提高药物使用的规范性。三是深化“四定”控制法。继续扎实推进“阳光用药”工程,深化“定药品比例、定处方金额、定输液组数、定抗生素使用比例”的“四定”控制法,运用电子系统对医务人员“开方用药”动态监控,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真正减轻患者的负担,让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余杭区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明确该区近、远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落实各职能部门职责,积极参与周边地区乃至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二是逐步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推进“无燃煤区”建设,分批实施印染企业燃煤导热油锅炉“煤改气”,力争到2015年底前在临平城区范围内基本实现“无燃煤”。三是广受关注的温室甲鱼供热造成的大气污染有望在今年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余杭区甲鱼温室废气污染治理财政政策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到2014年底前将完成全区范围内甲鱼温室的供热方式改造,解决废气污染问题,其中南苑街道和临平、东湖街道2013年底前完成辖区内80%以上供热方式改造。四是加快推进5家热电企业的脱硝改造,改造完成后脱硝率可达到60%以上,将大大削减大气环境中氮氧化物的污染量。随着印染、化工这两大重污染行业整治工作的铺开,挥发性有机工艺废气等污染治理将取得明显的成效。五是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将严格执行机动车注册登记和转入排放标准等规定,继续鼓励和促进高污染车辆的淘汰,强化黄标车禁行执法,及时报废和注销应报废机动车。同时加快老旧公交车淘汰,加快电能、天然气能源充电站、加气站建设,鼓励推广新能源机动车,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六是严格环境准入,控制新增大气污染,根据产业导向政策和生态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要求,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确保居民住宅楼、未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楼以及与居住楼相邻的楼层不新设产生油烟污染的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