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516/2013-1675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3-06-27
发布单位: 市教育局 主题分类: 其他
杭州市中小学校基本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
时间:2013-06-27 17:40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一、前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任务。强国必先强教,学校基本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杭州市中小学校基本建设“十二五”规划,是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和完善教育基本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市、区政府对学校基本建设持续投入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设管理水平。

本规划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并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教发〔2010〕7号)、《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0-2015年)规划纲要》、《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杭州市高中学校布局规划修编(成果稿)》等文件和规划的要求编制。在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中小学校基本建设特点,并与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结构调整、城市化水平、人口增长与变动等要求相结合。

规划编制范围为杭州市市本级、各区、县(市)中小学新建学校、改扩建学校和校安工程中延续到“十二五”期间的项目。

规划编制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

本规划为未来五年我市中小学校基本建设依据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市中小学校基本建设起指导作用。

二、基本建设实施情况

至“十一五”末,我市在校小学生已达453897生,初中生已达236014生,普通高中生达116983生,职业高中生达70498生(不含中专、技校学生)。“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中小学校占地面积为422.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2.3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6.18亿元。我市中小学校基本建设适应了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师生安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投资建设力度显著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中小学校舍面积达242.3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6.18亿元。其中,2006-2008年完成投资29.03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13.52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13.63亿元,投资力度明显加大。高中教育资源逐步增加,对提高现代国民教育水平、适应公众的高中段教育需求、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创造素质教育环境意义重大。“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教育局加大对直属学校旧校舍改造和新校建设力度,杭州市聋人学校新校区、杭州第七中学转塘新校区、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丁桥新校区、杭州第二中学游泳馆及师生宿舍楼、杭州市工读学校体艺综合楼、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艺术楼食堂学生宿舍楼等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使直属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萧山区实施了区三中、九中迁建等项目,余杭区实施了余杭中学迁建等项目。

2、学校设施更加标准现代。“十一五”期间,高中阶段学校通过新(迁)建、改扩建达到了省级重点高中、示范高中建设标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通过新(迁)建、改扩建达到了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建设标准,满足了学校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学校建设规模化,新建或迁建学校班级规模均在24班以上。通过设计、招标、监理、施工等过程管理,确保了学校建设质量,提高了投资效益。通过实施校安工程,撤并、拆建和加固等手段,加快了破旧学校校舍改造的步伐,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合标准化校舍建设以及校安工程的实施,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新建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初级中学,一大批现代化、标准化的农村中小学校舍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学校建设档次上了一个台阶,极大地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3、学校布局日趋均衡合理。全面实施市区高中布局规划,完成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改扩建项目。围绕“增加高中教育容量,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协调普职高中比例,均衡教育资源空间分布,提高建设标准”的规划目标,调整学校建设布局,以建设新校区、推进名校集团化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改扩建老城区校园为补充,融合调整优化各城区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整、完善全市高中段学校布局规划,新建一批高中段学校,扩大高中段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积极适应杭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区县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均学生数、学校人口覆盖数大幅度提高,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撤并以及改建、迁建和新建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全面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基础教育场所“三同步”。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时,对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以满足小区居民和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的需求。

4、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根据省、市政府工作部署,自2009年开始,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项目整合、统筹安排”的原则,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提高了我市中小学校综合防灾能力,确保学校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2009-2010年,全市完成校舍安全加固、重建项目343个,建筑面积85.5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111个,建筑面积58.5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3.02亿元,其中,市本级完成项目21个,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在建项目13个,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79亿元。完成灾害治理类项目95项,消防和防雷安全隐患整改422项,为全面完成校安工程规划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杭州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时代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更高需求。“好上学”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各级各类教育的数量和规模问题初步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当前,杭州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即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公众的需求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旧突出;公共教育投入不足,资源总量性短缺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普通高中资源稳步增加,但尚有缺口,职业高中学校增长缓慢并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办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高中学校建设标准有待提高;义务教育还存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校舍建设改造的不同步,校舍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这些都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校基本建设新挑战、新课题。


三、发展背景与需求分析

(一)发展背景

1、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为目标,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优化学校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以县域为单位的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加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

杭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全力打造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围绕这一目标,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优质均衡的杭州特色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普及化,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适应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技能型实用人才。

2、城市国际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杭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以城市化推动国际化,以国际化提升城市化。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着力构建“一主三副六组团”和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推动杭州城区发展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进。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围绕这一目标,杭州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布局将更为合理,主城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副城和组团的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五县(市)和新农村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将不断扩大对教育的需求。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结构调整、人口变化更加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紧密衔接,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学校建设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使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大范围辐射,加强县(市)和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将成为“十二五”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杭州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后普及时代”,即全面提升教育品质,进一步凸显人本性、社会性、开放性的教育现代化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对优质、公平和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成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复合性发展目标日益成为主导,依靠内涵提高、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式日益成为主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角度评价教育竞争力、贡献力日益成为主导。按照“规划纲要”的目标,到2015年,义务教育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以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机渗透,全市优质高中段教育覆盖率达到85%。“规划纲要”中有关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是本次规划的基本依据,明确了中小学教育设施建设规划的目标和要求。

(二)需求分析

1、杭州市人口变动趋势

根据杭州市统计年鉴资料,杭州市1978年全市人口505.55万人,到2009年增长为683.38万人,全市人口净增长177.8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约5.74万人。市区人口1978年为104.53万人,到2009年增长为429.44人(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萧山和余杭2001年划入杭州市区)。杭州市区人口2009年为223.61万人(萧山区、余杭区205.83万人除外),比1978年增长119.0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约3.37万人。市区人口的增长率高于全市人口的增长率,城市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图3-1到图3-4分别是杭州市1978-2009年全市和市区人口增长曲线和人口增长率变化曲线。



2、人口增长预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市人口的增长相当部分来自外部人口的流动。根据杭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止[1],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零时)时的687.87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82.17万人,年均增长2.38%。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35.44万人,占27.06%。

根据杭州市人口自然增长和外来流入人口的增长情况,考虑到近十年是杭州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十二五”期间,杭州城市化步伐将渐趋稳定。因此我们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十年年均增长2.38%为上限,以2.38%的80%为下限,预测到2015年杭州市的常住人口上限为978.62万人,下限人口为956.08万人。上限和下限分别净增人口108.58万人和86.04万人。

3、新增中小学生源预测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根据居住区人口规模配置了相应的中小学等教育设施。因此,中小学新增生源将主要依据城市的人口规模测算。

根据杭州市的相关指标,杭州每百户人口中,小学生约22生/百户,初中生约11生/百户,户均按3人计算,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入学率均按照100%计算。到2015年,根据人口增长预测上限,杭州新增人口108.58万人,约新增生源159248人,其中,小学生生源79624人,初中生生源39812人,高中生生源39812人;按照人口增长预测下限,杭州新增人口86.04万人,约新增生源126192人,其中,小学生生源63096人,初中生生源31548人,高中生生源31548人。以此测算,杭州“十二五”期间约需新增小学为1802班-2275班(每班35人);初中789班-995班(每班40人);普高和职高701班-885班(每班45人)。[2]

四、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面向社会需求、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优化结构布局,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杭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杭州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建设原则

1、优先发展原则。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把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先方面,完善体制和机制,落实教育地位优先、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适度超前,满足“十二五”期间新增生源对教育设施的需求。

2、均衡发展原则。均衡发展,保障公平,是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通过推进名校集团化、城乡共同体等,促进教育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之间的均衡发展。加强杭州市中小学教育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均衡发展,在完善现有学校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努力扩大教育资源,解决“好上学”的问题,不断满足市民对中小学教育的需求,通过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进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质化、普及化和均衡化。

3、统筹发展原则。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考虑城镇化布局、产业发展及人口分布等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等上位规划有效衔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统筹发展。

4、实事求是原则。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在重点解决当前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的同时,解决好优质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问题,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优质资源的覆盖率。

(三)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中小学基本建设要围绕《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实现“到2015年,基本建成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框架,夯实人力资源强市基础”的目标服务。加快学校改造和建设,到2015年,全市完成新建高中段学校10所、初中40所,小学70所的目标任务。

五、主要建设任务与投资

到2015年,杭州市中小学基本建设任务目标为:

1、杭州全市新增普高和职高16所(含在建6所)、初中37所(含在建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含在建3所)、小学86所(含在建14所),其中杭州市市本级新增普高和职高7所,主城区(不包括萧山、余杭和五县(市))新增初中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46所;改扩建普高和职高25所、初中3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60所,其中杭州市市本级改扩建普高和职高7所,主城区(不包括萧山、余杭和五县(市))改扩建职高1所、初中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0所。

2、五年完成中小学基本建设投资(不含校安工程)133.37亿元,其中杭州市市本级及主城区(不包括萧山、余杭和五县(市))完成61.4亿元。

3、五年完成建筑面积(不含校安工程)384.3万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不含校安工程)90.4万平方米。其中,杭州市市本级及主城区(不包括萧山、余杭和五县(市))完成建筑面积154.7万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不包括萧山、余杭和五县(市))71.3万平方米。

4、在2009、2010年的基础上,到2012年全面完成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合计全市完成迁(扩)建、校舍加固改造项目共90个,总建筑面积31.69万平方米,总投资8.08亿元。其中杭州市市本级迁(扩)建、校舍加固改造项目共45个,总建筑面积13.53万平方米,总投资1.84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实施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及校安工程共计368项,全部总投资141.45亿元。其中:

(一)按项目性质分

——新建项目。全市中小学校规划新建项目148项,建筑面积374.79万平方米,投资108.27亿元,占规划全部总投资的76.54%。包括新建普高项目7项(杭十四中康桥新校区、杭高钱江新城校区、杭州市丁桥普通高级中学、杭州市蒋村普通高级中学、塘栖中学迁建、临安中学迁建和杭州天目外国语学校迁建),新建职高项目9项(市江滨职校迁建、笕桥职高、杭州市康桥职业高级中学、萧山区第五职高和第六职高、余杭区杭师大附属艺术中专、富阳职教中心、新安江职业学校、淳安县职业教育中心),新建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小学项目132项。

——改扩建项目。全市中小学校规划改扩建项目130项,建筑面积99.,投资25.10亿元,占规划全部总投资的17.74%。14所普高18个改扩建项目,建筑面积20.69万平方米,投资5.50亿元。其中,市本级4所普高4个改扩建项目,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投资1.34亿元;余杭区5所普高5个改扩建项目,建筑面积8.13万平方米,投资2.92亿元;五县(市)5所普高9个改扩建项目,建筑面积6.13万平方米,投资1.24亿元。11所职高12项改扩建项目,建筑面积17.82万平方米,投资4.3亿元。其中,市本级3项改扩建项目,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投资0.46亿元。92所初中、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100项改扩建项目。建筑面积,投资15.29亿元。其中,30所初中改扩建项目36项,建筑面积24.78万平方米,投资5.13亿元;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改扩建项目2项,建筑面积2.41万平方米,投资0.6亿元;60所小学改扩建项目62项,建筑面积34.,投资9.56亿元。

——校舍安全工程。继续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中加固和迁(扩)建项目90项,建筑面积31.69万平方米,投资8.08亿元,占规划全部总投资的5.71%,其中市本级项目45项,建筑面积,投资1.84亿元。规划迁(扩)建项目31项。建筑面积21.39万平方米,投资7.29亿元,其中市本级项目10项,建筑面积,投资1.37亿元。规划加固项目59项。建筑面积10.29万平方米,投资0.79亿元,其中市本级项目35项,建筑面积6.62万平方米,投资0.47亿元。

(二)按项目资金来源分

“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校规划新建和改扩建项目278项,总投资为133.37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94.29%,其中:

——财政投资。财政投资安排112.57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79.58%;其中新建项目投资为92.36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65.30%;改扩建项目投资20.21万元,占全部总投资的14.29%。

——财政和自筹。财政和自筹投资安排4.84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3.42%;其中新建项目投资为0.15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0.11%;改扩建项目投资4.69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3.31%。

——自筹。自筹投资安排0.2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0.14%;其中改扩建项目投资0.2万元,占全部总投资的0.14%。

——配套。配套投资安排15.76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11.14%。其中新建项目投资为15.76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11.14%。

(三)按行政地区分

“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校规划新建和改扩建项目278项,总投资为133.37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94.29%,其中:

——市本级。投资安排21.01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14.85%;其中新建项目投资为19.21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13.58%;改扩建项目投资1.80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1.27%。

——主城区。投资安排40.42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28.58%;其中新建项目投资为35.58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25.15%;改扩建项目投资4.84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3.42%。

——萧山、余杭。投资安排44.98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31.80%;其中新建项目投资为35.29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24.95%;改扩建项目投资9.69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6.85%。

——五县市。投资安排26.96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19.06%。其中新建项目投资为18.19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12.86%;改扩建项目投资8.77亿元,占全部总投资的6.20%。


六、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市的总体要求,从共建共享品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转型的高度,将我市中小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到市、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相互衔接。严格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建设标准》、《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杭州市区住宅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基本建设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重视中小学校基本建设,为各级学校履行工作职责创造必要的条件,确保学校工作正常安全运转。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财政沟通,并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中小学校基本建设顺利实施。

(二)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市、区(县)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职能,及时研究和掌握规划实施情况、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推进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建立中小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估、监督、考核机制,落实规划目标。健全建设项目管理、操作规程和纪律制度。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重大项目稽查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组织开展建设规划中期评估监督以及规划期末综合评估等机制。

(三)加强资源要素保障

落实政府优先发展教育、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建设资金保障到位。完善土地供应制度,优先中小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四)加强建设项目管理

严格履行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全面实行规范化的工作管理机制,确保建设项目规范运作。建立健全的建设项目责任制、工程质量责任制、工程施工监理制和项目稽查制度、工程设计、设备采购招投标制。对项目的工程招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投资控制以及资金使用全程实施监督。加强项目规划引导和项目前期研究,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加快推行代建制。各相关管理部门要通力协作,各司其职,科学合理和共同管理好中小学建设项目,发改、财政、审计、监察、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及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中小学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

[1]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2]根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5年,义务教育段学校平均班级学额控制在小学35人以内、初中40人以内;到2020年,高中段学校平均班级学额控制在40人以内。根据《规划纲要》目标以及目前高中段学校平均班级学额为50人的现状,本规划小学班额取35人,初中班额取4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班额取35人,普高和职高班额取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