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区着力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
一是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26.5万元、残保金540.4万元,为劳动年龄段内无业残疾人提供医疗和养老补助315.6万元;对劳动年龄段以上的残疾人一次性缴纳医疗和养老补助114.3万元。据统计,各类救助款项合计达1679.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二是做好残疾人居家安养工作。在重度残疾人托(安)养方面,目前入驻杭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已达30人、入驻其他机构的有142人,依据其经济状况发放托养费用补助94.1万元。在居家安养上门服务方面,重在提升服务质量与时长。三是加大对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建设力度。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立项筹建,面积达4500平方米,目前已进入设计、招标阶段,预计2013年7月可投入使用。街道“仁爱家园”升级改造全面启动,新建面积均将达到500——1000平方米。成立了区残疾人重度托养中心,共有床位50余张。
江干区强化合力招商氛围
一是建立领导联系企业机制。结合区“810”重点产业项目,建立领导“一对一”联系企业机制,从企业投资考察到项目前期等各阶段工作,开展高层对接和定向服务,对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吸引优秀企业入驻江干。二是深化服务企业机制。会同省、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动服务,共同为已入驻或有意向投资江干的企业积极做好分片服务工作,先后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为企业解忧解困”、“政企招商合作”、“业务知识培训”等各项活动,拓宽招商客源。三是完善招商考核机制。根据责任单位资源和在谈重大项目情况,以及各责任单位的产业规划布局,实现责任单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楼宇入驻率、属地率和贡献率的考核力度。四是加强楼宇协管机制。借助区楼宇办楼宇信息平台,创建专属楼宇协会栏目,提升为楼宇服务的质量和实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楼宇经济发展的规模。
拱墅区全力缓解企业欠薪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欠薪预警机制。高度重视企业欠薪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落实企业欠薪预警机制,制定企业欠薪群体性事件信息每日报告制度,形成多方联动、上下齐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开展企业欠薪隐患大排查活动。全区各相关部门重点对建筑施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进行深入排查,全面排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支付工资情况、支付形式,企业经营者拖欠工资逃匿的情况。同时,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三是加强政策宣传消除欠薪苗头。落实企业民主制度建设,有效预防和调解劳动争议。不断强化工会组织“娘家人”的作用,通过开展困难职工慰问、与外来务工人员同吃年夜饭、为外来务工人员免费购买车票返乡等活动,帮助职工增强依法维权意识,使中小微企业主认识到欠薪行为性质的严重性,纠正当前“拖欠是正常现象”的错误观念。
高新区(滨江)打造特色计生服务品牌
一是完善导向机制。在去年率先开展独生子女家庭平安保险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投入40余万元财政经费,为全区1万余户独生子女家庭投保。出台了60周岁以上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每人每月补贴80元的优惠优抚政策。二是构筑三大体系。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强基提质”、“阳光计生”、“和谐计生”工程,完善街道、村级计划生育考核奖惩机制,提高计生队伍工作热情,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区计划生育率长期位居全市前列。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了集婚姻登记、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测、优生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了婚检孕检一条龙服务,婚检率从2011年的72.1%提高到2012年的92.74%。投入60万元提升改造10个计生服务站点,为育龄群众就近提供更优质服务。四是狠抓宣传教育。以区人口文化教育基地为核心,深入高教园区,强化各高校青春健康教育特色工作。以菜单式的形式,推出人口计生讲堂,各村(社区)可以“按需点菜”,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
萧山区狠抓项目建设促投资实现较快增长
一是举办活动造氛围。去年2月,该区召开“项目推进年”动员大会,明确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在全区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着力破解前期报批、要素保障、征地拆迁等难点。二是建章立制重规范。出台《萧山区2012年“项目推进年”实施方案》、《关于建立2012年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通知》、《萧山区政府投资项目推进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重大项目领导联系、专题协调、信息统计、宣传报道、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着力保障重大项目的有序推进。三是克难攻坚破难题。成立项目推进办,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每周召开项目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去年6-12月,该区共对50多个项目进行专题协调,发出《项目协调告知单》48份,使40多个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1个月左右。四是深入督查促开工。综合运用定期督查、重点督办、飞行检查和网上监察等方式,进行效能监察,并重点对《项目协调告知单》落实情况组织专项督查。2012年,该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6.93亿元,同比增长18.9%。到去年底,该区列入考核的250个政府投资项目已开工173个,完成投资155.6亿元。
下城区积极推进民生改善
一是强化劳动就业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和技能培训力度,2012年落实促进就业资金3600万元。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全区养老保险净增18021人,为5100余人解决基本养老保障遗留问题。二是突出教育均衡优质。深化推进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全面贯彻学前教育“1+5”新政,等级幼儿园覆盖率继续保持100%。三是深化公共医疗服务。深化完善“预约诊疗进社区”服务,新创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省级示范中心各1家,示范中心覆盖率居全省首位,深入开展健康城区建设,市级卫生应急管理街道实现全覆盖。四是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修订出台“四十条”帮扶新政,为323户困难家庭提供基础装修和家具、家电,广泛开展各类救助活动,为1.45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合计804.7万元。
桐庐县助力金融招商引资
一是扩大合作,拓宽引资渠道。梳理金融业发展构框,建立金融业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参与金改系列论坛和各类项目推介会。扩大与北京、上海等金融发达地区的交流,保持与桐商的紧密联系,拓宽项目和资金来源渠道。二是构筑项目库,推进项目招商。围绕金改内容和发展项目,推出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发起设立和农村合作银行股改等纯金融项目,以及金融集聚区、金融大楼等实体项目,积极寻求融资支持。同时积极与券商、银行、中介机构、科研院所战略合作。三是引驻机构,引导要素集聚。紧扣打造桐庐迎春商务区金融中心战略目标,带动资本和人才流入,实现金融各类要素集聚。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小微企业专营信贷机构及向中心镇增点扩面。四是挖掘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根据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农业、旅游和科技特色金融。积极争取省级层面金融论坛授牌,带动全县服务业及全域旅游发展。探索服务制笔、针织、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的科技银行试点,引导特色银行入驻。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设立农村资金互助会和农村保险互助社试点。
富阳市有效探索专项资金管理措施
一是财力统筹整合。依托大财政改革,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资产、资源、资金全部统进市财政大笼子,统筹安排使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确保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预算单独编制。建立专项项目库,实行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和自上而下的统筹整合相结合,单独编制专项预算。以计划定项目,以项目编预算。三是预算公开下达。建立专项预算公开制度,选取涉农专项预算公示到村,将4.3亿元涉农预算资金在230个行政村村务公开栏张贴公示。四是资金直拨清算。按项目设立清算专户,部门凭项目支付的合同、发票、采购协议等原始凭证向核算中心报账,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审核并进行账务核算,项目资金使用结余作预算调整。
建德市制定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期限为1年。对被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管理期限内,除依法对其违法行为从重处罚外,同时实施以下监管监察措施:一是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每季度书面向乡镇(街道)、相关职能部门报告一次安全生产情况,每半年向市安委办报告一次安全生产情况。二是乡镇(街道)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市安全监管局或相关职能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督查,跟踪整改情况,直至其整改达到要求。三是对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从严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用地、证券融资、贷款等,各类评先评优实行“一票否决”;对列入“黑名单”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本地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应对其严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