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9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日前,中国专利奖评审办公室公布了《关于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我市共有9项专利获奖。其中,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的“一种水质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等6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顾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的“沙发”等3项外观设计专利获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2007年至2012年,我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连续六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二,我市企业累计有36项专利成果获奖,其中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1项。
杭州衢州举行山海协作工作座谈会
为进一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11月7日,杭州衢州山海协作工作座谈会在衢州举行。杭州市副市长谢双成和衢州市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自2002年至今年6月,杭州与衢州共签约山海协作项目937个,总投资约461亿元,累计到位资金约230亿元。此外,还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124个,到位帮扶资金2507万元;组织转移劳动力近1.8万人次,培训低收入群众1.4万余人次;组织捐款2500余万元。我市余杭区与衢州柯城区共建的山海协作产业园,娃哈哈、杭氧集团、建华集团、新安化工、浙江正欣光伏科技等一批大平台、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为衢州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会议指出,山海协作工程是我省推进现代化建设“八八战略”和“五大百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认真总结,进一步增强杭衢两市合作信心,坚持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为纽带的工作方法,不断拓展合作的区域和领域;要提高认识,进一步深化杭衢两市合作内涵,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配套的经济区域;要加大力度,着力建好余杭柯城山海协作产业园,提升协作平台,创新协作机制,完善协作政策,进一步扩大杭衢两市合作成效。
我市企业污染源全过程监管平台项目投入试运行
近日,首批13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和1家废水排放企业被纳入我市企业污染源全过程监管平台,计划2015年前全市所有国控热电企业和污水处理厂都将纳入全过程监管。该系统可对企业生产、治污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监测监控,对企业治理设施运行总体状况进行评估,为总量核定、排污申报收费、排污权交易等提供依据,为环境监察人员现场核查提供有效手段,从而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全过程监控。
市政府制定“门前新三包”实施方案
为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其社会公德意识、环境责任意识、自我管理意识,使城市管理成为美丽杭州的新亮点,近日,市政府制定“门前新三包”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门前新三包”是指沿街单位和个人严格遵守《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杭州市爱国卫生条例》、《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杭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实行城市化管理区域内的沿街建(构)筑物外缘至人行道侧石的区域(含开放式场地),通过自我管理约束、强化义务履行、倡导互动参与,实现环境整洁、秩序良好、应急响应及时。工作目标是:2013年,各城区选择主次道路、特色街区、窗口地区等重要区域全面推行“门前新三包”管理工作。2014年,“门前新三包”范围由重要区域向背街小巷延伸。2015年,总结“门前新三包”管理工作经验,巩固成效,固化相关管理制度,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实现“门前新三包”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我市多举措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
一是宣传政策,发挥对企业的目标导向作用。通过让企业详细了解根据《关于建设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实施办法的通知》的要求,贯彻《浙江省创新型企业建设与管理办法》精神,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二是走访企业,深化对企业的帮扶对接工作。针对正在申报和准备申报的企业分批走访,以政策解读、申报辅导为抓手,对企业的相关申报人员进行指导。三是强化创新,加速创新型城市建设。我市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重点,不断探索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了一批规模大、掌握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截至11月初,我市共培育认定各类创新型企业280家,其中省创新型试点企业76家,省创新型示范企业4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