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做好2012年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
及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的意见
市委办发〔2012〕92号
(2012年7月31日)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及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以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为抓手,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国际化为总目标,按照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要素配置、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六个一体化”的要求,重点实施市域交通、生态、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城及城市综合体建设,构筑网络化城镇体系,完善中心城市“一主三副六组团”空间结构,加快五县(市)中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产业、功能、要素集中,为建设“三城三区”和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重点
(一)以统筹城乡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抓手,推进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
1.统筹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推进市域内铁路、公路、水运、快速路网建设,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一主三副六组团”之间便捷的交通网络,带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功能转移;继续实施“交通西进”,激发五县(市)活力,形成“一小时半交通圈”。
(1)围绕“四线一枢纽两站”,推进铁路网建设。加快推进铁路东站、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继续实施杭宁高铁、杭甬高铁项目,加快杭黄高铁、杭长高铁项目前期工作进度。
(2)围绕“一绕、二射、二连”,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都市经济圈环线建设,继续实施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加快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工程前期工作;续建杭新景高速、杭长高速公路及延伸线工程,积极开展千黄高速、临金高速前期工作。
(3)围绕“八纵、六横”,推进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建设。推进余杭15省道至临安02省道连接线工程、23省道拓宽改造工程、05省道淳安段九龙至西阳段改建工程、03省道杭州绕城高速至临浦段改建工程建设。
(4)围绕“一港二干”,推进“黄金水道”建设。以杭州港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大江东航道、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和运河二通道工程项目前期工作。
(5)围绕“三纵五横”,推进快速路网及跨区域道路建设。构筑“一主三副六组团”骨干路网体系,重点实施“二纵四横一抬升七立交”快速路工程,开工建设秋石三期、东湖快速路、机场路改造、西兴立交、文汇立交、东湖—德胜立交、风情大道—彩虹大道互通立交、风情大道、吉鸿路,续建风情大道南延伸线、九堡大桥南接线、通城大道、德胜快速路、彩虹大道工程,建成九堡大桥北接线、之江大桥及接线、彩虹大道—时代大道立交、之浦路立交工程,推动沪杭甬高速改造抬升工程。同时,加快副城与组团、副城与副城、组团与组团间跨区域道路建设,重点实施紫之隧道、沿江大道、九沙大道、乔石路、杭乔路、杭富沿江公路等跨区域道路建设。
2.统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统筹市域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跨区域重大项目的共建共享,并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村镇延伸,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加快构筑电网、气网等能源保障网络。全面提升电网装备水平、技术水平、智能水平及资源环境友好度,推进500千伏萧浦、钱江变电站建设,确保钱江新城、大江东新城等城市重点发展地区用电;加强完善燃气系统,优化气源结构,推进天然气对西部县(市)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供应工作,启动富阳市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天然气利用工程。
(2)加快构筑网络化供水系统。统筹安排水资源、水环境容量的合理利用,以建立市域内城市群之间协调可循环的给水系统为目标,合理规划各城镇的可用水量,深化千岛湖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建设一批水资源调蓄和配置的骨干工程,对处理工艺老化的自来水厂实施技术改造,并对其中一批水厂启动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工程,建成可靠的取水水源和完善的给水系统,加快形成跨流域、跨区域的网络化引调水框架,提高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
(3)加快构筑市域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以快速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城市公交系统,推进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向市域延伸。地铁1号线于今年10月前试运营,开工建设下沙延伸段,加快2号线东南段建设,启动西北段建设,尽快完成地铁二期建设规划报批工作,并逐步开展城郊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和线位预留等工作,促进“郊县”向“郊区”转变。尽快形成覆盖主城、副城和组团的快速公交网络体系,在现有3条快速公交线基础上,完善BRT4号线、5号线,开通BRT7号线,与轨道交通共同形成城市公共交通主骨架,并加快完善八城区与五县(市)公交一体化工作,形成市域一体化并辐射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大公交网络体系。
3.统筹推进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着力建设生态型城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推进“三江两岸”、大江东湿地等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提升绿色城镇建设水平,加强钱塘江、苕溪、千岛湖等饮用水源和战略性水源保护,改善重点流域水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深化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加强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控预警系统监测,开展水源地水质全指标分析工作,大力推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和生态建设,对河湖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开展富春江、分水江库区固体漂浮物打捞工作,实施富春江干堤加固工程。
(2)加强“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推进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三江两岸”沿江交通景观带,重点实施杭新景高速公路、杭富沿江公路拓宽改建、桐庐县疏港公路、洋溪大桥、沿江大道等工程,打造沿江集休闲、旅游、交通于一体的慢行系统“绿道”。同时,探索开展绿地系统和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布局城镇绿色空间。
(3)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编制完成市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按下游水体功能要求确定各城镇排放量和污染物总量以及污水处理程度,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80%的建制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八城区和五县(市)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2%和82%以上,重点建成6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和160公里镇级污水管网,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积极推进城区、县(市)区域内污泥处置设施共建共享,鼓励规范的污泥处置单位跨区域服务,建成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设施。
(4)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城乡垃圾收集处理的规范化管理,扩大垃圾源头分类覆盖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继续推进市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加强五县(市)的垃圾处置能力,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五县(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五县(市)乡镇采取“分散收集、集中清运、集中处置”的方法,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偏远乡镇采取“由村收集、集镇集中处理”的办法,重点实施建德垃圾填埋场梅城处理中心项目和淳安县生活垃圾焚烧厂项目。
(二)以新城建设为着力点,提升市域网络化大都市集聚力
1.完善市区新城城市功能,提高“三副六组团”综合承载力。把新城作为“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空间结构中起引领作用的重要城市功能区和安居乐业示范区,进一步加强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三个副城和外围六大组团的建设。以完善新城功能、提升品质为重点,推动建设重心向副城、组团转移,加强新城外部交通与内部交通的有机衔接,结合地铁1号线的开通,充分考虑静态停车和交通转换要求,构筑全方位的立体交通体系。完善新城能源、市政、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商务区、医疗、教育、安置房等社会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新城综合承载力,通过功能互补、错位发展,主动衔接、吸引主城区人口、产业、资源向新城集聚。重点推进钱江新城、城东新城、下沙新城、滨江新城、之江新城、城北新城、钱江科技城、钱江世纪城、临平新城建设。
2.以五县(市)新城建设为契机,带动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新城建设带动五县(市)县城、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提升五县(市)城镇化水平,提高中小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发挥网络化大都市中的节点功能。全面完成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中心镇的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工作,积极开展各类专项规划特别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升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重点推进青溪新城、洋安新城、锦南新城、凤川—江南新城、银湖创新创业新城建设。
3.打造新城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国际化产业基地。通过新城建设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宜居景观环境和科技交流环境,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十大产业”,打造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临江新城、空港新城、江东新城、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钱江科技城建设。
4.推进低碳新城建设,打造“低碳城市”标杆。推动新城紧凑集约型发展,促进城镇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等就近配套。精心营造新城环境,加强新城范围内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推进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促进建筑节能向打造绿色(低碳)建筑转变,制定节能建筑标准,推进绿色(低碳)建筑区域性试点,打造低碳产业和绿色商务示范区,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试点。重视新城地下空间的多功能利用,分类制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具体标准,加强地下空间的专业技术指导。
(三)以城市综合体建设为支撑点,推进市域网络化大都市转型升级
1.着力打造创新型城市,以文创类城市综合体布局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格局。构筑环西溪湿地文化创意产业圈,以西溪湿地为中心,充分发挥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风俗,以西溪创意产业园和创意良渚基地为重点,打造以艺术创作和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综合体;构筑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和沿钱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以运河为轴线,整合开发运河文化资源,重点加快北部软件园综合体和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建设,打造集设计服务、旅游观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文化创意综合体;以钱塘江为主线,重点加快之江文化创意园、玉皇山南创意园综合体、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江干科技经济总部综合体建设,依托各园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集动漫游戏、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等产业为一体的文化创意综合体。依托五县(市)优美的环境和便捷的高速公路,打造若干郊区型文化创意综合体,重点推进富阳科创园综合体、富阳东洲新城创意基地、太湖源国际生态文化村创意基地、千岛湖姜家文化创意园、桐庐大奇山—剪溪坞地区文化创作创意基地、建德洋安新城创意产业基地等建设。
2.着力打造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加快旅游类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涵盖西湖、西溪、运河、湘湖、良渚的都市旅游休闲功能区,重点推进“西溪天堂”、“城市之星”、南宋御街•中山路、龙坞旅游综合体、湘湖商务旅游综合体、良渚“大美丽洲”、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综合体等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园林山水、人文古迹、都市景观兼备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旅游知名度、完善旅游相关设施,建成一批国际旅游综合体。依托五县(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以千岛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天目山自然生态旅游区、新安江—富春江山水文化旅游区等组成的大杭州旅游圈,重点推进千岛湖国际商务度假中心旅游综合体、姜家风情小镇综合体、中国青少年小球培训基地旅游综合体、桐庐潇洒休闲运动公园综合体、桐庐分水江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天目山生态旅游综合体等建设,形成溪水度假、高尔夫运动、温泉度假、山地运动等多元化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3.着力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加快商贸类城市综合体建设。完善老城区商业中心,依托湖滨、武林、吴山三大商圈及黄龙综合商务中心,完善钱江新城地区,重点推进杭州大厦商贸旅游综合体、嘉里中心综合体、湖滨南山路城市综合体、来福士广场、高德置地广场、庆春广场综合体等建设。加强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三个副城商业中心的持续建设,重点推进星光大道综合体、中国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之都”城市综合体、下沙地铁中心站上盖物业综合体、下沙地铁西站上盖物业综合体、下沙地铁终点站上盖物业综合体、地铁九堡东站上盖物业综合体、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长三角国际购物中心综合体、阿里巴巴淘宝城综合体等建设。五县(市)要根据自身特点,主动承接辐射,争创特色,以城市综合体为核心,加快若干功能区的划分。重点推进桐庐滨江商住综合体、建德城市客厅综合体、临安滨湖商住中心综合体等建设。
4.健全城市综合体支撑体系,加强规划研究和机制创新。继续深化编制各城市综合体的控制性规划,实现大市政配套的适度超前,改善区域动静态交通配套和转换,优化与地铁等公共交通的衔接,建立局部人性化的步行交通系统。进一步加强城市综合体建设研究工作,提升城市综合体建设标准,打造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研究《城市综合体停车位配比标准》、《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开发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加强城市综合体准入机制研究,建立标准化、程序化的城市综合体立项申报制度,做到“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进一步发挥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城市综合体两个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推进作用,各区、县(市)要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领导,落实专门负责人员,形成市、区县(市)两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项目建设主体的“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健全工作例会、督促通报、项目推进、考核奖励等各项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通报建设进度,搭建由市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建设协同平台,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规划、设计、产权、市政配套等问题。充实办公室工作力量,继续选派优秀干部挂职。
(二)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
进一步加大市财政对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项目预研补助力度。市金融办要加强对项目融资的指导服务,各投资主体积极探索通过BT、信托、债券等各类融资形式保障资金投入,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土地保障指导服务,做好农转用土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的报批工作。加强信息沟通,推进政策、招商、人力资源等各类信息的交流。
(三)落实政策保障
进一步完善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政策保障体系,落实已有的资金补助和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管理导则等优惠政策,制定市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管理、预研补助、信息报送等政策措施,确保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有序稳步推进。
(四)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各项政策,激发各投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各类展览、论坛活动,搭建平台,系统策划,积极宣传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成果,总结经验,示范带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的良好氛围。
附件:1. 2012年市域网络化大都市项目建设计划(略)
2. 2012年新城建设工作目标(略)
3. 2012年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目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