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0年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及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的意见 (市委办发〔2010〕101号)
时间: 2010- 08- 20 11: 22 来源: 浏览次数:

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做好2010年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
及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的意见

市委办发〔2010〕101号
(2010年7月21日)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深化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就做好2010年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加快建设新城、城市综合体系列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市场共拓、品牌共塑、社会共享的总要求,以网络化大都市基础设施项目为载体,以23个新城和100多个城市综合体建设为重点,以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和协调方式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重点
  (一)突出“五共”要求,推进网络化大都市建设
  按照“规划共绘”要求,深化规划编制工作并发挥规划引导作用。以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加快规划资源整合,促进各级、各类规划与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按照网络化大都市发展的要求,编制西部地区城镇群总体规划;抓住高铁等现代交通方式发展的新机遇,推动市域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修编,深化、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向西部5县(市)延伸等专项规划,开展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速路网等换乘、接驳、转输等专题规划研究。开展网络化大都市建设项目预研管理,推动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的开展。抓好“十二五”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设施共建”要求,打造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突破口,以快速路网建设为重点,推进快速路网、地铁、铁路、空港、“黄金水道”等市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保障和推动萧山国际机场二期、铁路东站枢纽和沪杭高铁、宁杭高铁、杭甬高铁的建设、运营,开工建设杭长高铁和杭黄高铁。继续实施地铁1、2号线建设,力争地铁1号线24个车站建成,2号线13个车站全部开工。完善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开展沿线物业开发等相关规划研究。实施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钱江隧道及南接线)、杭长高速公路杭州段及延伸线、杭州萧山机场公路改建、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段(之江大桥)、临余公路、闲祝公路、104国道余杭良渚至古墩路连接线、320国道杭州绕城高速至富阳新桥段、余杭15省道至临安02省道连接线改建等9条跨区域公路。继续开展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临金高速、千黄高速等跨区域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构筑城市快速路网体系,重点推动九堡大桥、庆春路隧道等跨越钱塘江通道和秋石二期、东湖快速路、机场快速路、彩虹快速路等快速路项目建设。实施同协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建设,加强主城、副城、组团、新城之间的交通联系。实施“黄金水道”工程,加快运河二通道建设,开工建设桐庐富春江船闸改造工程。继续推动市域公交一体化工作,启动中心城区与建德、桐庐、淳安等地公交一体化工作。
  按照“产业共兴”的思路,推动市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按照发展“一化七经济”的要求,深化产业专项规划,开展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引领新一轮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加强五县(市)省级开发区、省科创基地和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建设,推动五县(市)申报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推进五县(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深化“两疏散、三集中”战略,继续实施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市资源整合,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强化“造城”理念,推动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从“造区”向“造城”转型。以空港、高铁、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培育、发展空港经济体和高铁经济体。大力发展郊区经济,加快五县(市)现代都市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接轨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加强力量整合,主动分享世博经济,推进城市国际化。
  按照“环境共保”思路,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省“811”工程和生态市建设工程,重点推进11个镇级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农村住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并实施《杭州市域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建设规划》,努力在污水处理、污泥处置设施建设上有新突破。继续开展排污权交易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工作。按照国家重大专项要求,深入探索钱塘江、太湖(苕溪)流域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控预警系统,提高流域饮用水环境安全。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按照“社会共享”的目标,推进社会服务同城化。加大投入,建设覆盖各区、县(市)的数字城管统一平台。继续实施名校教育集团化战略,推进优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年内6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到65%以上,幼儿园名园集团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全市城乡中小学校互助共同体参与面达到97.5%以上。深化异地医保网络化结算“一卡通”工作,并努力向医疗保障“同城同待遇”目标迈进。
  (二)以新型城市化和低碳城市为目标,着力提升新城品质
  完善新城规划体系。创新规划理念,拉升定位标杆,突出“强、大、优、美、高”标准,精心编制概念性规划,重点把握好单元控规和城市设计关。编制各级各类专项规划,推动新城土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等资源深度整合和效用最大化。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专题研究,为“十二五”规划期设施布点和项目编排做好准备。
  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加快连接新城与老城、新城与新城、新城与城市综合体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新城、城市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为新城土地开发、项目引进和产业集聚创造有利条件。健全新城管理机构,理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职权和工作机制,深化投融资改革,拓宽渠道,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新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与经营。
  引导建设“低碳新城”。 围绕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目标,开展低碳新城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引领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制定和运用相关政策,推动“低碳城市”理念渗透到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并进一步延伸环节、拓宽领域,着力打造“低碳新城”样本。精心营造新城环境,培育和营造新城特色文化,打造品质新城。
  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的要求,抓好规划引领,完善配套设施,增强中心镇发展活力和动力,充分发挥中心镇集聚、辐射作用,着力培育网络化大都市的新节点。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考核、激励机制,调整考核目标和考核重点,整合各类扶持政策,加大对新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力、农民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结合新城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庄集聚和资源整合,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探索农村人口向中小城镇转移的政策措施。
  (三)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为着力点,做好城市综合体推进工作
  抓好城市综合体规划编制。加快完成城市综合体控规优化调整和概念性设计方案,确保综合体项目尽快落地。坚持品质导向,注重特色,规范招标管理,抓好综合体城市设计、方案设计等工作。结合杭黄铁路等市域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抓好桐庐铁路场站等新一批城市综合体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城市综合体发展目标,推动控规调整,推进城市综合体与周边地块的深度整合,提高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复合性和土地集约利用率,使其发挥更大的综合带动效益。
  抓好城市综合体建设服务。按照建设“紧凑型城市”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体规划、绿化、交通等指标管理办法,落实相应的审批管理程序,为城市综合体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推进新城、综合体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奥体博览中心、滨康路综合体、杭师大仓前校区、运河商务综合体等一批综合体的建设。
  抓好城市综合体品质提升。组建专家咨询机构,建立专家咨询决策机制,从准入标准、建筑景观、城市美学等角度,对城市综合体建筑景观风貌进行综合把握,将城市综合体建成“世纪精品、传世之作”。加强政策引领,推动城市综合体成为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的样本。
  抓好服务“七经济”工作。继续坚持“多方合作、分类推进”的思路,协同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梳理、整合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高新经济、文创经济、低碳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专项政策,提升城市综合体在用地、产业、设施、功能、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承载力,使城市综合体成为发展“七经济”的主平台。
  三、工作举措
  (一)充实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工作网络
  增补推进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领导小组和杭州市推进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通过继续选派优秀干部挂职等形式,进一步充实两个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力量。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两个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联络、协调、服务等职能作用,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各部门要在项目审批、用地保障、工程协调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各区、县(市)要建立工作对接体系,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保障工作经费,加大项目资助力度
  加强工作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对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项目预研补助和项目资助力度。各区、县(市)也要根据本地实际,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建立规范的项目资助制度。各投资、建设主体要切实保障建设资金和管理力量的投入,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梳理专项资助政策,督促有关部门做好专项资助资金的落实。
  (三)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督查考核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明确年度工作重点,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市和区、县(市)两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会同市委督查部门做好日常工作督查,配合市考评机构抓好年度综合考评,推动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确保网络化大都市和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以及年度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附件:1、2010年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工作目标(略)
     2、2010年新城建设工作目标(略)
     3、2010年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目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