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概览
本刊编辑部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保护好西湖,是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的不懈追求,是杭州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共同夙愿。进入新世纪,杭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西湖的综合保护创造了百年难逢的机遇。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五年来相继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其内容涉及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水质治理、建筑整治等诸多方面。
2002年实施的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拉开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序幕,通过整合打通西湖南线各大公园,恢复雷峰塔、万松书院等景点,形成了与西湖景致相映成趣、与环湖景点相得益彰的“十里环湖景观带”,同时取消了沿湖公园收费,基本实现了“还湖于民”的目标。
2003年实施了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设,推出了36个历史文化景观,恢复水面90公顷,并大力实施西湖水环境综合保护,明显改善西湖景区的水生态环境和西湖水质,提升了西湖形象,再现了300年前西湖的原貌。
2004年以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为主,通过修复与整治,推出了“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等15个历史文化景点,使西湖的美得到了提升和延续。
2005年在保护历史遗存、维持原有自然风貌的前提下,实施了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头山门牌坊、西湖学研究院等8大项目,实现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
今年在前四年的基础上,主要实施了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龙井八景”恢复整治等三个重点项目,此外还继续推进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高丽寺复建,顺利完成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题词碑石、林徽因纪念碑等项目,使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得以进一步深化。
西湖新景的每一次推出,都让人由衷地赞叹西湖的美丽,都让人深深陶醉于西湖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在工程实施的5年中,累计拆除违法、有碍观瞻和无保留价值的建筑53万余平方米,共拆迁住户、单位2600多家,减少景区人口7300多人;新增公共绿地110余公顷,恢复水面95.5公顷;完成了西湖疏浚工程以及引配水工程,使西湖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增加到2.5米;西湖的年配水量达1.2亿立方米,水质得到极大改善,透明度从以前的50厘米提高到73厘米。工程尤其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共恢复、整治100余处景区(点),与历代形成的西湖新老十景、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杭州二十四景、西湖百景等相映成辉,使西湖的景点格局和分布更为完善,向实现西湖“世遗”的目标扎实迈进了一大步。
经过五年的努力,“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基本形成。西湖景区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历史文化遗存得以有效保护,使西湖在面积上实现了大扩容,管理上实现了大跨越,品位上实现了大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还湖于民的“民心工程”、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湖西综合保护工程荣获2003年度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被专家评委赞誉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典范;西湖风景名胜区相继荣获“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等称号;西湖当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世界遗产专家以及国内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在考察西湖景区之后,都高度赞赏西湖综合保护取得的成就。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也得到了中央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充分肯定,真正成为了“专家叫好、群众叫座”的世纪精品之作。
经过保护整治后的西湖,正如一幅缓缓舒展开来的山水画轴呈现在人们面前。白堤的碧桃垂柳,苏堤的连绵绿廊,三岛的园林仙境,阮墩的清幽野趣,龙井的氤氲茶香,北山的艺术氛围,灵隐的宗教气息,吴山的民俗风情……描不尽的良辰美景相流转,画不尽的古韵今风相辉映,唱不尽的宁静繁华相交织。这就是编织了古代和现代文脉的盛世西湖,展示了西湖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体现了西湖坚守与开放的兼容。她是过去历史的积累,当代保护的成果,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