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狠抓落实,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本刊编辑部
时间: 2005- 12- 21 03: 10 来源: 浏览次数:

明确目标 狠抓落实
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本刊编辑部

  日前,市委召开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五”工作,审议通过《关于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研究部署今后5年特别是明年的工作任务。
  会议提出了今后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努力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协调互动,人与人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实力强、体制机制活、城市品位高、人文气息浓、生态环境美、社会秩序好、生活品质优的“和谐杭州”。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一是强化自主创新,构建“旅游西进、高新南下、制造业东扩、服务业中拢”的产业布局,形成集成创新优势。二是发展都市农业,提升农业效益,形成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都市农业新格局。三是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高新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市区工业与县(市)工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两手抓,确保工业经济“一高一领先”。四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城市化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主要载体,要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构筑网络化大都市和杭州都市经济圈,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以优化大都市规划布局为重点,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两疏散、三集中”方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新城、副城、组团、县城、中心镇建设,不断增强大都市综合功能。二是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交通西进”为契机,加快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建设。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形成“以工带农、以城促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四是以建立跨地区合作与交流机制为重点,推进区域良性互动。五是以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提高城市运行效能。
  三、加快生态市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环境资源是杭州最宝贵的资源,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推进“环境立市”和生态市建设,建设绿色大都市、生态新天堂。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与健康型消费方式。二是集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良性发展。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是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
  四、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是我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一是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增强城市文化创造力。二是以提高文化品位为要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三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四是以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为重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五是以增强公众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快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六是以打造人才高地为目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一整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经济规则相融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二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三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建设“小政府、大服务”为目标,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四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
六、构建和谐社会,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既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一是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二是积极扩大就业,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打防控一体化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五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六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杭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