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两观 破解七难
时间: 2004- 08- 24 09: 02 来源: 浏览次数:


本刊编辑部

高度关注民生,关注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七大问题”,这是日前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中心议题,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把为民作为执政从政和创造政绩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关键要回答好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政绩、靠什么创造政绩、怎样检验政绩这四个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七难”解决好了,“四问”就回答好了,“两观”也就落到了实处。
解决“七大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真正把它作为中心工作和共同任务来抓,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健全长效机制,切实按照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营造氛围、注重实效”的要求,克难攻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上下联动。解决“七大问题”,必须坚持市区联动。要把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摆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和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健全街道、社区两级组织机构,充实人员,保障经费,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解决“七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省市共建,主动向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多主动汇报、多主动沟通、多主动服务,尽可能多地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形成合力。解决“七大问题”,涉及面很广,工作难度很大,必须整合方方面面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市和区、县(市)四套领导班子要合心、合力、合拍推进“七大问题”的解决。党委、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人大要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为解决“七大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政协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研,为解决“七大问题”献计出力。全市各部门都要把解决“七大问题”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要正确处理“为了群众”与“依靠群众”的关系,大力整合机关、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干群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解决“七大问题”的良好局面。
营造氛围。解决“七大问题”,必须以“为民亲民、贴近亲近、理解疏解、实干实效”为基调,坚持正确导向,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要围绕让人民群众知情、参与、受益、满意,精心设计载体,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市民群众为解决“七大问题”出点子、提建议、办实事。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利用好“领导干部帮扶结对子”、干部层层下访、“49100”帮扶工程三大载体,在解决“七大问题”中率先垂范。要及时总结推广解决“七大问题”的好做法、好典型,积极借鉴国内外包括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盘。
注重实效。解决“七大问题”,必须明确目标,注重实际,稳步推进。要以“春风行动”为载体,以就业援助、困难帮扶为重点,建立动态管理、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社会共建、帮扶保障五大机制,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深化“四改联动”,实现“医疗质量上来,看病费用下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的目标,解决看病难问题。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解决上学难问题。要以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为重点,合理规划居住地布局,努力增加住宅用地,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健全廉租房制度,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解决住房难问题。要坚持制订规划、加快建设、从严管理、提高素质“四管齐下”,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推进“畅通工程”,加大交通管理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公交优先”,缓解“行路难、停车难”。要围绕“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目标,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善城乡环卫设施,解决“清洁杭州”问题。要深入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办好“12345”和“96666”两个公开电话,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好办事来办好事,解决办事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