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19日在杭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财政局局长 陈锦梅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工作,迎难而上,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29. 71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下同)28. 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0.39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全市财政预算支出163. 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市各级财政均实现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根据浙江省省管县(市)的财政体制,杭州市不进行县(市)汇总预算。
2003年市区地方财政收入129. 0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地方财政支出13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 9%。
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2003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46. 12亿元,实际完成48. 84亿元,为预算的105. 9%,比上年增长12. 7%,同口径增长18. 1%。由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地方和中央的分成比例从上年的“五五”改为“四六”,使该两税分成收入比上年下降,但按可比口径仍分别增长8. 3%和17. 4%。
人民代表大会批准2003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预算为56. 78亿元。实际完成54. 95亿元,为预算的96. 8%,比上年增长3. 9%。地方财政支出的大部分支出项目都完成了年度预算,未完成的项目主要是实行财政国库直接支付后,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减少了中间环节所致,这部分资金将结转下年继续用于未完成项目的支出。
根据我市现行财政体制预计,市本级2003年当年体制分成包括中央税收返还,中央所得税基数返还,上级财政专项和体制补助款,可用资金为55. 4亿元,加上调入资金并动用历年累计结余,扣除结转下年专项,收支相抵,年终实现收支平衡。由于上级财政体制结算尚未结束,具体数字需待上级财政决算审批后正式确定。
2003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计划执行结果是:政府性基金收入40. 90亿元,完成计划的115. 4%,比上年增长29.9%;政府性基金支出40.13亿元,完成计划的113. 3%,比上年增长21. 2%。2003年我市财政通过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征管、优化支出、加强监督等方面工作,克服非典、干旱、缺电引起的减收增支等多种困难,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财政工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它得益于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社会各界对财政的大力支持和财、税、银、企的通力合作,得益于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
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特点:
(一)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全市财税干部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全力以赴组织财政收入。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达329. 7亿元,位居全省各市首位。
一是狠抓收入重点和薄弱环节。通过抓重点税收,抓核定征收,抓规范管理等措施,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目前全市平均税务登记率达98. 4%,纳税申报率达98. 95%,入库率达98. 35%。依法稽查,严厉打击偷抗税犯罪行为。国、地税分别组织开展了对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集贸市场、非学历教育等行业的税收专项稽查,查补税、费2. 5亿元。移送涉嫌涉税犯罪案件22件,立案2件,对1077件涉税案件予以公开曝光。
二是加强社保基金征集工作。一方面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缴费比例从22%降至20%,另一方面夯实企业征缴基数,扩大征收面,以保证基本养老保险收入的稳定增长,市本级共征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6. 37亿元,同比增长23. 9%,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0. 46亿元,同比增长54. 3%,征集率分别达到99. 75%和99. 64%。
(二)财源建设力度加大
注重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按照省、市政府接轨上海,构筑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战略决策,参与研究制定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一号工程”建设、推进工业信息化建设、抗击非典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等政策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出台调高营业税起征点、鼓励外贸出口等一系列扶持经济发展政策。加强对基础财源、效益财源、骨干财源、后续财源的培育。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构筑招商引资政策高地。一年中市本级兑现鼓励企业投资发展、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改革改制、信息化应用、高新技术研发等政策资金2. 2亿元,对有突出贡献的工业企业、考核达标的工业园区、浙江名牌产品、技改先进企业优秀项目和先进个人奖励806万元;落实11家市级优强企业“工效挂钩”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励和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涵养财源。
(三)财政支出统筹兼顾
一是救济和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确保社会稳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制定了郊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因病致贫人员医疗救助办法,解决特困家庭医疗费等问题;积极支持开办市惠民医院,与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十免十减半”政策,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问题;筹集资金解决市区万户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当年支付和垫付1. 3亿元;市本级安排扶贫资金800万元,带动全市企业单位捐款3000多万元投入“49100”工程。
二是制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及扶持家政业、社区物业管理等财税优惠政策。建立杭州市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1亿元,补充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扎实做好“4050”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工作。全年市本级有1358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734万元;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等支出7500万元;有285名下岗失业人员获得小额贷款788万元。
三是落实抗击非典经费,采取有效措施,减轻非典影响。当杭州发生非典疫情后,市财政安排非典防治专项资金6318万元,用于医疗设备、抗非典物资购置,隔离病区改造、医务人员补贴以及消毒防护和相关单位经济损失补偿等支出,支持社会各界打赢了防治非典战役。设立了3000万元的旅游市场启动资金和2000万元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资金,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制定和落实抗击非典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非典疫情给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共对7344户纳税人累计减免税费1. 19亿元,缓征税费1807万元。适时追加投入社会事业项目经费1. 45亿元,启动项目拉动经济,减轻非典影响。
四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市本级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基本建设、道路桥梁、水利堤塘、绿化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15亿元用于西湖综合保护项目、投入47亿元用于33929道路桥梁建设、投入4. 3亿元用于污水处理系统和河道整治、投入2. 2亿元用于块状绿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杭州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五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公共财政支出需要。在继续做好对公、检、法、司经费保障的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技、农业等重点支出的投入,保证法定增长。其中,农林水利支出1. 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 8%;科技支出1. 74亿元,比上年增长8. 8%,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 4亿元;教育支出2. 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 2%;文化事业费0. 46亿元,比上年增长39. 2%;卫生和中医支出1. 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 3%。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保证财政支农资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四)财税改革循序渐进
一是加快部门预算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目前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全面编制部门预算,一部分部门预算已经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向代表公开。
二是进行国库直接支付试点。市本级率先对社会事业基本建设、城市建设、水利建设、绿化建设、环保建设等专项资金实行集中支付,增强了财政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包括县(市)、区委托采购在内,全年完成政府采购预算6. 68亿元,合同金额5. 94亿元,节约率达11. 17%。
四是严格政府性建设项目财政审价工作。与审计部门分工协作,市本级全年完成财政投资项目审价180个,审定造价23. 12亿元,净核减金额3. 12亿元,核减率为11. 9%。
五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明确国有资产授权范围和金额;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改制企业成为产权多元化的现代法人制企业;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规范资产处置、非经营性转经营性资产、产权登记等加强监管的十条意见,堵塞管理漏洞;开展对授权单位经营者年薪制考核工作的研究测算,进行第二轮财务总监招聘,实行财务总监评价报告制度。
六是建立财政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分离的制约机制,加强对项目资金的跟踪问效。
七是组织开展“规范会计秩序、重塑会计诚信”系列活动,为建设“信用杭州”服务。
虽然2003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一些制约财政、经济发展的问题:一是财政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承担的任务较重,而近期中央与省出台的财政体制、政策等对我市的可用财力增长有所影响,财政收支矛盾将逐步凸显出来,培植财源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二是增收、节支、平衡的观念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税收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以上问题我们将通过调查研究,切实采取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2004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根据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2004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这些原则,结合我市2004年经济增长情况,考虑政策变化因素,编列2004年财政收支预算( 草 案 )
需要说明的是2004年财政收入口径有所变化:一是中央决定实施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对企业的出口退税将由原全部退中央收入改为75%退中央收入,25%退地方收入,约减少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2. 88亿元。二是从2004年1月1日起,排污费收入中央和省各集中10%,连同取消的排污收费项目,减少地方财政收入3500万元左右。 为此,2004年市区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35. 09亿元,比上年增长4. 7%,如加上增值税退税地方负担25%部分11. 03亿元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3. 2%;地方财政支出预算为134. 74亿元,为上年100. 5%。需要说明的是,各区人民代表大会正陆续召开,正式汇总后的预算会有变化。 2004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50. 84亿元,比上年实绩增长4. 1%,如加上增值税退税地方负担25%部分2. 88亿元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0. 0%(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见附表)。 根据财政体制测算,市本级可用资金为56. 42亿元。加上上年结转,地方财政支出安排58. 25亿元,比上年增长6%(主要支出项目见附表)。市级预算收支平衡。 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中,重点支出的法定增长安排情况是:1、农林水和气象支出1. 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科技支出1. 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54亿元;3、教育支出3. 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文化事业费0. 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卫生和中医支出1. 44亿元,比上年增长43. 2%,主要是为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原在其他资金列支的医务人员养老保险费纳入医疗卫生事业费支出。以上支出均符合法定增长要求。
2004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41. 96亿元,比上年增长2. 6%;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42. 08亿元,比上年增长4. 9%。
今年在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市 本级预算草案的同时,还附上市级101个一级预算部门的综合预算,请各位代表审阅。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作为独立预算也一并提交大会审议(具体收支安排情况详见附表)。
三、2004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发展,培植财源,努力做大经济蛋糕
制定实施新一轮招商引资“三年倍增”计划和个私经济“三年倍增”计划,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并认真抓好新一轮财税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到位工作,千方百计把经济“蛋糕”和财政“蛋糕”做大,形成良性互动,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继续鼓励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力度;二是全面实施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用足用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等,发挥财政资金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纽带作用;三是把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与建设工业园区基础有效结合起来,使工业园区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平台;四是制定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并加以贯彻落实;五是结合企业搬迁规划与进度要求,做好企业搬迁的具体实施工作,落实相 关政策,加快搬迁进程,降低搬迁成本,真正做到“搬活”企业,增加财源;六是发挥财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贴息等多种政策手段,涵养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二)依法治税,依法理财,确保完成收入任务
拓宽理财思路,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坚持向经济发展要税收,向强化责任要税收,向堵塞漏洞要税收。
一是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生好财、聚好财、用好财。要花大力气加强税源管理,深化细化分税种、分行业管理,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机制,清理漏征漏管户,推广税控收款器应用,抓好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充分发挥税务稽查职能,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二是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公平税负、依法治税;三是逐步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和基金管理,加快政府非税收入体系建设,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四是做好社保基金“五险合一”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工作,提高社保基金征管的效率和质量。
(三)优化结构,统筹兼顾,构筑公共财政框架
(四)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重点保证政权运转、社会稳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基本需要,保证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支出的法定增长,保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的重点投入。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及时安排资金,切实保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