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要“兼得”--谈建设大都市与保持花园城市特色的关系
时间: 2003- 01- 26 12: 24 来源: 浏览次数:

“鱼和熊掌”要“兼得”

---谈建设大都市与保持花园城市特色的关系

本刊评论员

“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这是市委、市政府抓住我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之机,适时提出的一大战略决策。她为杭州市的长远发展,绘制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在建设大都市的进程中,如何保持杭州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风貌,保持“花园城市”的特色,这是一个值得十分关注的问题。
当前,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都把保护生态环境视为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代工业社会大都市建成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充分运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建造了一幢幢摩天大楼,一条条宽阔街道,建起一片“水泥森林”。由此,大都市“滋生”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化弊病,使人们饱受其苦。于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都市人的生活、居住空间向郊区和小城镇拓展,中心城区加卫星镇的格局,成为21世纪大都市发展的模式。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把生态城市作为大都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西方理论界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老牌的大都市开始了“城市更新”运动,通过国家的力量来规划和建设绿化面积大,环境卫生、居住条件好,交通方便及生活与生产有机结合的卫星城镇,促进田园城市与卫星城镇的演绎和完善。新兴的大都市以自然界生物形态的构思,来规划城市的总体布局,行政中心为主脑,道路系统是骨架,大面积的绿化用地成为城市“绿肺”。国内大城市在发展生态城市中,也都亮出了各自的举措。北京打出“绿色北京”的品牌;天津正在建造人工造林、植被保护达100多万亩的城市“绿色长廊”;上海则要提高大都市绿色竞争力。融入世界大都市发展潮流的杭州,保护生态环境,保持“花园城市”的特色,完全是“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包含其间的应有之义,而不会是得此失彼的所谓“鱼”和“熊掌”的关系。
在马可。波罗的笔下,杭州曾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即使到17-18世纪的康乾时代,杭州也与北京、苏州、南京、杨州一样,人口多达10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最大城市之一,杭州“大都市”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21世纪杭州新一轮的大都市发展中,杭州会因此丢失昔日“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的美丽?答案是否定的。
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十届一次人代会明确提出“环境立市”的方针。我市要长期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到2005年建成“国际花园城市”,2010年建成“生态城市”。杭州大都市建设将促使城市中心向东位移,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在开阔的钱塘江两岸再开发出一片崭新的“城市花园”。同时,这也意味着为以西湖为核心的老城区保护,中心城区增绿扩绿,腾出了难能可贵的空间。我市已对西湖、运河进行了全面清理,入城口和市区主要街道大规模的整治,今明两年全市273家工厂还将迁出中心城区,西湖环湖南线景区资源整合,这些举措都将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所以应该说,我市实施大都市战略,是我市建设生态城市的保证;杭州在大都市建设的进程中,山会更绿,水会更清,景色会更秀美。
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宁波的城市特色,首先在于水,在于其“江、桥、湖、港”汇于一城。西安的城市特色在于浓积着古中国的痕迹。杭州的城市特色,公认的是山水城市、花园城市。专家谆谆告诫,现在城市发展有一个“特色危机”,表现为“地不分南北,城市不分大小,面貌大体相同”,“原有的城市特色正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杭州在近些年的城市发展中,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我市在建设大都市中,各部门都应细致入微地精心维护好杭州的城市特色。
据专家分析,西湖是一个封闭式的泻湖,如果任其自然生存,大约在清代就已淤积成一派田园风光。正是由于历代有远见、有作为的杭州官员作出决策,和千万人民的辛苦劳作,不断清淤治理,才使西湖如一颗明珠闪耀如今。城市特色是城市的个性。杭州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的特色,正是先辈们留传下来的瑰宝。最近,市委书记王国平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做杭州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最大政绩的观念,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牢固树立“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观念,要在全社会倡导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观念。城市特色也是杭州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所以我们在建设大都市中,必须牢固树立这四个观念。如果硬要把大都市与花园城市的关系比喻成“鱼和熊掌”的关系,那么,我们明确的态度就是:两者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