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兴市---现实的选择
本刊编辑部
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工业兴市”的发展战略,它于加快“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首先,从杭州工业对我市经济的贡献来看,其总量已占GDP的50.9%;在税收构成中,工业更是实现了60%以上的贡献;在全社会的劳动力结构中,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约占35%,可以说工业经济作为我市经济总量、财政税收、农民增收、吸纳就业的主体地位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不会动摇。
其次,要实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战略目标,没有强大的工业,大都市就失去了支撑,信息化就失去了依托,现代化就失去了动力。大都市首先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企业集群。如日本东京、法国巴黎、英国曼彻斯特、美国底特律等世界著名大都市,均为世界著名的制造业中心、大工业基地。近的如上海,也是我国著名的汽车、钢铁、石化工业基地。我市工业经过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磨炼,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但我市工业企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仍以纺织、食品、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产业升级任务远未完成。从总体上看,我市工业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实现工业现代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第三,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制造业生产基地外移和我市行政区域面积的扩大,为发展我市工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纷纷作出调整,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已占GDP的70%左右,制造业生产基地纷纷移至国外。杭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较多,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将是吸纳国际资本的有利条件。市区区域面积的扩大,特别是江东、临平两大工业区的建设,必将带动我市工业生产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打造杭州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杭州工业的第二个春天已经到来。
当然,“工业兴市”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而应注重质的提高。因此,在加紧培育大集团、大企业的同时,始终应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工业产业的升级。从这一点来讲,工业是牵引科技进步的有效载体,“工业兴市”和“科技兴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同时,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中,必须处理好发展工业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环境立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一时的增长。要切实把未来工业的主方向放在信息港、医药港“两港”建设上,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精细化工业、成衣加工业、包装产业及其它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现代都市型工业。做到这一点,我市就能形成工业发展与相关产业齐头并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物质生活与现代文明同步迈进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