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于华夏儿女而言,家与国的联系从来密不可分。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获得者——夏卫民、黄曦一家,就是新时代文明家庭“家国一体”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工作上,他们是诲人不倦的教育伉俪;生活中,他们更是惺惺相惜的良师益友。二人彼此支撑、互尊互爱,组成温馨小家,相伴走过二十载。其间,夏卫民曾两次投身支教事业,于偏远山区播撒希望;而黄曦则始终支持着他的决定,在坚守本职岗位的同时,自觉承担起照护小家的重任,为爱人扫清前行路上的后顾之忧,书写了一段“小家为大家”的动人故事。
三尺教台映初心
“到需要我的地方去”
夏卫民,杭州市朝晖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从教28年;黄曦,杭州市文澜小学教学处主任、教师,从教22年。多年前,两人因工作相识相知,并于2006年组建家庭,目前育有一儿一女,构筑起一个和谐有爱的四口之家。
两人的从业经历十分相似,同样从教习语文开始,同样靠三尺教台上的默默耕耘,教导出了一个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收获了来自孩子和家长的全情信赖。
见到他们一家时,黄曦正在忙新一轮的招生入学工作,而夏卫民所在的中学,孩子们刚结束期末考试。夏卫民静静地陪在黄曦身边,只在对谈的间隙“插话”道:“我们家取得的所有荣誉,黄老师要占一大半。”
这些荣誉,包括杭州市最美家庭、浙江省文明家庭和今年新增的全国文明家庭称号等。而这,跟夏卫民的两段支教经历分不开——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他受杭州市委组织部委派去往桐庐支教,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他又响应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赶往与杭州结对的黔东南州挂职支教,以黄平县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的身份,与当地分享杭式美好教育的教学成果和先进理念。
“这是好事,你放心去,西部的孩子需要你。”一番简单的沟通,黄曦率先表态,作出了照顾小家的承诺。同为教师,她完全理解夏卫民的理想和顾虑。支教分居两地的两年,是两人成家以来分别最久的日子;但对于彼时的脱贫攻坚大业来说,那两年又是教育援黔拔去穷根、实现自主造血的关键期。
事实上,在夏卫民赴任黄平县支教前,从未有过杭州籍老师任当地学校校长的先例,“当地教育部门对帮扶机遇非常重视,我要全力以赴,不留遗憾。”而他也打了漂亮的一仗——当挂职进入倒计时时,该校学生的中考成绩已位列全县十所初中之首,“全县前十名,有一半来自我们中学,完成了‘逆袭’。”他本人也因此荣获脱贫攻坚优秀援黔干部、黔东南州支教名校长、黔东南州优秀支教工作者等称号。
回顾那段紧张又充实的时光,夏卫民多了几分从容,“虽然缺席了一双儿女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永远的遗憾,但只要想到,自己帮助更多孩子改变了命运,又觉得无怨无悔。”
教育火种长相续
“做寒冬中的那道暖阳”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直到今天,夏卫民一家与黔东南的不解之缘仍在继续,“当年我带过的一对龙凤胎,周长龙和周长凤,现在都考上了大学,一个在中国计量大学读应用数学专业,一个在贵州医科大学。”考虑到孩子父母早逝、家中贫寒,夏卫民特意交代过他们,不必忧心学费问题,只管认真学习,争取早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大人。
“我们都是从小镇或者村里一路求学考上来的,知道什么叫知识改变命运。”如长龙长凤一样,顺利从黄平二中考取大学的孩子还有数十位。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圆梦,挂职前后,夏卫民与黄曦发动了身边的100多户爱心家庭,接续帮扶贵州贫困学子,为他们带去持续的关爱与鼓励。
就像孩子们给夏卫民的信中所说,“你是我寒冬中照进的暖阳”,不少爱心人士看到朋友圈的分享,主动找到了夏卫民。“每转交一份爱心助学金,我就手写一封感谢信,我们一起做那道暖阳。”夏卫民说。
教育是温暖人心的事业。“学生时代能得遇一位良师,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黄曦坦言,正是受曾经的老师影响,自己才走上了教学相长的道路;而在夏卫民家中,他的爷爷、大伯、父亲也都当过教师。这些都给他们埋下了足以影响一生的种子。
“生活中我们会教育孩子要文明有礼、遵守秩序,希望他们能张弛有度,自信自强。”从文明小家出发,同样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也借着这段山海情谊,被夏卫民带到了千里之外的黔东南,化作一句“以自信铸就缤纷人生”的寄语,交予后来人——“我就想告诉孩子们,他们不比别人差,也祝愿孩子们有朝一日都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