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森:检徽下的匠心
时间:2025-07-09 10:05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1.jpg


胡森(左三)在工作中


在杭州检察系统,有这样一位检察官:他是办理1200余件刑检案件无一错案的“办案标杆”,是带领团队屡获公诉竞赛佳绩的“业务导师”,更是在法理与人情间织就正义之网的“检察工匠”。

他叫胡森,是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也是全国优秀公诉人、浙江省检察业务专家,从业16年,始终以钻研精神铸就“匠心”,以传承精神延续“初心”,将“敬业”二字刻进每一页卷宗,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检察官的责任担当。


大案要案里的“拼命三郎”

在同事口中,胡森有两个特别的标签——“重大要案专业户”和“办案狂魔”,专啃案卷多、涉案人员多、犯罪事实多的“三多”类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为保证办案质量,加班成了胡森的“必修课”,同事们也习惯了下班后看到他在食堂简单“对付”晚饭的身影和办公室那盏时常亮到深夜的灯。

办理拱墅区某起重大案件时,面对51名涉案人员、500余册卷宗、500多份U盘和光盘、9000万元涉案金额,胡森率领专案组连续40余天奋战,形成了百万字审查报告,最终让被告人悉数认罪伏法,该案也获评全国典型案例;在一起零口供的案件中,胡森连续两周以办公室为家,从100多个通话记录和200多页的银行流水中筛查出了30多笔未被指控的犯罪事实,被告人最终认罪;在办理某起涉及千名老年人遭诈骗的案件时,面对没有审计报告的情况,他以“工匠凿石”的耐心逐份核实每位老人的合同和转账凭证,最终通过30多个表格的翔实记录,厘清了每一笔投资金额、还本付息金额及未清偿本金,帮老人追回了养老钱……

“检察官的每一项工作说起来简单,但要做精做细就需要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不是过得去就行,而是要让人民法院、被告都认可。只有用力办实、用情办好,以匠心求极致,才能让群众有更多的司法获得感。”这份朴素的职业信条,化作了胡森16年如一日的坚守。


司法天平上的温度传递者

在胡森看来,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映射着一个人甚至几个人的人生,以及与之血脉相连的家庭。“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他时常自问,也始终致力于在法理与人情之间寻求经得起历史检验、抵得住良心叩问的最优解。

2017年,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出现风险事件。胡森承担起重要办案任务,办理了近百起相关案件。一年多时间里,他与办案组成员累计接访300余次,以耐心释法的专业姿态、将心比心的共情能力安抚投资人。其间,他还牵头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及跨区域金融办等持续沟通协调,探索开创了民事、刑事并行的办案模式,进一步加大追赃挽损力度,收获了投资人的认可。

这份对司法温度的追求,同样体现在对后辈的“传帮带”上。单位里的年轻干警亲切地称胡森为“森哥”,每逢业务上有“疑难杂症”时总喜欢向他请教。从法律文书的字斟句酌到办案经验的倾囊相授,再到将收集的办案资料整理分享,胡森常以问题为导向,与年轻同事分享交流,将自己对检察事业的初心与热忱倾注于代际传承中。

2021年起,胡森还多次担任省、市刑检业务竞赛教练。2023年5月至11月,浙江省检察机关选拔相关人员备战全国第八届十佳公诉人暨优秀公诉人比赛,胡森任浙江省备战队伍教练。最终浙江4位选手全部进入决赛,其中2人斩获“全国十佳公诉人”称号、2人分获“全国十佳公诉人”提名奖和“全国优秀公诉人”称号。

这些赛场内外的匠心传承,恰如胡森司法生涯的生动注脚。从入选全国网络犯罪检察人才库、全国普通犯罪检察人才库,到6次荣获个人三等功、获得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诸多荣誉加身的他,最珍视的始终是那枚锃亮的检徽。当被问及持续精进的动力源泉时,胡森说这份职业赋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是永不枯竭的精神养分——因为“每个案件的审查判决都是在为公平正义四个字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