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明确把缩小“三大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浙江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主攻方向。
临安积极谋划,围绕“稳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兜住低收入群体民生保障底线,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扩中提低”改革。
开辟了“共富岗、共富班、共富产、共富贷、共富享、共富销、共富旅、共富农”等8条共富路径30余个共富项目。在居民收入、就业、缩小城乡差距、教育和技能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稳步推进各项政策,努力缩小“三大差距”,为“扩中提低”改革提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临安经验”。
“广场”分红,百村有份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走进“五一”开业的临安共富广场(商业综合体),天桥上人流不息,自动扶梯忙碌“吞吐”着往来顾客,餐饮档口的霓虹店招璀璨如火,揽客声此消彼起。
共富广场的流量和人气,关联着百公里外临安西部101个村的“财气”和分红,肩负着多重“共富”使命。
它既是一个“共富产”“共富贷”项目,也是一项“共富岗”“共富享”事业。该项目由临安西部101个经济薄弱村所在的七个镇“出面”,以镇为单位成立七家集体经济发展合伙企业,与临安城投集团合作组建开发建设公司,共建共营共富广场项目。为解决101个村的“入股资金”问题,当地金融机构按照“共富贷”的有关政策,给101个村给予授信资金(每个村100万元),用于共富广场项目摘地和建设,建成后的经营所得反哺于101个村,用于还贷增收,助力村集体增收共富。
共富广场开启了经济薄弱村与国资平台“抱团”合作的先例,改变了以往各村“单打独斗”、营收难有保障的窘境,为偏远乡村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人才稀缺等导致经营难、创收难的困局破题解困。共富广场的投运,已给当地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共富岗”。
“人均千瓦”全球分享
共富广场赋能强村富民,“天目临碳”为共同富裕赋“能”。
自2023年临安向全体民众发出“人均光伏一千瓦”(三年实现“人均光伏一千瓦”建设目标)的助建倡议以来,天目山镇肇村就迎来了屋顶“生财之道”:屋顶光伏采取“租赁+补助”的模式,光伏建设方不仅要向“房东”支付“屋顶空间”租金,而且还要提供发电“额外”补助。村民沈成华介绍,去年年初,他在自家屋顶上装了118块光伏板,一年下来就已“入账”万余元。
潜川镇上沃村干脆以村集体之名参与“光伏致富之路”。眼下,由中核汇能投资建设的4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已在上沃村完成落地投产。抛荒多年的桑园以“板上发电、板下种药材”的“套种”方式焕新“复绿”,实现农地“一地多收”的“立体效益”。
据上沃村党委书记陈国明介绍,村民除了每年收取土地流转租金,获得中药材收益外,还可以参与中药材种植管理,拿务工工资,目前有5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临安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6月,“天目临碳”屋顶光伏作为“共富产”项目,已共覆盖270个村、9000 余户居民,并网接入容量逾14万千瓦。2024年10月,临安以视频形式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与全球分享了“每人一千瓦光伏”的“临安经验”。
匠人带富,村嫂抢单
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决策,2021年7月,我省出台“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力争到2025年形成以中等收入农民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农村社会结构。
四年忽焉已过,“扩中提低”春华秋实。在临安,一批批共富体制机制日趋成熟、一个个共富项目扎根生长、一项项共富成果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竹笛工坊”带共富、“印石工坊”带共富、“团圆仁山核桃工坊”带共富、“青珂鸟笼工坊”带共富……近年来,临安以“天目寻匠”为载体,不断挖掘民间手工艺人、能工巧匠,将传统技艺与互联网巧妙“联姻”,通过民间匠人“直播基地”和“天目寻匠”官方抖音号矩阵,在“引进”匠人和“输出”精品上下功夫,探索出了一条“匠人带富”的“共新”路子。
刘青是天目漆器非遗传承人,自入驻“天目寻匠”以来,在抖音上教授漆器技艺,传播漆器文化成了他每天“必修课”。
“自从与‘天目寻匠’合作,我从一个‘抖音小白’的手艺人,一跃成为拥有上万粉丝的‘网红博主’,每月还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刘青介绍,通过“天目寻匠”抖音直播间,带动了20多位村民“家门口”就业,还收了300多名徒弟。
截至目前,“天目寻匠”已累计挖掘民间匠人294人,培育打造“天目寻匠·共富工坊”60个,累计产生销售额1.2亿余元,帮助2900余名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天目寻匠”让手艺匠人走上了“共富岗”,“临里好家政”则让“村嫂”们“点点手机”就“上岗”。
为破解农村就业信息不对称难题,临安搭建了“天目共富数字服务平台”。其中“临里好家政”就是为破解“灵活就业群体就业难、家政服务供需匹配难、群众安心消费难、行业统一资信评定难”等“四难”问题,推出的一个“山区家政服务优质共享”平台。
“以前做家政都是靠亲戚朋友介绍,活干完了就没事了,只能打麻将、聊天来打发时间。自从手机上安装了‘临里好家政’,我已经抢到了300多个订单,收入近5万元。”对于昌化村民商益波来说,“临里好家政”的问世无疑是助他随时随地“就业自由”的线上“劳动月老”。
据了解,自“临里好家政”平台运营以来,已帮助7000余名山区女性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3000余万元,带动家政及链上消费超5000万元。
牛棚长出“美学经济”
手艺人和“家政嫂”依靠万物互联找到了各自的生财之道,“乡村运营师”们则用一根网线让猪栏牛棚、废弃仓库长出了“美学经济”。
2025年,各地文旅都还在为流量短缺“挠头”,天目山麓天目村的乡村运营师吴燕春却在村里大兴土木,又是开“村咖”又是招新人,忙得不亦乐乎。作为曾经的网红主播经纪人,吴燕春以互联网思维回乡创业,先后成为太湖源镇临目村和天目山镇天目村的乡村运营师。她通过“短视频线上引流,迁移至微信端消费”的模式,将神龙川景区带出了专接“低价团”的窘境,使周边农家乐、民宿房费翻了数倍。来天目村半年就为村里揽客7万余人次,手艺人的藤编、木雕在他手里“点化”成了时尚单品。
就在吴燕春用补光灯点“绿”成金的当口,周静秋、娄敏已经为临安“村庄经营”模式的出山出海“出圈”作形象代言。太湖源镇指南村乡村运营师周静秋将“指南”模式复制到了近2000公里外的海南云阁村;龙门秘境乡村运营师娄敏则以“空中飞人”的姿态在全国各地布道临安的“村庄经营”经验。
正是在吴燕春、周静秋、娄敏等乡村运营师的苦心经营下,红叶指南散散步、龙门秘境吹吹风、月亮桥村遛遛弯……成了小红书上的热门分享。截至目前,临安已有34个市场化运营团队进驻36个村落开展“村庄经营”,实现旅游收入8.4亿元,村民收入增加4995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1.12亿元,为村民增加就业岗位近2900个,累计吸引139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
天目好物,神州优品
“村庄经营”点亮临安“共富旅”,也使“天目山宝”因为一件件乡村好物成了“共富销”的“畅销品”。
去年岁末,“2024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年度盛典”在金华举行,“天目山宝”以945.82的影响力指数位列全国第15名,拿下全国区县市级第一名,并入选“2014-2024区域农业卓越影响力品牌”。
近年来,临安聚焦农产品质量标准不一、各自为政、散乱销售的局面,破题农产品“样样有一点,每样一点点”的产销现状,全力做好“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打造高品质的品牌农产品。先后完成临安山核桃、天目雷笋、天目小香薯等5个“天目山宝”系列团体标准制定;建立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办法和退出机制,动态管理授权企业和产品。推行农产品“浙农码”追溯制度,对农产品实施全流程质量和安全监管;新建供销优选冷链中心和一批产地仓,完善优质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增强农产品冷藏、分拣、加工、配送等一站式服务能力。
2024年,“天目山宝”品牌农产品销售超过3.5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10亿元,助力近10万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天目山宝”累计授权企业60家,涵盖30余个品类,打造授权企业线上线下合作门店近百家。
好医到家,云端送药
好生活须有好身体、好心情为“伴侣”,富裕才有幸福的底色。
临安地处山区,看病难一直是山区百姓的“槽点”。近年来,临安高度重视医疗健康领域的改革创新破难,围绕做好做优“天目医享”,全力推动优质医疗力量下沉到村、医疗设备“移动便民”、医疗手段“智能慧民”,尽全力将“天目医享”做成“共富享”矩阵中的“拳头产品”。
为使偏远山区群众也能享受到“好医到家”的福利,临安积极抢抓省市医疗力量“双下沉”的机会,联合7家省市医院、48名省市专家参与巡回诊疗,打造由省市专家、区级医院专科医生、卫生院全科医生以及村医“四级联动”的服务团队下村开展巡回医疗服务,让乡村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挂上”省市专家号。
截至去年年底,“天目医享”巡回诊疗已累计派出医务人员3.8万人次,服务群众56.9万人次,筛查出各类疾病1.74万例。
今年以来,临安还对“天目医享”“硬装”着手矩阵式扩容和提能。重磅推出智能手环、手机预警监测设备,连接“安居守护、天目医享、急救平台”三个平台,对老年人全方位开展智能医疗监测、生命体征探测、跌倒报警、远程定位等信息采集,并将实时信息向监护人、家庭医生、网格员“三方”推送,实现“跌倒电话到”。同时还增配急救设施设备,包括自动体外除颤仪、“拉杆式”急救箱和车载远程诊疗系统。此外,还向基层“开放”了3754种药品,村民可以在村卫生服务站或者在“云药房”下单就能配送到家。
对于“天目医享”这些年的用心用情,村民们看在眼里、知在心里。
“以前量血压要坐车去镇上,现在医生每周定时来村里,还能视频连线省城专家,这样子看病以前想都不敢想!”湍口镇洪岭村七旬老人杨根民说。
“以前配高血压药要到镇上或者临安市区,大半天就没有了,现在等在村里就可以配,药价和镇上医院一样,还能直接送到家,再不用为配药耽误干活了。”天目山镇武山村李大伯说。
“共富”越千年,今朝再出发。
忆往昔,吴越王钱镠捍塘治水、发展农桑,开启了“苏杭熟,天下足”的共富序章;
看今朝,苕溪两岸,临安儿女在“天目共富”赛道上策马扬鞭。钱王故里的共富画卷,正从“陌上花开”的“天目暖城”向“幸福临安”的“共富之城”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