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698/2024-27459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农提〔2024〕17号 成文日期: 2024-05-11
发布单位: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42号提案的复函
时间:2024-05-15 14:46      来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浏览次数:

民建界别组委员工作室:

贵单位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42号)收悉,经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贵单位对杭州市茶产业工作的重视。贵单位针对当前我市存在的茶叶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规模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支撑乏力、品牌保护建设力度仍需加强、专业实用人才短缺等四个问题,建设性地提出规划设计未来茶园、提升茶园自动化率、加强全产业链建设、培育促进茶业企业现代化建设、开展茶专业实用性人才建设等五个建议,对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在统筹做好“三茶统筹”大文章,加快发展茶产业新质生产力,以及今年以来传统茶产业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贵单位提案具有极高的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

一、全市茶产业发展整体情况

茶产业是杭州市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茶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具备培育发展茶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和先发优势。

(一)产业基础好。2023年,我市茶园总面积57.58万亩,采摘面积52.34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保持稳定。茶叶总产量2.88万吨,总产值48.41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31万吨,产值43.95亿元,占比90.79%。全市茶树品种多样,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的有鸠坑群体种、龙井43、乌牛早等品种。全市现有各类茶厂1190家,其中省级示范茶厂20家、省级标准化名茶厂40家。

(二)发展劲头足。全市已经形成了以精制茶加工为主,茶粉、抹茶等深加工为辅的上下游产业价值链。除传统泡饮外,茶饮料、茶药品等现代化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杭州拥有多家“国字号”科研院所,有着全国首屈一指、得天独厚的茶科技力量。

(三)品牌优势强。我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日趋成熟,2023年,“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达82.64亿元,连续五年位居全国榜首,“径山茶”品牌价值达31.65亿,首次迈上30亿大关,“九曲红梅”“天目青顶”“安顶云雾”“雪水云绿”“建德苞茶”“千岛湖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协同共舞的局面进一步向好,也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好原料、好品牌、好故事。

二、推动全市茶产业发展相关工作进展

(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顺应市场“多元化”需求,进行茶类结构的调整,实行多茶类组合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在余杭区发展以径山毛峰绿茶为龙头,径山红茶、蒸青茶、径山抹茶及各类茶衍生产品共同繁荣的茶系列产品格局。支持临安区通过发展白化黄化茶,主动破解市场竞争激烈、天目青顶品牌难以突破的困局,产量逐年提高,最高售价超过6000元/公斤。针对桐庐县茶叶产销形势总体下滑情况,指导茶企将销售策略调整为以内销蒸青绿片、有机蒸青茶为主,不但产品销路稳定,效益还稳中有升。

(二)规模化进程有效推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挥牵引带动作用,为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继续推进临安区天目有机抹茶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省级产业团队项目实施,建设太湖源畈龙茶叶基地、高虹木公山茶叶生产加工示范基地2个区级农业产业化项目。抓好在桐庐县实施的浙江艺福堂茶业数字化龙井茶生产基地建设、瑶琳茶体验示范基地建设、茶庄园和微庄园建设等重大项目。在建德市大同镇推进西乡万亩茶产业共富园项目,由政府开发建设、大户“拎包入住”、村集体股份入股、村民流转获租、务工挣薪的标准化模式进行实施,形成茶文旅融合共富园。

(三)品牌培育持续深化。深入实施《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强化“西湖龙井”品牌龙头引领作用,获评全省首届知识产权一等奖。支持建德市实施“建德苞茶”地标品牌提振行动,从区域特色品种繁育、地标品牌元素融合示范、品牌整体品质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支持余杭区持续坚持品牌化、数字化、规模化、品质化、融合化“五化共促”发展方向,用好“三茶统筹”发展模式,推进径山茶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径山茶品牌价值。支持西湖区强化“一绿一红”品牌宣传,借助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之机,依托“一节两会”突出展示西湖龙井、九曲红梅,扩大“一绿一红”品牌影响力。

(四)人才队伍接连壮大。积极选派选手参加“越乡杯”浙江省龙井茶炒制技能大赛,2024年5名选手荣获浙江省龙井茶制茶大师称号。2023年7名选手荣获省十大龙井茶手工炒制能手称号,2名选手荣获省十大龙井茶机械炒制能手称号。支持西湖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连续举办面向年轻茶人的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集训。指导建德市出台政策支持茶企及个人参加“乡村工匠大师”、省市“技能大师”等荣誉的评审选拔,对获得相关荣誉的人员和企业给与相应的奖励及激励政策,促进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虽然我市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对贵单位提到的问题和建议逐条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我市茶产业发展中茶园不够优、设施不够精、链条不够长、企业不够强、人才不够全等问题的确存在。下一步,我局将针对贵单位提出的建议,抓住关键环节,强化顶层设计,加快补齐工作短板,持续推动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加快制定茶产业发展相关意见。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省里出台《浙江省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全省部分地方已经出台相关县级文件,如我市余杭区、桐庐县、淳安县、温州永嘉县和绍兴新昌县等,但市级层面相关意见尚无先例。下一步,要整合现有市级资金,优化县级政策,率先出台杭州市具有含金量的统领政策文件。同时,建议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为政策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二)深化现代化茶园建设。推动未来茶园发展,开展生态茶园创建行动,深入实施“肥药两制”改革,大力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对优质茶园开展宜机化改造,鼓励安装电动喷雾机、电动修剪机、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等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茶园管护水平。支持建设智慧茶园,通过建立茶园信息化平台、云计算平台和协作平台,安装传感器和无人机等设施设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茶园实现远程管理和自动化控制,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三)提升科技装备水平。积极发挥在杭“国字号”和省市茶叶机构的技术先发优势,积极搭建院地、院企合作平台,围绕当前瓶颈问题开展一批科技项目攻关。大力开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推广应用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加快茶叶生产全程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加强数智赋能,加快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系统迭代,推动现代数字技术对茶叶的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全程赋能。

(四)推动产业价值延伸。在巩固名优绿茶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红茶等特色茶产业,开展低效茶园、荒废茶园改造,加大夏秋茶、大宗茶开发力度,培育余杭等抹茶特色优势区域。支持开发适应年轻消费群体的茶饮料、茶食品,助力办好第六届中国国际茶博会,协助举办全国新茶饮高峰论坛,为茶衍生产品展示展销搭建更多优质平台。支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夏秋茶开发利用、“龙井”特色新茶饮研发等茶科研成果在杭落地转化。

(五)扶持规模主体发展。发挥规模主体的中坚力量作用,统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双强”等政策,优化政策设计,在茶园扩面提质、生态化茶园改造、标准化生产设施设备引进应用、产品展示展销等方面对规模主体给予倾斜,在重点乡镇和区域培育打造一批全市“三茶统筹”发展示范典型。突出“西湖龙井”品牌龙头地位,推动绿色生产进一步夯实,文化传承进一步弘扬,闭环管理进一步规范,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发挥品牌示范带动效应,杭州市其他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真正形成品牌“一超多强”的发展局面。

(六)强化茶领域人才培育。加强“新农人”培育,注重引导年轻人学茶、爱茶、懂茶,持续支持举办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年轻人集训,促进“茶二代”“茶三代”回归。推动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培训体系,深化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炒茶技艺、质量品控等生产环节人才培养,提升全市茶叶加工比武活动层级,并向网络营销、茶艺展示、品茶鉴茶、企业管理、品牌推广等销售环节培训拓展,促进人才百花齐放。

衷心感谢您对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联系人:滕斌,联系电话:8525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