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通道”开启
时间:2023-01-12 10:23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2020年以来,每年的浙江省两会都会开启“委员通道”,今年也不例外。1月11日上午8时15分,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省人民大会堂国际会议厅大厅正式拉开帷幕。科技创新、共同富裕、教育优质均衡……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5位来自不同界别、不同领域的省政协委员走上通道,认真回答记者提问。


三大要素助推浙江科技创新 

“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西湖大学与杭州市富阳区政府共同举办的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举行了奠基仪式。这张就是奠基时拍的照片。”通过“委员通道”,科技界别委员,民进杭州市委会副主委、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兴奋地向大家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打造一个聚焦光电技术的研究、中试和产业化基地,是仇旻过去十年来一直梦寐以求并为之努力的事情。“全球学术界、工业界都在加紧探索超越‘摩尔定律’的新技术,光电集成领域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突破的。但实现这个梦想的门槛很高、难度很大,要有人才集聚、技术积淀,更要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仇旻说。

那么,西湖大学是怎么一步步实现这个梦想的?

“在浙江省、杭州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设了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世界一流的微纳加工平台,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孵化了6家高科技光电企业,为光电研究院的成立做了充分的技术储备。”仇旻认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表现出的极大热忱,加上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市场力量,共同提升了相关科技产业的集聚力和竞争力,这也正是浙江区域创新能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的重要原因。

“浙江是一个能让梦想起航、更能让梦想实现的地方!”仇旻满怀激情地说道:“今后,西湖大学将更直面国家和地方核心战略需求,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我们相信,西湖大学的211名教授博导,每一个人都会像一个光子,不断集聚、激发,为浙江科技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协商议事活动在基层四面开花

在浙江各乡镇街道和社区,我们常常能见到政协委员与基层群众围坐一堂、互动交流的热烈场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良好氛围越来越浓厚。

“这些年来,省政协切实加强对市县政协工作的指导,不断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原则,打造了民生议事堂、请你来协商、委员会客厅、委员工作室、协商驿站等各具特色、功能多样的履职平台,并加快数字政协推广应用,积极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深入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委员通道”上,特邀界别委员,衢州市政协主席方健忠带来了政协在基层开展协商议事活动的生动案例:“一是让委员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我们把在衢州的1708名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就近全部编组下沉到乡镇的委员履职小组,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让委员发挥作用有平台、履职有载体、联系群众有渠道、宣传政策有阵地。二是方便群众就近参与和充分表达。我们在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实现‘民生议事堂’全覆盖,95%以上的村(社区)设立了‘协商驿站’,把协商平台搭到了群众家门口。三是协商意见交办落实形成闭环机制。我们积极探索协商意见交办落实机制,彰显真协商、真解难、真管用。”

方健忠表示,市县政协“开门是群众,出门是基层”,衢州市政协将继续探索创新,深化履职平台品牌建设,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变文化资源为产业优势 

“这只‘民族团结兔’融合了畲绣这一传统技艺和畲族美好祝福,它刚一面世,就得到大小朋友的追捧。”少数民族界别委员,丽水市畲凤非遗工坊主理人、畲凤民族服饰展示馆馆长兰金美现场展示着她的新作品。

丽水是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市。从小在一针一线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兰金美,两年前在家乡丽水古堰画乡开设了畲凤非遗工坊,通过委托绣娘、手工艺制作人在家来料加工的方式,带动农户就业增收。让乡村妇女群众在兼顾农活照顾家庭的情况下,“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钱赚”,实现顾家、传艺、增收“三不误”。

“这间小小的非遗共富工坊,不仅是姐妹们聚会交流、手工制作的地方,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兰金美介绍,近些年,浙江特别注重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用,变文化资源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和非遗传承人,她将积极履职,用心用情搭好平台,让文化融入日常,把传统接轨现代,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在民族地区奔向共富的路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创新助力浙江民企展翅腾飞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名片。无数浙商的梦想在浙江这片创业沃土上腾飞。经济界别委员,浙江万丰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锦华就是其中一位。

“有党中央和各地党委政府对我们民企的关心关怀,我们更要提振信心、抢抓机遇、拓展市场,用科技创新去赢得高质量发展。”作为“创二代”,老一辈浙商敢闯敢干敢试的拼搏创新精神时刻激励着吴锦华。在他带领下,万丰集团近年来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建设了智慧工厂,实现数据信息系统纵向集成,人均效率提升30%以上。

“我们自主研发智能设备,团队骨干都是富有创新活力的年轻人,还成功入围浙江省‘鲲鹏行动’计划。”展望未来,吴锦华同样信心满怀,他高兴地分享着最近的行程以及公司取得的新成绩,并透露,春节后将会有很多海外客户来浙江走一走、看一看,与公司商谈合作计划。他希望浙江继续加强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让制造更智能,让创新在浙江民企展翅腾飞的道路上扮演更重要角色。


最合适的便是最好的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如何高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进教育共富?教育界别委员,杭州第十四中学校长陈利民带来了他的思考。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随着社会发展,‘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校’的品质追求呼声日隆。‘上最合适的学校,上家门口的好学校’,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对‘教育共富’最朴素的理解。”陈利民说,一流的城市呼唤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孕育一流的城市。他给大家分享了杭州在教育发展上的实践:“通过区域集团化办学,在理念、师资、课程、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合,在高水平动态发展中逐步缩小区域和学校间发展差距。”

“做教育,脚下应踩着今天的土地,眼睛要看向心中的远方。”现场,陈利民还呼吁广大家长和社会,要以更长远的视角来理解优质教育内涵。既要兼顾学生当下进入优秀学校的需求,更要着眼于身心健康长远发展。

“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便是最好的教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校园环境、向上的精神风貌、激情的工作状态,这应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和广大学子心目中最美的校园模样。”陈利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