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高水平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首善之区
时间:2022-09-28 09:34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9月26日下午,中共杭州市西湖区委举行“杭州这十年·西湖”主题新闻发布会。西湖区委书记高国飞介绍了十年来西湖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现的精彩蝶变,并和西湖区委副书记、区长董毓民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湖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以及杭州举办G20峰会、筹办亚运会等重大机遇,始终坚持首善追求,踔厉奋发、拼搏实干,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首善之区。

如今的西湖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区域综合能级大幅跃升,竞争力影响力全面增强,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2位,成为全市唯一荣获综合考评“六连优”的区(县、市),实现了“两个先行”新征程的高起点开局。

迈上新的征程,西湖区将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围绕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区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的目标要求,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在西湖的生动实践,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实现新提升,高水平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首善之区,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市委提出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两个先行”中展现头雁风采,作为省委省政府所在地,请问西湖区在“高水平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首善之区”道路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高国飞:作为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我们自觉扛起使命担当、争作示范表率,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结合西湖区实际,提出了“高水平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

对于西湖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立足“首善”定位、坚持“首善”标准,探索实践符合西湖实际的具体路径和举措,排细排实重点任务,进一步把“任务书”变为可操作、可落地的“路线图”“施工图”,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以西湖的先行先试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有益经验、作出探路示范。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全力打造“五个新”:

一是全力推进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范例。我们将着力构建高能级产业平台,唱好紫金港科技城和西湖大学城“双城记”,辐射带动“三城一谷六小镇”迭代发展,加快推进紫金科创和云谷两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持续提高平台高端资源吸附能力和“亩产”效益。全面构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蚂蚁集团、涂鸦智能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放大“未来工厂”四大联盟和设计中心综合效应,高质量推进中船重工、数辰科技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数字经济、空天信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特色主导产业能级,加快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迭代发展,力争到2026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突破2300亿元、1100亿元,为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

二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科创引领新高地。我们将全力彰显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东首”的地位价值,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云栖工程院、西湖基因编辑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平台建设,深化与浙大、西湖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加大科创直投基金等政府资金支持引导力度,完善优化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积极打造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万人计划”等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国高企业、领军企业”等梯度培育体系,力争2026年底引进各类人才10万人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00家以上,为共同富裕积蓄磅礴发展动能。

三是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全域融合新样板。我们将牢牢把握“亚运兴城”这一历史性机遇,一体融合推进城乡发展。全域优化路网系统、推动轨道线网加密覆盖,打通城市道路“微循环”,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高标准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做好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后半篇文章”,梯次实施老旧小区提升改造、今年计划完工24个。做精“现代化”基本单元,更大力度推进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精心打造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深入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做优做强西湖龙井茶品牌综合保护,积极培育西湖特色的共富村、共富带和共富联合体,努力走好城乡协同发展新路子。

四是全力推进共建共享,打造美好生活新品牌。我们将深入践行“民呼我为”理念,全面加强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供给,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需求。当前,我们全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比如,在做优公共服务方面,今年要打造22个民生综合体,进一步优化“10分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圈”。在“一老一小”保障方面,将新增婴幼儿照护服务托位500个、成长驿站10家,加快推进托育中心、智慧养老院、康养联合体等项目建设。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新开办学校9所,新增学位7200个,加快推进优质教育全域覆盖。在社会保障方面,新增就业3.2万人,提供安置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各5000套,全力让幸福的光芒温暖每一名群众。

五是全力推进变革重塑,打造数智治理新标杆。我们将坚持把数字化改革贯穿于各领域、各环节,聚焦重大需求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承接贯通重大任务,以标志性特色应用迭代升级为引领,探索实践“一地创新、全省共享”,谋划建设更多管用、好用、实用的新场景新应用,全力打造更多有西湖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着力提升数字化改革的实战能力、智治能力和硬核实力。


记者:作为高校名企、科创平台、高端人才集聚的西湖区,科技创新能力有目共睹,近日又被授予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请问西湖区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董毓民:近年来,西湖区聚焦创新制胜,坚持高校、高新、高人、高能级实验室“四高协同”,争当创新驱动模范生。首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创新成果心潮澎湃。

一是高校“近水楼台”。西湖集聚了18家高校、46家科研院所,资源全省独一份。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高校经济,与浙大、西湖大学等深化战略合作,将高校院所的智慧星辰与社会、市场、企业的广阔大海紧紧联系起来。聚焦“一带一区一大道”,打造一批标杆园区、标杆项目、标杆活动。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多点开花,石虎山、现代国际园区精彩亮相。环浙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实施三年行动,小和山发展进入快车道。文一路科创大道浙财金融科创园、杭电数字经济创新科技园等串珠成链。累计整合盘活各类高校空间50余万平方米,引进高校经济项目522个。今年西湖52家独角兽、准独角兽名单中,高校经济项目占1/4强。

二是高新“万物生长”。我们主动融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战略,建设“紫金港科技城、西湖大学城、云栖小镇、西溪谷”为核心的科创主阵地,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高新领域踏浪而行、奔涌向前。紫金港科技城成功创建省高新技术园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云栖小镇获评“科创中国”浙江创新基地。持续做强“双千”“科技八点半”等品牌,设立科创直投等全周期政府基金,推动“苗木”“灌木”“乔木”企业茁壮成长。十年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26家倍增至948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80%。培育雏鹰企业24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96家。

三是高人“近悦远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大力实施“西湖英才计划”,深化“智创+”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引进人才子女入园入学等各项保障,着力构建全链式全周期的服务体系,让各类人才在西湖安心干事创业。近年来,全区人才净流入达5.6万,人才总量超40万,吴朝晖、施一公、王坚等48名“两院”院士在西湖安家落户,“学霸之区”已成为西湖的全新注脚。

四是高能级实验室“一核多强”。举全区之力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催生出更多“从0到1”原创性成果。国家实验室实现全省零的突破。西湖大学牵头建设的西湖实验室成功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累计建成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0家。今年,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代表—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落地紫金港。十年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比从1.87%跃升至4.27%,跻身全省前三。2021年,共有10个项目入选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3个“卡脖子”项目入选省“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清单。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万件,排名全省第一。技术交易总额130.4亿元,排名全省第二。


记者:2021年,西湖区“民呼我为西湖码”综合应用入选全省首批“最佳应用”,请问一年来,以西湖码为代表的西湖区数字化改革工作有哪些新进展?

高国飞:今年以来,我们对标省委最新部署要求,紧扣“1612+N”体系构架,聚焦改革突破、实战实效,一体推进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全面承接省市重大改革任务,协同参与省级重大应用子场景建设,迭代升级和谋划推进一批有西湖辨识度的特色应用,全力打造数字化改革“示范区、标杆区、领跑区”。重点推进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迭代升级“民呼我为·西湖码”综合应用。按照省委“浙里民呼我为”总体系要求,积极推进“西湖码”迭代升级。新增“亚运知识我知道”“法律问题我来答”“有奖线索我来报”等热点模块,在全区11个镇街建立统一规格的综合指挥中心,落实“1分钟签收、30分钟流转处置、24小时办结反馈”高速处理机制,推动群众诉求就地高效解决。自“西湖码”上线以来,累计受理办结各类事项17.8万余件,群众评价满意率达97.12%,相关工作经验在今年4月全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应用发布会上向全省推介,今年6月在国务院职转办简报专题刊发。

二是夯实数据治理底座。我们积极推进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开展“全量全要素”数据归集,编制完成数据目录1390个、归集数据8.1亿条,着力做强西湖特色数据支撑。创新打造了“云舍”实有人口数据管理系统,为基层治理和精准决策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三是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我们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打造了一批数字化特色应用,推动改革红利覆盖更多领域、惠及更多企业和群众。在为企服务方面,我们迭代升级“楼宇经济智慧管理”和“西湖亲清助企”平台,统建为企服务平台,系统整合行政审批、财税、中介服务等企业所需的各类服务资源,提升为企服务的精细度。在除险保安方面,我们高标准打造“十安卫士”智治平台,实现了安全风险隐患从“粗放管理”到“精密智治”的整体跃升。在优享服务方面,我们全域打造“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构建“幸福荟”数智平台,实现了民生服务从“碎片化、低水平”向“集约化、高效化”转变提升。上线“七彩托育”婴幼儿照护平台,实现托育资源、知识信息、入托服务直达快享。构建“一键养老”应用场景,让老年人在手机端动动手指,即可享受美食送餐、生活照料、家政助洁、医疗保健等高频服务需求。目前,“一键养老”的“享优待、约服务、智守护”三个模块已作为省未来社区养老模块标准化模板,在全省10个地市、125个未来社区及未来乡村落地复制推广。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找准数字变革的路径,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系统性变革,不断擦亮改革创新品牌,着力放大整体智治新优势,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西湖的城市和乡村更加聪明、更加智慧。


记者:近年来,西湖区的数字经济增速一直十分亮眼,今年西湖区又提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双轮驱动,请介绍相关做法和成效。

董毓民:西湖因数字而兴、因数字而名。1999年,阿里巴巴诞生于西湖,萌发了第一颗数字种子。此后,蚂蚁、阿里云、涂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数字企业喷涌而出、各自精彩。近年来,我们紧扣“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生活化”,“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先后获评省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一是数字产业化。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发挥云栖小镇、云谷小镇两个“云字号”主阵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辐射全国。比如,城市大脑策源地云栖小镇,率先全国布局云产业,诞生了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云计算平台—飞天5K。近期,亚洲最大云计算总部—阿里云云谷总部正式启用,惊艳四座,集聚数字人才数万名。比如,全面布局空天地海产业,依托航天五院、中船重工,打造百亿级产业链。比如金融科技产业,以西湖蚂蚁小镇为核心,打造世界一流的金融科技产业链。2021年,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790.5亿元,增长15.2%,占GDP比重达41.5%。

二是产业数字化。以数字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为抓手,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通过数字化提升改造,走出一条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之路。目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达100%,企业“上云”1.7万余家,累计建成5G基站3347个。美浓世纪列入省数字化车间,7家企业列入市“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名单。此外,高起点谋划369亩未来生命科学园,大力实施紫金港科技城西科园提升改造,坚持工业上楼、层高控制,已开工项目28个,建筑面积从40万平方米提升到100万平方米,为下步加快发展新制造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数字生活化。从2020年开始,我们以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为重要抓手,聚焦“数字生活、数字治理、数字产业”方向,开启全新探索之旅。通过两年努力,提升改造空间6.9万平方米,街区芳华初现,未来触手可及。数字生活领域首店、首映、首展、首演引领潮流,智慧斑马线、云上街区、数字导游、智能餐厅、无人超市等数字场景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味觉、嗅觉、触觉走到了心灵感觉。街区创新“网红前店+数智后厂”招商模式,落地快手、“气味王国”、网易MR游娱全球首店等数字产业项目47个,新时代“清明上河图”初见端倪。


记者:“文化名区”一直是西湖区的一张金名片,请问西湖区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厚植“区域文化”底蕴,促进精神富有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高国飞: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西湖区历史文化比较悠久,人文底蕴也很深厚,辖区内吴越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西溪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推动文化兴盛、促进群众精神富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持续推进文化兴盛行动,不断厚植区域文化底蕴,加快提升西湖文化软实力,全力实现文化先行、精神富有。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传承保护,让西湖文脉生生不息。我们坚持以匠心呵护文化遗产,高标准打造弥陀寺文化公园、三墩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城市记忆空间,编撰出版《之江历史文化丛书》《西溪丛书》等系列文化丛书百余册,完成“西湖龙井文化”等15个重点文化元素的基因解码,留下街道“忠义桥”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我们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西湖龙井、蒋村龙舟胜会为代表的95项非遗项目“活起来”,在2021年非遗传播活力百强评选中,西湖位列全国第15名、全省第1名。

二是加强文创引领,让文化产业更具活力。我们高标准打造之江文化产业带之江发展核,全面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第一是培育优势文化产业。全力支持重点平台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之江文化中心、浙江电影科技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获批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艺创小镇授牌成立全省首家国家级视听产业基地—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之江编剧村项目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宋城演艺、华策影视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第二是推动文化精品创作。引进30余位“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名家大师,19部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数量全省领先。第三是打造特色品牌活动。近年来,成功举办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等一系列高规格会议和活动,精心打造重大活动品牌,推动区域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创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三是扩大优质供给,让文化惠民深入人心。我们把文化阵地建到百姓家门口,建成开放西湖文体中心、三墩文体中心、之江文体中心等3个大型文体综合体,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和社区文化家园全覆盖,一处处文化阵地串珠成链,点亮群众的多彩生活。我们把文化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千场以上,升级完善1478个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让西湖群众快速便捷地享受高品质文体生活。我们把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家门口,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最美西湖人”等各类典型模范评选,全域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构筑起群众身边的最美风景线。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西湖文化资源优势,统筹做好文脉传承、文化研究、文旅融合、文明创建和文体惠民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打造人文底蕴更加深厚的文化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