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52/2022-26787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经信提〔2022〕140号 | 公开日期: | 2022-07-29 |
发布单位: | 市经信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杨超代表: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的40号提案《关于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杭州紧盯“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大力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制造业数字化按照“自动化补课、数字化集成、网络化提升、智能化突破、体系化发展”五个层次迭代发展,成效明显。
(一)总体水平保持领先。2021年,杭州市两化融合指数达到115.83,领先第二名宁波5.32,自2013年省首次开展评估以来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省产业数字化指数已名列全国第一,杭州在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杭州的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领跑全国。
(二)标杆示范引领有力。2021年,全市入围部级产业数字化试点示范项目18个,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1个,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4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3家。入围省级项目76个,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16个,工业互联网认定平台8个、创建平台15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未来工厂”认定企业5家、试点企业6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2家,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2个,数量保持全省领先。
(三)数字化质效明显提升。2021年,杭州市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218.82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54.4万元,均为全省第一。同年,根据对全市6016家制造业规上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已有1644家企业设立了独立数字化部门,3179家编制了数字化发展专项规划,近三年被调查企业平均数字化投资达452.48万元,其中投资超500万的651家、超千万的358家、超1亿的29家,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已实现100%全覆盖。
(四)创新应用快速涌现。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全市制造业企业在产品迭代、模式创新和场景应用上创新步伐加快。如运达风电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全域风场设备机器巡检,降低系统运维成本30%,缩短故障处理时间30%;杭叉集团成功运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自动识别客户需求,成功实现不同颜色和型号的叉车在同一流水线上的柔性装配,提升了产能。老板电器创新应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建设1个数据中心+N个协作平台,可基于客户需求,个性化调整设计、采购、生产和物流方案,有效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全面优化资源配置。
(五)“平台+”“链主+”成转型重点。按照杭州市“未来工厂”发展理念,全市积极探索推进制造业在“更大范围要素配置、更高水平分工协作”上下功夫,实现全网优质资源和先进能力的聚合利用。如杰牌传动规划建设“研发中心+新制造中心”,通过集中提供标准化厂房,为供应链小微企业提供包含设计、管理、物流、仓储等在内的数字化服务供给,形成“百亿企业,千亿产业”链主生态。伊芙丽规划建设集设计、集采、直播、制造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招引乔司、临平一带的小微企业入住,成片带动行业改造提升。上述“平台+”“链主+”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小微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发展战略和“车间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方面。近年来,杭州市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和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为导向,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在主体培育、人才培育、能力输出等方面开展综合工作,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在主体培育方面,着眼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建设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创新载体。继续推进名校名院名所“三名工程”,引进培育建设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研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北大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建设。制定《杭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着力创建高质量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累计创建培育省级综合体17家和市级综合体46家,累计引进大院名校58家次,集聚服务机构292家,服务企业90991家次,集聚大型仪器设备1451套、开放共享25997次、创新券使用32656万元,攻关关键性技术109项、授权发明专利626项,带动新增国高企811家,新增规上企业研发投入409亿元、营业收入6788亿元、增加值2060亿元。二是在人才培育方面,杭州抢抓国际人才流动“窗口期”,创建全国首家“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推动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累计引进创业项目超1000个,实际投资达74.55亿元,引进外国人才799人,实现营收859.62亿元。大力实施重大人才计划工程,通过全职和柔性引才汇聚一大批层次高、领域广的海内外人才。国家、省、市“万人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人数创历史新高、稳居全省第一,市“115”引智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引进各类外国人才5000余人。三是在能力输出方面,杭州已经建立中国工业互联网小镇、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和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三大平台。位于临平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小镇,以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为两大“引擎”,致力于建设工业互联网国家级平台。截至目前,已打造出秒优大数据科技服装智能制造、环思云联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智塑科技注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个垂直行业级平台;位于萧山的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已有20多家共建单位,力争通过5年的建设,聚焦工业互联网“连接、平台、安全、服务”四大核心,招引和培育全球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高地。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已于2021年12月正式落地运营,致力于搭建线上数字化赋能平台,为广大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赋能“共生共赢”的宽平台支持,打造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革的“重要窗口”以及长三角产业数字化服务能力供给核。蓝卓杭州、黑湖科技,一隅千象等企业已首批入驻。
(二)关于“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杭州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拥有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先天优势,具有推动两业融合的现实基础。全市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尤以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为重点,2021年编制出台了《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将坚持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区域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生态,并提出了“数智化、高端化、融合化、品牌化”的发展方阵,将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经济先发优势、能级优势、拓展数字化场景应用,以数字化融合打造跨界成长全场景。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形成国家两业融合试点2个,省、市级两业融合试点各7个,两业融合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具体来说,一是持续推进杭州高新区(滨江区)、网易严选两个国家试点建设工作。高新区(滨江区)依托数字经济优势践行两业融合发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通过制定生命健康、直播产业、楼宇、孵化器等专项政策,为两业融合发展增添制度保障。网易严选通过赋能制造深度融合、发展原创设计、打通线上线下业务确立了爆品孵化与全渠道体系的商业模式,发力小消费品牌赛道。二是丰富开展区域合作实践活动。组织“双城记”系列直播访谈、浙江品牌故事直播讲述,邀请吉利汽车、阿里巴巴1688等企业讲述企业成长的故事,宣传企业文化、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加强两业融合宣传力度。同时,充分发挥杭州在全省的人才高地优势,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在杭州构建人才“蓄水池”,打造集设计、研发、管理和交易的中心,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实体,聚集区域生产制造能力,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及产业链上下游间充分融合。三是积极推进省、市级试点申报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优势,推动阿里巴巴、吉利集团、传化智联、顾家家居、思创医惠、众合科技、鸿雁电器等7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两业融合试点。组织实施市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单位申报工作,首批认定钱江经济开发区为市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域、杭可科技等6家企业为市级试点单位。
(三)关于“细化要素保障”方面。近年来,杭州陆续加强与工行杭州分行、交通银行浙江分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等金融机构战略合作,通过政银企联动,为全市制造业企业创设融资服务平台,帮助制造业投资项目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扩大融资额度。探索与社会性投融资机构合作模式,发挥社会资本助推工业项目建设作用。定期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确保全年服务制造业企业1000家以上,新增制造业企业授信总额不少于200亿元、制造业贷款不少于100亿元。同时,争取制造业新增上市企业募集资金和已上市企业再融资资金80%投向杭州。如交行浙江省分行与杭州市建立合作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各区(县、市)交流合作,强化信息共享和政策协同。扎实践行“百地千名行长进民企送服务”活动,通过专项行动走访杭州市客户801户,发放贷款169.07亿元。杭州银行积极落实中央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战略要求,从提升产品力角度着手,以企业的成长性和高新成果转化能力为贷款审核关注点,第一时间为专精特新客群研发专属产品“专精特新贷”。同时,建立“总分支”快速服务机制,组建专精特新”服务小组,配备业务骨干,负责对接专精特新重点项目及重点渠道,深入推进专岗管理、专业服务、专项产品使用等“三专”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杭州将继续围绕数字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两大目标,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生态,推进以“未来工厂”建设为基石的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重塑变革,为浙江省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积蓄杭州智慧。
(一)扎实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六大新模式新场景应用。对智能仓储、智能排产、智能运维、移动视觉等有切实应用场景需求的行业或生产环节,鼓励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二是切实转变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方式。鼓励数字工程服务机构、平台型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大力发展模块化、订阅式的数字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部署快、集成灵活、升级方便的“云上”产品和服务(SaaS),大力探索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场景。三是大力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供应链协同改造、推进大企业实现优质的制造资源和生产制造能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开放共享,推进龙头企业根据业务需求,以工业互联网为切入点,通过远程运维、远程控制等手段,实施覆盖供应链的整体数字技术改造,推进中小企业“车间化转型”,进一步融入大企业生态链,从而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整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未来工厂”培育建设。一是建设一批平台型“聚能工厂”。以打造巨量网络“订单”的承接能力为目标,支持平台型企业、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组织全球优质制造资源,构建具有大规模、分布式、多品种制造能力的“聚能工厂”,打造承接巨量订单的能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二是探索一批轻量化的“云端工厂”。以创造巨量订单流量为目标,探索引导电商平台店铺、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实验室、网红营销组织、创新孵化器等市场主体,通过购买“聚能工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等先进制造能力的形式,转化为新制造主体,实现“杭州制造全国造全球造,杭州制造卖全国卖全球”新格局。三是培育冠军型“链主工厂”。围绕省市标志性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的“链主工厂”。鼓励平台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实现对链上中小企业数字赋能全覆盖,实施“1+N”形式的技术改造,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四是打造示范型“智能工厂”。以打造智能化标杆为目标,深化应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适用技术,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应用效果突出的标杆型“智能工厂”。五是发展效率型“数字化车间”。面向重点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装备和产线数字化,加强计划、制造、品控、仓储等应用系统集成,强化对生产制造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发展一批具有较高生产效率和柔性制造能力的“数字化车间”。
(三)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
一是扩大服务新供给。支持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全市工业企业开放算力算法、基础接口等运行环境。加快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鼓励各类开发者开发一批工业互联网特定场景的工业APP,打造十万级的工业算法库、知识库、模型库“云市场”。支持深化“1+N”生态型平台体系建设。二是培育平台新主体。在基础化工、水泥建材、生物医药、纺织化纤、数字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利用现有工业互联网头部平台力量,蓄力升级为省产业大脑试点,实现各类数据的有序归集和共享应用;面向能源管理、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质管控、危化品监管等特定产业链环节,培育具有杭州特色的产业大脑应用场景;培育建设“云端工厂”,支持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垂直电商平台等向工业互联网平台转型。三是构筑发展新环境。支持提升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滨江智造供给小镇、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平台能级,面向全球精准招引一批工业互联网企业和工程技术服务商企业。支持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富联华东运营中心实施伙伴富集行动,建设集5G、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于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支持鼓励在杭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撑。
(四)培育壮大数字工程服务支撑。
一是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数字工程服务企业、5G通信运营商、标识解析平台企业、工控安全企业和制造业龙头企业等各领域企业深度参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市场,支持各类型服务机构在行业中树立具有标志性的工业互联网品牌优势。二是谋划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上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企业反映的诸如“不同供应商之间容易形成数据孤岛”“SaaS服务宣传与落地效果不对称”等痛点问题,解决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工程服务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难点问题;三是实施数字化工程服务提升发展计划,深化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化平台企业与生态企业间的“大手拉小手”活动,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持续征集发布数字化工程服务推荐目录。
(五)创新推动开发区(园区)转型升级。一是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市17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园区)中加快培育一批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等级“样板园区”,重点支撑“聚能工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培育发展。二是围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都市型产业园区,聚焦“两业”融合,培育一批主体活跃、空间集约、业态创新的“赋能工场”,重点支撑“云端工厂”集聚发展,形成都市型工业新空间。三是围绕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园、特色小镇和城镇工业功能区,深化“低散乱”企业整治,推进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数字化标准厂房建设,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围绕智能制造生产能力建设,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重点支撑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和“车间化”转型。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杭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数字化推进处徐恺,电话:85257096。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