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大综合一体化”改革迎来蝶变发展
时间:2022-07-02 10:30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七月,红船扬帆起航,劈波斩浪;七月,改革如火如荼,热火朝天。

历史,总是给人们汲取智慧、赓续前行的力量。一百多年前,南湖涟漪,掀起了决定近代中国命运之门。横跨百年,敢为人先,“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春风从浙江刮起。3月1日,浙江省召开“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大会。伴着春风,迎来骄阳,杭州余杭这个全国数字高地再次迎来高光,7月1日,杭州市余杭区行政执法指挥中心及全区所有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正式揭牌运行,首日即发布监管指令20多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800多人次,开展安全监管“综合查一次”执法行动30多次,实现开局即成功,为全省改革提供“余杭样板”。

让我们一起走进余杭,探访他们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过程中如何实现数字赋能、厚积薄发。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人!”

“改革最大的问题主要在人,我们最大的优势也在人。”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公室主任刘立翔不乏骄傲地表示,余杭改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们的人具有法制和数字思维。”

以物流管理整治为例。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作为华东地区主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承担了杭州75%的农产品供应。日均车流量达到14000辆,交易量大、车流量多等,造成了该区域秩序比较乱、交通比较堵、人员流动比较无序的情况。

整治的核心难度在于,人员既需要严格执法,又不能越权解决。余杭的做法是,一方面安排全局执法骨干分赴物流园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同时又由局机关法规科安排专人24小时全程予以法制支撑确保程序规范合法。

在物流园区全天候、不间断的综合执法活动90余天以后,园区违法行为发生率下降超50%,累计查处场外交易、占道接驳等各类执法案件1600多件,未收到一起相关行政复议答复、行政诉讼答辩申请。

对此,该局法规科科长韩超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但他最终还是扛了下来。“作为执法人员,法治思维是底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灵活应变处置各类情况,整治前我们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也相信自己肯定能扛下来。”

韩科长的自信绝非盲目。从数据统计来看,近几年来,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办案总量和人均办案量均居全市前列。2021年,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总办案量为45413件,占全区执法部门总执法量的67.25%。

一方面是法治思维,一方面是数字思维,身处数字高地,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信息化人才的使用和数字化手段运用上可谓不遗余力。

海归硕士沈心怡,曾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又在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有过工程师的工作经验。尽管是90后,余杭区依然“不拘一格选人才”,到任两年,就因为优异的表现,而将其破格提拔为余杭区城市管理指挥保障中心副主任。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6月,余杭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简易程序案件当场扫“二维码”缴纳罚款,在有效提升执法效率的同时,降低廉政风险;2022年3月,开发的“AI视频巡逻助力人行道违停十分钟提醒”获第六届“法治政府奖提名奖”;2022年6月,在全国率先上线简易处罚程序电子签章系统,实现简易程序处罚决定书全程电子化、无纸化;易腐垃圾称重系统、执法巡检系统、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在线监管系统……


“有生命力的创新,才是真的创新”

创新不是为了标新,如果不能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创新往往会成为昙花一现的口号。如何定义和理解有生命力的创新?

“这需要一线实操人员来回答。”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信息指挥科科长秦博说道:“对一线人员,实用管用喜欢用才是评判标准,而其核心在于是否切实解决了实际问题。”

在构建余杭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系,他们的“大巡查”“大指挥”“大执法”“大诚信 ”四大模块,正是在原有各部门系统上的再造和重塑。

例如原先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监控视频探头,甚至每个街道都有一套自己的系统,但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不能打通,无法实现真正全面的数字化,那么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余杭对此进行了创新整合,系统最终能够统一并高效地解决问题,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大综合一体化”指挥系统的触感设备深入到社区。

也就是说,余杭区的数字赋能,不是完全从“零”开始,而是将原有资源有效叠加,既节省成本,又能科学复合利用。

6月27日,余杭区行政执法指挥中心全面入驻全省首个区县级“数智治理中心”,实现“浙江省行政执法互联网+监管平台、杭州市数字城管系统、区基层治理四个平台”等省市区三级系统平台联动互通,并建立了对各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信息指挥体系。

现在,网格员、人大代表、社区志愿者等,可以通过手机“浙政钉”上的入口对各个场景进行管理与监督。在“大巡查”模块中,系统打造了餐饮店、物业小区、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10个场景,可以梳理出高频检查事项134项。

收到“大巡查”发出的问题后,系统设置了区级、镇街和村社三级指挥体系,待“大指挥”进行任务交办,可以顺利过渡到“大执法”环节。在这一环节,执法队员发现、处置违法行为的同时,能够实现“案由确认-文书打印-证据上传”的现场执法闭环。

通过四大模块,系统基本形成了执法闭环。数字显示,目前该系统已经整合了全区档案、发改、教育、住建、人社、林业、水利等11个部门14个领域的740项综合执法事项。

而这套系统的有效性,在今年4月良渚疫情的农副物流园区环境整治中,经受住了90多天的检验。

整治期间,只要接到系统提示并确认监控,指挥中心就会一声令下,由综合执法、公安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随即来到现场,对聚集行为进行精准拦截,随后又通过联动溯源,第一时间将处罚信息抄送良渚街道和区市场监管局……


“无数据不管理,无数据不决策”

“无数据不管理,无数据不决策”。在改革进程中,他们特别擅长利用数据价值,驱动决策分析,不断打造数据驱动策略的基层治理新型模式。

如今在余杭,如果在人行道等区域违章停车,车主会收到一条温馨短信,内容除了要求10分钟内驶离,还提供了最近的停车场位置及停车情况。若未驶离,车主将收到一张电子违停通告单。这是余杭区“大指挥”中的一项子功能。

一条不到50字的短信背后,涉及“大指挥”的一系列复杂指令,就像人的大脑一样,调动起交管的车牌数据库、电信部门的手机号码库、市政的停车场数据库。通过算法整合,发到车主的手机中。通过对“大指挥”数据的积累运用,实现了城市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和流程的再造。

再比如渣土监管领域,他们通过对余杭全区所有运营渣土运输车辆加装车载GPS和空满载传感器,自动比对经合法备案出入点位及车载数据,智能研判疑似偷倒行为并触发自动报警装置,并通过“大指挥”平台及时推送至属地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核实查处。

而他们的“大诚信”模块则是对数据库的进一步深化运用,依托“信用+”社会应用模块,将所有管理、执法、事件交办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纳入社会管理“大诚信”数据库。

为进一步配合全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今年6月,余杭区再次在全国率先开发并运用电子签章系统,通过全程录像、资料上传、电子签章出示、当事人当场扫码缴纳罚款,实现执法全程电子化无纸化,流程可追溯全闭环,让每一次执法行为,都能够通过真实的数据分析,找到强有力的数据线索和溯源。而一线执法队员可以在移动端处理具体工作,将业务处理由线下转移至线上,减轻不必要工作流程。通过这样的数字化应用,形成大量数据,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形成热力图,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大数据的创新运用,要与政府、企业、群众的实际需求发生匹配,形成场景化才有意义。当前,余杭区通过数字化改革以及体制机制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为“大综合一体化”全面落实、总结出了优秀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