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周三晚吹起《吴越风》
时间:2022-05-18 10:38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周三晚(5月18日),首届吴越文化节将在青山湖畔拉开帷幕,以青山湖山水为背景,沉浸式歌舞剧《吴越风》将迎来她的首演,重现吴越国“满堂花醉三千客”的繁华盛景。

青山湖,苕溪上的一颗明珠,折射着吴越文化的光芒。

吴越文化节为期5天,将持续至5月22日,用一台沉浸式歌舞剧《吴越风》、一系列“吴越风情秀”、两场文化解码、三大分会场活动生动呈现吴越文化精彩魅力。

“陌上花开,幸福来临”。首届吴越文化节在青山湖畔举办,是吴越文化和苕溪的再次结合。苕溪流域是吴越文化的腹地,它有着许许多多独特的贡献。


苕溪是条什么溪 天目万山之水所归

东南西北中。

东苕溪、南苕溪、西苕溪、北苕溪、中苕溪。

苕溪这大水系,便是这么复杂。

太湖流域纵横交错的“江南水网”哺育了江浙文化,千百年间,沧海桑田,在江浙沪、皖南、赣东北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吴越文化。

太湖最重要的上游水系苕溪,便是临安的母亲河。

苕溪绵延数百公里,流域面积多达4576平方公里,覆盖临安、余杭、德清、安吉、湖州等吴越文化腹地,主干流又分为东苕溪和西苕溪两大水系。

东苕溪和杭州联系最密切,主源在临安海拔1271米的天目山麓,一路蜿蜒而下,这条临安的母亲河经太湖源镇、临安主城区、青山湖街道,汇入青山湖,稍作停顿,再次流出,在余杭与中苕溪、北苕溪汇流,继续向北流入湖州境内,最终汇入太湖。

浙江八大水系中,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皆入东海,独苕溪北入太湖。

明朝余杭知县戴日强说苕溪:“天目万山之水,支派分合,会归于此溪。”

苕溪历来是文人骚客向往的游览归隐之地,刘长卿、苏轼、米芾、黄庭坚、杨万里、姜夔、胡仔等众多文人词客,曾经游览或隐居,并留下诸多遗迹和名篇佳作。

至少有两大中国文化瑰宝,以苕溪为名。

米芾的帖与胡仔的书。

北宋元祐年间,米芾从无锡去苕溪,作诗六首,写成《苕溪帖》,至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南宋胡仔归隐苕溪,著《苕溪渔隐丛话》,是继阮阅《诗话总龟》的巨著。


治理苕水的事业

从春秋到1964年的青山湖

人类千年,择水而居,苕溪在哺育一方文明、灌溉农田水利的同时,也曾水患重重。因为“天目万山之水”会合,而溪流狭小,遇到大雨,急流暴集,涌溃莫御,邑被其灾,冲激害及邻县。

苕溪治水的历史,始于春秋时期。《山墟名》记载,胥塘由伍子胥开凿,是有文字记载的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人工运河。越国大夫范蠡则在西苕溪(长兴段)北岸西端挖了蠡塘。

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桐庐人陈浑。东汉熹平元年(172年),陈浑为余杭令,考察了地形地势,开掘南湖、北湖,保护、整修南湖,引溪水入湖,分杀苕溪的水势,凿石门、筑长垣,疏导各条河的水直到太湖。

戴日强说:“陈之功,万世利焉。”

岁久防弛,水患复至,所以此后不断地方官继承陈浑的治水事业,修复前迹,如唐代的归珧、宋代的杨时。

但水患并未根绝。

临安志史文献记载,南朝宋升明(478年)至上世纪末,境内较大水灾139次,平均11年一次。

真正根治苕溪水患,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4年,历时6年建设的大型防洪工程临安青山水库建成,2.13亿立方米的总库容量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灾,彻底遏制了苕溪中下游的水患,保障了临安和南苕溪下游百姓的安全。

今天的青山湖,不仅承载着临安及苕溪沿线居民千年治水的梦想,还凭借旖旎的风光、绝佳的生态收获了“临安第一景”的美誉。


来自苕溪的王

“有德于斯民甚厚”

吴越文化传承千年,见证了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南宋的宋韵文化、近现代的长三角引领。

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承上启下,奠定了此后吴越文化的千年繁荣。

唐朝末年,吴越国王钱镠出生在临安功臣山下的一户贫寒人家。彼时门前的锦溪还是苕溪支流。钱镠是饮苕溪水长大的。

875年,24岁的钱镠应募投军,随临安石镜都藩镇将领董昌平叛,屡立战功。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为帝,建立大越罗平国。钱镠受朝廷之命讨伐,攻破越州,俘获董昌,获赐金书铁券,恕九死。

五代十国时期,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建立吴越国。932年钱镠去世,终年81岁,葬于临安太庙山一带。贯休《献钱尚父》诗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吴越国以杭州为都城,辖越州、湖州、苏州、福州等“一军(临安衣锦军)十三州”,共传三世72年。钱氏父子鼓励农耕、修筑水坝、推行外贸,把杭州建成“东南第一州”。

978年,北宋的大一统已是大势所趋,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纳土归宋”,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保全了富饶的江浙吴越文化带。苏轼称赞说:“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此后千年,江南富庶、文化繁荣,经久不息。